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綠的海平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綠的海平線
圖片來自xuite

綠的海平線》是2006年上映的臺灣紀錄片,由郭亮吟導演。紀錄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募集臺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用飛機。

影片透過大量史料、影片檔案,及數十位當事人的第一手訪談來重現歷史。臺灣少年工大多數在神奈川縣大和市的高座海軍工廠,其他則分散在各工廠實習工作[1]。日本上映譯名為『緑の海平線 ~台灣少年工の物語~』。

製作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日本面臨戰況吃緊、人力資源緊縮下,決定從殖民地的台灣招募海軍年少工員,到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的海軍空C廠(後更名為高座海軍工廠),學習、製造戰鬥飛機。1943-1944年之間,總計有8000多名的台灣少年被送往日本,戰後,一直到1946年才陸續被送返回台灣。

綠的海平線》呈現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少年考量個人、家庭經濟與社會環境等因素,而志願報考海軍年少工員的背景,以及戰時在日本製作飛機的經歷,與戰後在台灣、日本與中國命運殊途的遭遇。

自1998年,郭亮吟開始製作《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是有關於台灣在戰後將日本飛機製作成鋁鍋的紀錄片,也是她個人的家族故事。在拍攝的過程中,她接觸到台灣飛機工的歷史,因此她和工作團隊陸續展開製作《綠的海平線》,影片製作長達近四年的時間,進行了相關的資料收集與採訪,也才真正了解台灣飛機工的歷史,其實是八千多名台灣的童工在戰時到日本生產戰鬥飛機的歷史。

這一群台灣少年親身參與了戰爭與軍事生產,終其一生都深受影響。本片除了查訪他們在日本學習生產戰鬥飛機的過程以外,去追尋當時少年報考的背景與動機,並考察他們在戰後受到影響的人生經歷。

花絮:·榮獲第八屆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獎項

  • 2009年,電影旬報第82回文化電影類「年度評選」(日本)
  • 2008年,文化廳映畫賞文化・記錄映畫部門「首獎」(日本)
  • 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第三十屆「金穗獎」首獎(臺灣)
  • 2008年,湯布院文化・記錄映畫祭「松川賞」首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日本)
  • 2007年,地方誌影展「紀錄片優選獎」(臺灣)
  • 2006年,臺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臺灣)
  • 2006年,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獎」(臺灣)
  • 2006年,臺灣國際女性影展「臺灣焦點」單元(臺灣)

參考文獻

  1. 戴寶村. 再現歷史 牽繫記憶 關於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自由時報. 2006-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