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薯的記憶(席騰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薯的記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紅薯的記憶》中國當代作家席騰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紅薯的記憶

記得在去年冬天的一天,我去了鎮上,沒有多大的事,在街上能找幾個熟人聊聊天什麼的,剛走到一個烤紅薯的爐子前,我看到那裡坐着好幾個上了年紀的老頭和老年婦女,並且都是幾個要好的老年人。他們都招呼我也坐下來聊聊天,敘敘舊,其中一個老頭給我遞過來一個小板凳,讓我在他們中間坐了下來。 閒聊中,我的一個外孫女走了過來,她的到來是要買個烤紅薯吃。這個烤紅薯,在現在孩子們的心中吃的是人間至味,她買了一個自己吃,順手給我也買了一個,並且讓我趁熱吃。我說:「外公我不吃這個,你拿回去自己吃吧。」

她再三地禮讓,使我不得不說出心中的實情:「這個烤紅薯,我的青少年時代,吃得太多了,如今沒有了想吃紅薯的胃口了,並且吃了紅薯還反胃。」 青少年時代,在我認識的糧食作物中,小麥磨成的麵粉,做下的飯食是最好吃的了,可它滿足不了莊稼人的需求。那麼玉米、穀子生產隊也種,但它不是莊稼人需求的主要糧食作物。紅薯,對土壤的要求不高,特別適宜山坡地,有肥沒肥都行。它不但產量高,還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和小米、玉米糝合成熬粥吃。更可以切成片曬乾,磨成麵粉之後,蒸成紅薯面窩頭吃,壓成紅薯面餄烙吃。這些紅薯食品,一概黑乎乎的,不管你怎麼看都是莊稼人必須得吃的食品。它陪伴着莊稼人走過了豐年和荒年,也由此讓莊稼人度過冬天和春荒。

小時候,有一年春天,村里三月十八古廟會,遠在他鄉的幾位親戚來村里趕廟會,中午在我家吃飯,母親總是想方設法張羅了幾個平時我們都吃不到的菜,熬了一大鍋小米稀飯,母親讓我和兩個妹妹在廚屋裡吃紅薯面窩頭,喝的是小米稀飯,配着皂角芽泡菜。她卻將一大筐白面饅頭送到堂屋裡讓父親在堂屋裡陪他們吃白面饅頭,並且一個勁地勸他們:「吃饃,吃饃。」

母親知道,鄉下人辛苦,飯量又大,除非過年,平時很難吃到肉和白面饅頭,因為,平時他們難得來家一趟,一頓飯總得讓他們把飯吃飽。我的一位表叔,人高馬大,他一連吃了四個饅頭後,坐在他對面的父親又遞給他一個饅頭,我的這位表叔推讓着連說:「好了,好了,我吃飽了。」父親說:「我還不知道你的飯量,再吃一個吧。」父親說着將這個饅頭放進了他的稀飯碗裡,表叔愣了一下,用筷子夾起飯汁淋漓的饅頭,幾口就將饅頭吃了下去。

童年時代,我的那個家,靠的是父母兩人,掙工分來養活一家人。因父親常年有病,在生產隊不算是強壯勞動力,只有母親一天三晌不停地幹活,可她畢竟是一個婦女勞動力。雖說一年下來不欠生產隊的口糧款,可也沒有多餘的精米細面吃,加上我和兩個妹妹都是長身體的時候,無論母親怎樣勤儉節約,家裡的糧食總是不夠吃。再看看鄉鄰們的日常生活,能夠填飽肚子的,只有紅薯了。

這個能夠填飽莊稼人肚子的紅薯,栽在春天,長在夏秋,它在土壤之下積儲了春夏秋三個季節的陽光和雨水,乳汁飽滿。它是莊稼人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收穫紅薯都是在霜降以後,還得讓莊稼人將地里的晚秋作物全部收穫完畢,曬乾揚淨,全部收益分配,入庫後,才能開始收穫它的。那個時候已經接近初冬天氣了,可以說地里的紅薯葉子已經由蔥綠變成黑枯色了,就像暮年的老人,沒精打采的,已經失去了製造營養的能力了。生產隊長才會召集社員大會,明天開始挖紅薯了。

為了成熟的紅薯好挖,小山莊栽紅薯的地都是些山坡地。一旦藏在地下的紅薯被挖出來,露出地面的紅薯非常圓滑地躺在地面上,看着挺喜人的。那個年代的老農民認為,雖然小麥面好吃,但它必須得經過淘洗,晾乾,套上毛驢,磨成麵粉,蒸成饅頭或擀成麵條,弄成熟食,才能食用,可紅薯只要挖出地面,擦掉紅薯上的土,就可以生吃,再一個弄堆柴火燃燒完後,往火堆里一埋,不大一會,就可以吃上熱氣騰騰的烤紅薯了。這些程序,還能使我們這些孩子們看到深秋田野里的青煙裊裊,跟着父母還能吃到香甜的烤紅薯。

在我們那個生產隊,挖紅薯是不記工分的,自己挖屬於自己的,比如說,一口人500斤,你家四口人,兩千斤,你挖好兩籮筐(一擔),讓會計過秤後,記入會計的賬上,你就可以擔回家了。這樣地里的紅薯挖完了,你家的口糧紅薯也全部拿回家了,地也騰開了,這個做法對集體和社員都有利。

那個年代,莊稼人一年四季紅薯粥,紅薯饃,紅薯面餄餎,吃油炸紅薯丸子是逢年過節或改善生活,才能吃到的。說句老實話,莊稼人離了紅薯不能活。

那個年代,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有一個盛紅薯的地窖,擔回家的紅薯經過精心挑選,一筐一筐地下到地窖里,一直到把地窖放滿了為止。剩下的擦成片,擺放在草坡上,經過幾天的晾曬,干透了,再把粉白乾燥的紅薯片拾起來拿回家,過冬的口糧就算齊備了。莊稼人雖然看不到日子的艱難將延續到什麼時候,但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春荒問題,所以,冬春兩季保存紅薯特別的精心。

每年的深秋時節,也就是挖紅薯的那幾天,家家戶戶的中午飯都是吃蒸紅薯。只要等紅薯出鍋,家裡的大人小孩,一人一個,就着醃蘿蔔條或搗碎的鮮辣椒。他們蹲在院子裡的趁熱吸溜着蒸熟的熱紅薯,再咔嚓咔嚓吃一節醃蘿蔔條,喝一碗稀溜溜的小米粥或玉米粥。就算是一頓中午飯了。

其實莊稼人都知道紅薯是沒有多大營養的食物,偶爾吃一頓還行,頓頓吃紅薯,胃是受不了的,胃酸冒酸水不說,主要是不頂多大作用,一般情況下不到中午就開始餓肚子了。

山莊裡的莊稼人,從吃紅薯那天開始,得出來一條經驗,吃紅薯配着辣椒吃,能減輕胃酸。還真別說,胃裡不冒酸水了,人的味覺也會好一點,日子過得就有了奔頭。

紅薯粥,紅薯饃,紅薯面餄餎,離了紅薯不能活。那個年代,還真是山里莊稼人的必須,每當他們說這句話的時候,總是面帶虔誠,它讓人們面對手裡拿着的紅薯,心裡就會產生巨大的敬畏,並在敬畏中食而不知其味地把它吃到胃裡。

前兩天我在鎮上的一家飯店裡就餐,一位朋友點了一道菜,一盤紅薯面餄烙。當這盤菜品端上桌,我笑了,並警告他們:「請你們必須吃完,我一看見它,就反胃。」朋友說:「你不知道,現在流行吃粗糧養生,你吃一口品一品,現在的紅薯面餄餎大都是摻了白麵粉的,軟軟的,你看它的品相多好。如今已不是那個年代的紅薯面餄烙了,黑黢黢的,而且必須趁熱吃,一旦涼了,如同啃鋼絲。」

接着他的話音落地,另一個說,你看咱們現在乾巴的身材,都得感謝那個年代「紅薯粥,紅薯饃的日子,它讓我們正在發育的身體塞滿了營養貧瘠的紅薯,使今天的我們失去了肥胖的基礎。」

他的話,使那天就座的各位哄堂大笑。

將紅薯粥,紅薯饃說到這裡,我將要補充的是把生紅薯在一個釘滿鐵釘的木板上磨碎,過籮後泡在水裡,等紅薯里的澱粉沉澱後,挖出來晾乾,一是漏制粉條,二是將粉面製成涼粉,這個是那個年代逢年過節餐桌上的佳肴,平時是很難吃到的。

在這篇記憶將要擱筆時,有人打電話邀我去村內玩會撲克。當我見到他們時,卻是在村醫療室里。幾個人玩了會撲克,我看到村醫的另一張桌子上放了一本《本草綱目拾遺》我將這本醫學書拿在手中,隨便翻看着。當我看到這部古代文獻中記載着: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它可以使人」長壽少疾」,並且還言之鑿鑿地說:紅薯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它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秘。」看到這些,我合上了《本草綱目拾遺》。細想百度網上現代研究營養學的專家們也說:「紅薯對於排毒養顏抗衰老有一定的效果。

離開村醫療室,我回到家中,坐下來品味,我一向不怎麼敬畏明星,可我對科學無比敬畏,古代文獻記載和現代專家的說法我都信,也信紅薯具有一定藥效。但,一個人每天把藥當飯吃,他的身體狀況會不會和把飯當藥吃一樣呢?

如今,改革開放,生產隊的大集體已經結束,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莊稼人種地有了使用不盡的化肥,糧食產量大大提高,紅薯這項產業已很少見,精米細面成了莊稼人餐桌上的極品,紅薯只是附屬品,用紅薯接濟春荒的日子早已被忘掉了。可是莊稼人吃油炸的紅薯丸子也成了家常便飯。[1]

作者簡介

席騰華,網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協會會員,垣曲縣第十五屆人大代表。一個生長在農村的老農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