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頭長尾山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頭長尾山雀

紅頭長尾山雀(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屬小型鳥類,體長9.5-11厘米。頭頂栗紅色,

背藍灰色,尾長呈凸狀,外側尾羽具楔形白斑。頦、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塊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黃色,

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帶和兩脅栗色。是一種山林留鳥,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於果園、

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內。種群數量較豐富,又主要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很有意義。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外文名Black-throated Tit

別 名紅頭山雀、小熊貓

中文學名紅頭長尾山雀

拉丁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長尾山雀科

屬長尾山雀屬

種紅頭長尾山雀

亞 種6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 Gould,1855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

紅頭長尾山雀雌雄羽色相似,但因亞種不同而羽色略有變化。其中指名亞種額、頭頂和後頸栗紅色,

眼先、頭側和頸側黑色;其餘上體暗藍灰色,腰部羽端淺棕色,飛羽黑褐色,除第一、二枚飛羽外,

其餘飛羽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內側次級飛羽內翈微沾玫瑰紅色,初級覆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微沾藍灰色微沾棕色,

尾黑褐色,中央尾羽微沾藍灰色,最外側3對尾羽具楔狀白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白色,其餘尾羽外翈羽緣藍灰色。

頦、喉白色,喉部中央有一大型絨黑色塊斑;胸、腹亦為白色,胸部有一寬的栗紅色胸帶,兩脅和尾下覆羽亦為栗紅色,

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雲南亞種和指名亞種大致相似,但頭頂栗紅色較淡,胸帶和兩脅栗紅色較暗且胸帶亦較細窄。

西藏亞種和指名亞種相似,但具白色眉紋,眉紋以下,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頦和顎紋白色,喉有一黑斑,

其餘下體淡棕黃色,胸部有一淡色橫帶,位於黑色喉部和淡棕黃色胸部之間。虹膜桔黃色,嘴藍黑色,腳棕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8克,♀4-8克;體長♂91-116毫米,♀90-106毫米;嘴峰♂6-7.5毫米,♀6-7毫米;

翅♂46-51毫米,♀45-49毫米;尾♂49-54毫米,♀43-54毫米;跗蹠♂15-17.3毫米,♀15-17毫米。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於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內。

生活習性

紅頭長尾山雀是一種山林留鳥,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於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內。

常10餘只或數十隻成群活動。性活潑,常從一棵樹突然飛至另一樹,不停地在枝葉間跳躍或來回飛翔覓食。

邊取食邊不停地鳴叫,叫聲低弱,似「吱一吱一吱」。主要以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為食。

世界分布

分布於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中國分布

分布於西藏、雲南和長江流域,往南到廣西、廣東、福建、香港和台灣,北達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和甘肅,東至江蘇沿海等中國整個南部地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1-9月。營巢在柏樹上,巢為橢圓形,主要用苔蘚、細草、雞毛和蜘蛛網等材料構成。巢距地高1-9米,

巢的大小為長7-12厘米,寬7.5-9.7厘米,高7.5-10.2厘米,深4.5-7.6厘米,巢口徑 3.4(1.3-6.5)厘米×3.4(1.5-6)厘米,

巢內墊有羽毛。巢口開在近頂端的一側,也有少數開口於頂端,有的巢口還用錦雞毛作檐。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天1枚,

每窩產卵5-9枚。產卵期間親鳥還繼續銜羽毛墊巢和蓋卵。卵白色,鈍端微具暈帶。卵的大小為13.8(13.3-16)

毫米×10.5(10-11)毫米,重0.75(0.6-0.82)克。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以雌鳥為主,

坐巢時間明顯較雄鳥為長,孵化期16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據對一巢從6:37至19:00的全天觀察,整天餵食303次,全天共有兩個餵食高峰,即7:00-8:00和11:00-12:00。

雛鳥出巢後先隨親鳥在巢附近樹枝間練習飛行和覓食,然後再逐漸遠離巢區飛走。[1]

參考資料

  1. 紅頭長尾山雀,搜狗, 20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