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粽子(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粽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粽子》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這是民謠也是兒歌。

端午節前一天,中午放學回家的時候,看到母親在淘米,是難得一見的雪白的糯米,然後又下到門前的水塘邊上採摘蘆葦葉(柴箬子),祖父找出上年秋天收下的「玉草」,母親將玉草跟蘆葦葉一起放在鍋里煮,屋子裡飄起了箬葉的味道。哦,今晚我家要裹粽子了。

晚上,油燈下,一家人在簸箕旁圍成一圈。在我家,只有我的父親、母親和二姐會裹粽子,因此,這一天他們是主角。

盛糯米的淘籮放在簸箕的中央,淘籮里放一隻用來舀米的小酒盅。裹粽子的幾雙手,一會兒這個取柴箬,舀米裝米,綑紮;一會兒那個取柴箬,舀米裝米,綑紮……綑紮粽子的時候由於有一隻手要用來捏住粽子,由另一隻手單獨操作,這時候,就需要用牙齒來幫忙。用牙咬住「玉草」的根部,一隻手拽住尾端,在粽子上纏繞兩圈,然後打個結……這後面就是打下手的事了,他們把粽子上多餘的蘆葦葉尖剪掉,然後,以五隻粽子結在一起為一提。

父親、母親和二姐三人所裹粽子樣式不盡相同。母親裹的是「插箬粽子」。先用一片箬葉捲成三角形的斗狀,然後在上面一片一片地插葉,裹成後裝米,最後將箬葉尾折繞成三角形的屁股就成了。也許是母親的手小,所以母親裹成的粽子總是尖而細,屁股歪歪的,顯得很文弱的樣子,我常將母親裹的粽子與病西施聯繫在一起,母親的粽子不就是病焉焉的麼!印象中的插箬粽子不太結實,吃在嘴裡比較柔軟。父親做什麼事情都是大大咧咧的,而且,他的手粗大,因此,父親裹出的粽子個頭大,號稱「一把抓」。「一把抓」粽子裹起來快,三五張柴箬排成一排,一裹,一個大大的三角形「斗兒」就成了,然後裝米,裝好後,父親還要在箬葉上拍拍,這樣,「一把抓」的質地就很結實,吃在嘴裡口感筋道,有咬嚼。二姐是既會裹「插箬粽子」又能裹「一把抓」的,還能裹斧頭式的粽子。

端午節那天,母親將她裹的「插箬粽子」剝給祖父和我們幾個小點的孩子吃,父親和出工的姐姐則以吃「一把抓」粽子為主。我暗地裡有點責怪母親的偏心眼兒,這或者含有是對祖父的不敬。後來才知道,「一把抓」粽子結實,老人和小孩吃了不容易消化,小孩子還可能造成「滯食」,母親這是「此中有真愛」呢。

端午節,一家人裹粽子的時候,祖父就那麼坐着,靜靜地看,看着看着,就打起瞌睡來,父親叫他先去睡,祖父驚覺,呵呵一笑,捧起水煙袋,咕嚕咕嚕地吸上一陣,又眯上眼睛打瞌睡,一直堅持到粽子裹好,他才起身,坐到灶膛前,開始煨粽子。原來祖父也給自己交了任務的。

粽子的日子,最開心的當然是我們小孩子了。我會坐在大人的旁邊笨手笨腳地學着包粽子,裹了散,散了裹,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當然,我們還要幫大人遞送扎草。有的年份,裹粽子時,母親還備下赤豆或花生米,我們就抓了赤豆或花生米,等着放進一隻只粽子裡……我們好忙呀!

到第二天早上,當吃到這些粽子的時候,心裡會想着這其中還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呢,便覺得格外的香糯。

如今,我也已經當上祖父了,可是,孩子們卻不在家裡過端午節。每到端午節,我就在腦子裡一遍遍地想着兒時端午節的這一幕幕情景,鼻子裡充溢的還是兒時的粽子味道。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