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枝山竹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細枝山竹子 |
山竹子(Garcinia mangostana L.)別名莽吉柿、鳳果、倒稔子,拉丁文名:Garcinia mangostana L.。為多年生半灌木植物,有150多個種,是熱帶多年生的常綠果樹,有熱帶"果後"之美稱。原產馬來西亞、東南亞熱帶地區、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和福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莽吉柿
拉丁學名: Garcinia mangostana L.
別稱: 莽吉柿、鳳果、倒稔子
二名法: Garcinia mangostana L.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藤黃目
亞目: 茶亞目
科: 藤黃科
屬: 藤黃屬
種: 山竹
形態特徵
半灌木或小半灌木,高40-80厘米。根系發達,主根深長,莖直立,多分枝,幼枝被灰白色柔毛;老枝常無毛,外皮灰白色。葉長8-14;托葉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棕褐色干膜質,基部合生,外面被貼伏短柔毛,早落;葉軸被短柔毛,小葉11-19,被短柔毛,小葉柄長1毫米左右;小葉片通常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4-22毫米,寬3-6毫米,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被疏短柔毛,背面密被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序與葉近等高,花序軸被短柔毛,具4-14朵花;花長15-21毫米,具2-3毫米長的花梗,疏散排列;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1毫米;花萼鍾狀,長5-6毫米,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近等長,先端漸尖,長為萼筒的1半,側萼齒與上萼齒之間分裂較深,花冠紫紅色,旗瓣倒卵圓形,長14-20毫米,先端圓形,微凹,基部漸狹為瓣柄,翼瓣三角狀披針形,等於或稍短於龍骨瓣的瓣柄,龍骨瓣等於或稍短於旗瓣;子房線形,被短柔毛。莢果2-3節;節莢橢圓形,長5-7毫米,寬3-4毫米,兩側膨脹,具細網紋,幼果密被短柔毛,後逐漸變疏,成熟莢果具細長的刺。種子腎形,黃褐色,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山竹子樹可長到7-25米高,樹冠為圓形或圓錐形,樹皮為黑褐色,樹皮汁液為黃色,至少需要5-6年才可結果,而大多數則需要8-10年。樹葉對生,長8-15厘米,為常綠厚葉,光澤皮革質感。花直徑2.5-5厘米,雄花或兩性花,兩性花生於嫩短枝的前端,1或2個。萼片及花瓣4枚,為肉質黃色雜有紅色和淡粉色。一朵花中雄蕊數量多,雌蕊一個,柱頭4-8裂。山竹子果實成熟後,果實為直徑4-8厘米的球形,表面光滑,肉質萼片及外果皮內層的柱頭殘存,果皮很厚且極為堅硬,需用刀才能切開。其果皮為黑紫色或粉紅色,很厚,味苦,一般不食用;果肉為白色,瓣狀,外觀頗似蒜瓣,可食用,味道濃郁,清涼甜美,口感柔和,有質感。
生長環境
山竹子生長慢,結果遲,影響其發育。馬來西亞用雜交手段育出的"美中8號"在良好的肥水條件下,4年可開花結果。山竹子在我國的熱帶地區可開發,以增加水果的花色品種。山竹子需要生長在4 °C以上的環境中,否則植株無法成活。灌木岩黃芪、山竹岩黃芪等。
山竹子為多年生半灌木植物,株高110~15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花紫紅色,最顯著的特點是具強壯根莖,通過根莖進行無性繁殖,這對山竹子種的繁衍、群叢的穩定、植被的更新及產草量的高低具有重要作用。山竹子根頸上的不定芽,一部分直接伸出地面發育成地上實生株叢,另一部分則變為棕褐色、在沙層中水平延伸的根莖,這些根莖由生活2~3年的實生苗產生,並由根頸部向四周呈放射狀擴展延伸,每個根莖都可產生自己的分枝,從而形成根莖層,集中分布在5~20厘米沙層內,從每個根莖的節上再萌櫱出許多新的根系、根莖和地上株叢,如此逐級產生出無性繁殖的強大網絡系統。在自然狀態下,有90%以上的株叢發生於根莖上,而實生株叢在其群落中不足10%,有時甚至於找不到。山竹子的莖隨着株齡的增長,木質化程度增加,越冬能力和分枝能力出顯著提高,成年株在一個生長季中可產生5級分枝,不僅增加產量,而且固沙防風效應出大有增強。山竹子生活第3~4年開始結實,5~10年結實高峰,10年後結實逐漸年衰減。
分布範圍
原產馬來西亞,東南亞熱帶地區有數百年的栽培歷史。我國台灣種植較早,海南的文昌、瓊海、萬寧和保亭有種植。主我國南部省區,越南也有分布,生於海拔100~1200米的山坡疏林或密林中,溝谷邊緣或次生林或灌叢中。山竹子營養豐富,果宜鮮食,也可制果凍、果汁,樹皮含黃色樹脂,可作商業藤黃原料。我國食用的山竹子有9個種,分布在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和福建等地。我國與山竹子同屬的品種有:香港倒稔子、多花山竹子、嶺南山竹子和李氏藤黃等。原產馬來西亞、東南亞熱帶地區、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和福建。
主要價值
儲藏:來源;為藤黃科藤黃屬植物多花山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及嶺南山竹子G. oblongifolia Champ.,以樹皮(內皮)入藥。四季可采,砍伐莖幹,剝取內皮,切碎曬乾備用。注:單花山竹子Garcinia oligantha Merr.,分布於華南地區,其內皮亦同供藥用。
味性:歸經苦、澀,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收斂生肌。用於腸炎,小兒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病輕度出血,口腔炎,牙周炎;外用治燒燙傷,下肢潰瘍,濕疹。
用法用量;樹皮乾粉2.5~5克;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栽培技術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山竹子適宜在覆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及排水良好的沙質地上種種植,
育苗:方法可直播或育苗移栽。播前應採用脫去果皮、擦破果皮、浸泡催芽等方法提高發芽率,以雨季到來之前播種為宜,春季風小、墒情好的地方也可晚霜後播種。
直播:可穴播、條播、撒播或飛播,播深2~3厘米。穴播株行距50~100厘米×150~200厘米,每畝0.6~1公斤,條播行距150~200厘米,每畝播量1~1.5公斤;撒播或飛播,每畝0.5~1公斤,飛播種子用吸濕劑、根瘤菌或稀土微肥拌種丸衣有利于飛播定植、發芽和保苗。
育苗地要選擇排水良發的沙土或沙壤土,先做畦再條播行距30~35厘米,每100平米苗床播種500~600克,以5月初至6月中旬播種為宜,
移栽:以1~2年生苗好。山竹子生長數年後結合刈草進行平茬,以減緩植株衰老,恢復生機,促進生長。一般在花期刈割,此時調製的乾草各種家畜均喜食;放牧時,馬和駱駝終年喜食,綿羊和山羊喜食其嫩枝、細葉、花和果實! [1]
參考文獻
- ↑ 它細枝山竹子(xì zhī shān zhú zǐ)」,葉喜陽, 201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