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練士》出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六《犬韜》。

目錄

提示

本篇論述了根據士兵的不同狀況,挑選和編組軍隊的方法。其主旨是根據士卒身體強弱、身材的高低、社會地位、思想心理等等不同狀況,分成不同的類別,組編成不同的分隊。

本篇共列舉了「冒刃之士」、「陷陳之士」、「勇銳之士」、「勇力之士」、「寇兵之士」、「死斗之士」、「敢死之士」、「勵鈍之士」、「必死之士」、「幸用之士」、「待命之士」等等。這樣,平時有利於管理訓練,戰時則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分隊,有利於發揮各自的特長。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練士之道奈何?」

太公曰:「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銳氣、壯勇、強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陳之士;有奇表長、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有披距、伸鈎、強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勢欲復見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贅婿人虜欲掩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勵鈍之士,有死將之人子弟欲與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貧窮憤怒欲快其志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慾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負重致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軍之服習,不可不察也。」

作品介紹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通過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影響很大,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共分六卷。

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1]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2]

視頻

練士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