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終南山下話王維(王巧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終南山下話王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終南山下話王維》中國當代作家王巧樣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終南山下話王維

縱觀王維的一生,從他的人生軌跡,從他的詩詞畫意里,很容易就能看出,終南山在他的生活和生命里都有着舉足輕重、無可代替的地位,僅從《終南山》和《終南山別業》這兩個標題,即使是再愚沌的人也能從中看出些什麼。不錯,王維四十歲以後的日子就是在這裡,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直到度完餘生,同時還在這裡寫下了大量的傳世名作。

自古終南出隱士,即便是在當下,甘願將身影隱匿於在這千峰蒼海中忍受惡劣環境的艱苦,過着常人無法忍受的生活極端清貧的人,也絕不在五千人之下。那麼究竟是什麼能夠讓他們選擇來到終南山隱居而不是別處,我想這跟一千多年前王維等諸位有名的儒人雅士曾經在此隱居,必然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王維十五歲時便因能寫得一手好詩而名噪長安城,二十歲時便及第狀元,像這樣年少有為的人在當時實屬罕見。然而王維的才華還遠不止於僅這一點,他對於琴、棋、書、畫甚至是音樂都是無所不通,無所不精,稱得上是歷史上一位難得的多才多藝的才子,而且還是一位長相「妙年潔白,風姿郁美」的超級美男子。像這樣一位兼容貌與才華於一身的人,假若能夠他出生在現在的話,那可真的不知道該有何等的風光和榮耀,他定能夠圈粉絲無數,讓多少追星族為他顛倒痴狂了,可惜他竟早生了一千多年。

王維當的第一個官和他也算是專業對口着的,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負責歌舞團工作的領導,可是卻因手下有人偷偷出去撈外快犯了失察之罪,被貶職成了一個庫管員。這一當可就是五年,這對一個負有滿腹經綸又滿腔的政治抱負的王維來說,其中的失意與不甘自然不用多說也是可想而知的。

後來有一代「賢相」之稱的張九齡上任後,王維被得以重用,在這個階段也算是王維最為春風得意的時候。可是好景不長,張九齡因遭受到那個口蜜腹劍的奸臣李林甫排擠,隨後又被其取而代之,王維也因此遭受牽連,被貶職放任到塞外做官。

安史之亂時,王維不幸被俘,因為他着實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名人,便被強迫出任偽官。然而王維的心在賊地而心在前朝,時常會有感而發,寫詩寄情,抒發自己的亡國之痛和懷念朝廷的情感。這足以說明王維雖是文人,但也一樣擁有威武不屈的英雄主義精神。後來,安祿山之亂平息後,王維因寫過這首《凝碧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秋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朝廷不但沒有降罪與他,反而讓他留在朝廷繼續委以重任。看來,人出名了有時候未必就是好事,會寫詩有時竟然還能救命。這人世間的事情,千折百回,又有誰能一語得道盡,一眼得望穿呢?

可是,「安史之亂」給王維心理帶來的恥辱和疼痛是永遠都無法抹去的疤痕,從此,王維對動盪不靜的官場有了厭倦疏遠和懷疑不安的情緒,加上他又常年信奉佛事,所以四十歲以後的他開始在終南山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生活。從此,他的詩和畫都沒有離開過田園和山水,沒有離開過「禪」的意境。王維的山水詩畫獨處一秀,自成一家,無論是在詩壇還是畫壇,都有極高的藝術成就,被後人稱謂南山派山水畫鼻祖。

王維,字摹詰,佛教有一本書名叫《維摹詰經》,他的名與字就是由來於此,可見王維對於佛教是何等的追奉篤信。他的一生,也算是飽經磨難,歷盡坎坷,可是就是因為他常年能堅持侍佛修為,才使得他能夠擁用一顆平常的心,從容的面對生活帶來的大起大落、大風大浪。他晚年曾寫過一首《白髮嘆》,就有這樣的描述「平生幾多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在他的作品裡,你永遠都看不到絕望與掙扎,吶喊和憤怒,悲苦與哀愁,你能看到的只有寧靜。同時,他又能把詩、畫、禪巧妙融為一體。蘇軾曾說過,「味摹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摹詰之畫,畫中有詩。」我認為最好再補充上一句,「品摹詰詩畫,如入禪境。」

[1]

作者簡介

王巧樣,男,陝西乾縣人,農民,小書商,迄今已在報刊發表文章一百餘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