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背䶄指名亞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背䶄指名亞種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目名:齧齒目

中文科名:倉鼠科

拉丁科名:Cricetidae

中文亞科:田鼠亞科

拉丁亞科:Microtinae

中文屬名:䶄屬

拉丁屬名:Clethrionomys

紅背䶄指名亞種,學名:Clethrionomys rutilus rutilus,Pallas於1778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阿爾泰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鄂畢河東部。 [1]

基本信息

編號:953 拉丁目名:RODENTIA 中文目名:齧齒目

中文科名:倉鼠科 拉丁科名:Cricetidae 中文亞科:田鼠亞科 拉丁亞科:Microtinae

中文屬名:䶄屬 拉丁屬名:Clethrionomys 拉丁種名:rutilus

拉丁亞種:rutilus 定名人:Pallas 年代:1778 中文名:紅背䶄指名亞種

原始文獻:

Nov. Spec. Quad. Glir. Ord., 246

模式產地:

西伯利亞鄂畢河東部 (E. of Obi River, Siberia)

國內分布:

新疆(阿爾泰山)

簡介

紅背䶄體形在䶄屬中屬中等。體長平均為97(72-123)mm。尾長平均33mm,占體長34%,尾毛密,尾端筆毛長,超過10mm。耳小,但露出毛被外。後足長18(14-19)mm,腳掌無毛,蹠墊6個。 [2] 紅背䶄背毛為鮮艷的赭褐色或棕紅色,由頭頂至臀部毛色一致。

由脊背向體側毛色逐漸變淺,中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腹毛灰白色,有的個體略顯黃色的色澤。耳殼內緣生短毛,黃褐色。尾二色明顯,尾上面黃褐色或灰褐色,底面淡黃。腳背灰白色。

紅背䶄頭骨小而單薄,顴弓細。鼻骨短,前端寬,後端窄。從眶間開始,顱頂平。眶間較寬,眶間寬平均4mm,接近顴寬1/3。成體眶間兩側稍隆起,但並沒有形成明顯的眶上嵴;眶間中部微陷,形成一條縱溝。

顱室平扁而光滑,眶後嵴極不發達,僅留殘跡。顴弓細,中間軛骨(或稱顴骨)明顯較窄。頂間骨長度不大,但相當寬,長小於寬近兩倍。頂間骨前緣中央有一個前突角。門齒孔中等長度。齶骨後緣無骨橋,聽泡中等大小,很平。

紅背䶄上門齒的齒根延伸,但距第1上臼齒的齒根還有一段距離。臼齒有齒根。第1上臼齒咀嚼面前端有一個倒置的三角形齒環,下面有4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和內側各形成3個突角。第2上臼齒咀嚼面前端也有一個倒置的三角形齒環。下面有3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有兩個,內側有一個。此牙外側形成3個突角,內側形成兩個突角。

第3上臼齒咀嚼面前端仍有一個倒置的三角形齒環,下面有3個交錯排列的封閉三角形,外側有兩個,內側有一個。最下面有一個C字形齒環,其兩端在內側形成上下兩個突角。此牙在外側形成3個突角,位置較高,均在上半部;內側形成4個突角,從上到下依次排開。下頜第1臼齒在最下端有一個橫置的三角形。上面有兩個交錯排列的三角形齒環,但不封閉,二者彼此聯通。再上面,內側有一個封閉三角形齒環。最上面頂端,有一個跳棋子狀的齒環。

其頂部為一個略呈圓形,外側下方有個突角,從輪廓上看,頗似有遮沿的夏季涼帽。其下面有個向兩側突伸的橫齒環,最上面與頂部聯通。這個頂環個體變異較大,有的個體底座外側突伸部分封閉,形成一個獨立的封閉三角形。然而,不管其封閉與否,此牙外側均形成4個突角,內側形成5個突角。下頜第2臼齒和第3臼齒均是三個摞放在一起的橫置側長的封閉三角形,內外側各形成3個突角。

棲息環境 紅背䶄為典型林棲鼠種,棲息於雲杉林、混交林、沿河林、台地森林、坡地林緣及森林草原中,在楊樺林與闊葉疏林的跡地上也有棲息,甚至榛叢、柳叢及農田中也可見到它們。

參考來源

  1. 紅背䶄指名亞種, 中國動物物種數據庫[引用日期201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