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納木措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納木措

最深深度: 33米(108英尺)

湖泊類型: 鹹水湖

文化: 古象雄文明發祥地

納木錯位於西藏自治區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的鹹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狀近似長方形,東西長70多千米,南北寬30多千米,面積1920多平方千米。

早期的科學考察認為,納木錯的最大深度為33米,但最近兩年對湖泊的重新測量發現,納木錯最深處超過了120米。蓄水量768億立方米,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納木錯"為藏語,蒙古語名稱為"騰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納木錯是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 納木錯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1]

目錄

形成演變

納木錯所在的青藏高原,是起自於約7000萬年前開始的造山運動中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板塊相擠壓而隆起的產物。根據地質學的勘測資料和科學考察,納木錯地區屬拉薩地體,以至少10億年前的前寒武紀陸殼構成基底,經過漫長歲月,約在晚侏羅紀增生到部分羌塘地體上面。

納木錯是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其形成和發育受地質構造控制,是經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成,為斷陷構造湖,並具冰川作用的痕跡。後因西藏高原氣候逐漸乾燥,納木錯面積大為縮減,現存的古湖岩線有8-10道,最高一道距現在的湖面約80餘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湖的周圍是廣闊無垠的湖濱平原,生長着蒿草、苔蘚、火絨草等草本植物,是天然牧場,全年均可放牧。藏北的牧民每年在冬季到來之前,就把牛羊趕到這裡,度過風雪嚴寒。

動物資源

湖濱平原繞湖四周,每到夏初時節,成群的野鴨飛來棲息,繁殖後代。湖泊周圍常有狗熊、野氂牛、野驢、岩羊、狐狸、獐子、旱獺等野生動物棲居,湖中盛產高原的細鱗魚和無鱗魚類,湖區還產蟲草、貝母、雪蓮等名貴藥材。

納木錯地區野生動物區系屬於青藏區羌塘高原亞區。本區有哺乳動物20餘種。食肉類、有蹄類、兔形類和嚙齒類均為5-7種。有蹄類種最普遍的是藏野驢、藏原羚、岩羊和盤羊,前兩者多棲息於盆地與河谷,後兩者多棲息于山地。嚙齒類中優勢種高原鼠兔,數量很多,特別是在沼澤草甸環境中數量更高;其次是旱獺、田鼠和藏倉鼠。高山草原的食肉獸有狼、狐、猞猁、兔猻、熊和鼬,其中最常見的是鼬,經常出沒於鼠洞。雪豹是最能適應高山寒漠環境的食肉獸動物,在雪線附近仍有活動。納木錯區域的食蟲目和翼手目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很稀少。

分布在高山草原、寒漠區域內的鳥類,種類最普遍,數量最多的是褐背地鴉、棕頸雪雀、棕背雪雀、白腰雪雀、褐翅雪雀、藏雪雞和西藏毛腿沙雞等幾種鳥類。其中冬季藏雪雞向藏南方向遷徙轉移,西藏毛沙雞則遷至4000米以下,它們經常出沒於旱獺和鼠兔的棄洞,以躲避敵害和不良天氣或利用為巢穴,這種"鳥鼠同穴"現象,在高原上十分普遍。

納木錯湖區水禽很多,其中最普遍且數量占優勢的是留居鳥,主要有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燕鷗。在高海拔山地,鳥類一般稀少,但能生活於此的種類,均有高度的適應能力。黑頸鶴是納木錯沼澤地惟一的鶴類,在高原腹心和北部繁殖,在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及其南部喜馬拉雅南麓、滇西北橫斷山區和貴州高原西北草海一帶越冬。西藏雪雞可作為高原的代表,常在高山草甸、灌叢帶棲息,淺灰的毛色與岩塊相似,不易發現,以高山植物嫩葉和花為食,並能在冰川和永久積雪帶附近活動,冬季不作垂直遷徙,對嚴寒無所畏懼,在積雪山地隨岩羊、盤羊踩開的地方覓食。紅嘴山鴉、黃嘴山鴉、胡兀鷲、岩鴿、雪鴿等均為高山常見鳥類,可在高山岩隙中營巢。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在該區域內分布比較稀少,種類非常有限。

湖中,產細鱗魚和無鱗魚。湖中魚類主要是鯉科的裂腹魚和鰍科的條鰍。裂腹魚一般可長到一二千克,大的可長到七八千克甚至幾十千克。這些魚是200萬年以來,由這裡原有的魚類,隨着地殼的隆起,適應高原的特殊環境,逐步變異演化而來的。有些魚至今還保留着頭大尾短的原始特徵。

礦產資源

另外納木錯還蘊藏着豐富的礦產,例如食鹽、鹼、芒硝、硼等,儲藏量都很大。還有代表性的有砂金、錫、銘鐵、油頁岩、玉石、雲母紫水晶

水資源

1971-2004年期間,湖面面積從192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38平方公里;湖泊水量從783.23×108立方米增加到863.77×108立方米,湖面降水與陸面降水產生的徑流補給分別占湖泊總補給量的63%和61.91%,而冰川融水補給僅占總補給量的8.55%和11.48%。

濕地資源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納木錯擁有依存於高原湖泊的多種典型濕地生態類型,包括湖邊沼澤、河口、湖岸淺水區、湖岸濕草甸、岩石湖岸、沙質湖岸、砂石質小島和湖等等,發育了完整的高原濕地群落。由於其獨特的自然條件,養育了一大批依賴於濕地生存的物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和自治區重點保護動物,此外還有大量的青藏高原特有種。雖然這裡分布的野生動物種類不多,但是部分物種的數量相當大,如雁鴨類等,十分引人注目。

清潔能源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日照充足。據氣象資料,納木錯地區每年的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多風是納木錯流域的顯著特點,區域內8級以上大風日每年超過80天,因此納木錯的風能資源亦相當豐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