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喉淺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喉潛鳥
原圖鏈接

紅喉潛鳥 (學名:Gavia stellata)為潛鳥科中的大型水禽,個體較黑喉潛鳥稍小,體長54-69cm,體重可到2.5kg以上。嘴細而尖,微向上翹。夏羽頭頂、頭側、喉和頸淡灰色,枕至後頸有黑白色相間細縱紋;前頸有栗色三角形斑,從喉下直到上胸、背灰黑褐色有白色細斑點。冬羽頭部眼以下的側面、頸側、頸、喉至整個下體白色,上體黑褐色而具白斑點。[1]

飛行快速,善游泳潛水,不擅行走,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於近北極區,冬季南下至北緯30°左右。繁殖期5-8月,繁殖於淡水區域,但越冬在沿海水域,有時成群活動。已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簡介

  • 學名:Gavia stellata
  • 英文名:redthroated loon
  •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Pontoppidan, 1763)
  • 分類:潛鳥目潛鳥科潛鳥屬的一種。
  • 形特徵:體形似,翅長約28厘米;體型最小(61厘米)的潛鳥。頭頂灰褐,雜以黑褐縱紋;上體餘部(包括翅、尾等)大都為黑褐色,並散布著白色斑點;頭和頸的兩側以至下體幾乎純白。夏季成鳥的臉、喉及頸側灰色,特徵為一栗色帶自喉中心伸至頸前成三角形,頸背多具縱紋。上體其餘部位黑褐無白色斑紋,下體白。冬季成鳥的頦、頸側及臉白色,上體近黑而具白色縱紋,頭形小,細,游水時嘴略上揚,與黑喉潛鳥的區別在振翼較快且較高。
  • 虹膜-紅色;嘴-綠黑色;腳-黑色。

動物特徵

紅喉潛鳥是大型水禽。繁殖羽頭和頸淡灰色,前額和頭頂具黑色羽軸紋,後頸具黑白相間排列的縱紋;上體和翅上覆羽灰黑褐色,有時具有白色細小斑紋;前頸具顯著的栗色三角形斑,從喉下部直到上胸。栗色三角形斑以下至整個下體白色,胸側有黑色縱紋,兩肋、具黑色斑紋。尾下覆羽具黑色橫斑。冬羽從前額、頭頂、後頸一直到尾呈黑褐色,背部綴有白色細小斑點;頭側、頦、喉、前頸和整個下體白色。幼鳥和非繁殖羽相似,但頭頂和後頸更暗,具淡白色羽緣,頭側和頸側具褐色斑紋,肩和上背具白色斑點。虹膜紅色或栗色,嘴黑色或淡灰色,細而微向上翹,腳綠黑色。跗跖後面和趾上綴有白色或黃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1400一2500克,雌性1250—2300克;體長雄性640一690毫米,雌性560一640毫米,嘴峰51一53毫米,翅260一310毫米,尾50一75毫米,跗跖71一74毫米。

分佈習性

分布範圍:分布於古北界新北界東洋界以及非洲

分布狀況:種群數量稀少。在中國東北部黑龍江,下至東部沿海經北戴河、旅順至廣東海南島台灣北部有過境記錄。

習性:繁殖在歐、亞和北美洲的極北部,直至北緯52°。通常棲息于海濱及其附近的湖泊,覓食魚類。在中國,冬季見於北至黑龍江,南至台灣、廣東沿海一帶。

現狀:無特殊經濟價值,但因罕見,常被列為珍禽。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繁殖在歐洲北部,亞洲北部,一直到北美洲北部等北極或亞北極地區。越冬在地中海黑海、裏海、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日本以及中國遼東半島大連、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海南島和台灣等沿海地區。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和森林苔原帶的湖泊、江河與水塘中,遷徙期間和冬季則多棲息在沿海海域,海灣及河口地區。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伸得很直,常常東張西望,飛行亦很快,常呈直線飛行。起飛也比較靈活,不用在水面助跑就可在水中直接飛出,因而在較小的水塘亦能起飛,但在地上行走卻較困難,常常在地上匍匐前進。

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此外也吃甲殼類軟體動物魚卵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覓食方式通過潛水,能在水下快速游泳,追捕魚群。在水下持續時間有時可以長達60秒以上至90秒。

生長繁殖

繁殖於北半球北部內陸湖泊、河流與水塘中。營巢乾緊靠水邊的地上。通常在4月末5月初當北方冰雪剛一融化即成對到達繁殖地。對的結合通常較為固定,一旦結合通常不再變化。繁殖期5—8月。交配時雌雄鳥先在水上游泳相追逐,煽動兩翅,並不時的相互從水中跳起來,站於水上。同時低頭將嘴放在胸上。然後垂直的伸出頭,並不斷的鳴叫。求愛行為在一天不同時候連續進行2—3小時。巢甚簡陋,亦比較小,直徑通常為20—60厘米。巢底部呈杯狀,通常緊靠水邊岸上,離水不足1米。5月末6月初開始產卵。每窩產卵2枚,偶爾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殼較粗糙,顏色為暗瞰攬綠色,具黑褐色斑點,大小為68—82×73—48毫米,平均73.8×47.8毫米,卵重73—89.7克,平均82.7克。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7—29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全身即長滿絨羽,孵化後1O—12小時即能下水游泳。在親鳥帶領下大約經過40天左右的雛鳥期生活後即能飛翔。

動物遷徙

春季遷徙較晚,通常在4月初至4月中旬才開始離開越冬水域遷往北方繁殖地,亦有遲至4月末還見在中國福建沿海未遷走。秋季往南遷亦較遲,多在繁殖地開始結冰以後才往南遷徙,時間多在10月初至1O月中旬開始南遷。到達南方越冬地多在1O月末至11月。遷徙時多呈對或小群,亦有呈單只遷徙的。

紅喉潛鳥冬季在中國東南沿海曾經是相當常見的,但近幾十年來卻很少見有報導。表明目前在中國已很稀少,應注意保護。

參考文獻

  1. 紅喉潛鳥簡介. 華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