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米市路 (英德)

英德市
圖片來自easyatm

米市路,是中國廣東清遠嘅東西方向馬路,在英德市,西邊從仙水南路開始,到東邊的蘇公路[1]

目錄

敘述

全長1.6km,闊6米,1車道,只可以西向東。

經過道路

從北到南,字是主幹道:

英德市

英德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縣級市,由清遠市代管。位於廣東省中北部,京廣鐵路線上,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歷史沿革

英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10萬年以前,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今英紅鎮雲嶺獅石山牛欄洞裡就生活着一群原始先民。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青塘鎮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着一群原始先民。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間,南越國設湞陽(今英中、英東地區及翁源新豐佛岡部分地區)、含洭(今英西地區)2縣。是為英德建置之始。南越歸附中原後,湞陽、含洭2縣同屬荊州桂陽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省陽山縣入含洭縣。

三國·甘露元年(265年),復置陽山縣;湞陽、含洭2縣屬荊州始興郡

南朝·泰始三年(467年),改湞陽縣為貞陽縣。六年,在貞陽縣西60里置岡溪縣南齊建元元年(479年),貞陽縣復名湞陽縣。天監六年(507年),在含洭縣置衡州陽山郡,治所均在含洭縣;湞陽縣屬衡州始興郡,含洭縣屬衡州陽山郡。梁承聖二年(553年),析湞陽縣地置翁源縣;湞陽縣屬東衡州始興郡。天嘉年間(560—566),改衡州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縣,含洭縣屬西衡州陽山郡,湞陽縣仍屬東衡州始興郡。

開皇九年(589年),湞陽縣屬韶州;十年,含洭縣屬洭州,改湞陽縣為貞陽縣,改屬循州;十六年(596年),貞陽縣一部併入曲江縣;十九年(599年),貞陽縣改屬廣州;二十年,含洭縣屬廣州。仁壽元年(601年),廣州改稱番州。大業三年(607年),含洭縣屬南海郡

武德五年(622年),在含洭縣地復置洭州,貞陽、含洭2縣屬之。貞觀元年(627年),貞陽縣復名湞陽縣,含洭縣改為浛洭縣,2縣屬廣州。天寶元年(742年),湞陽、浛洭2縣屬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湞陽、浛洭2縣屬廣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升廣州為興王府,湞陽、浛洭2縣屬興王府。乾亨四年(920年),在湞陽縣置英州,領湞陽縣。浛洭縣仍屬興王府。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浛洭縣改屬廣南東路連州;五年,避宋太祖趙匡胤諱,改浛洭縣為浛洸縣;六年,改屬英州。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避宋仁宗趙禎諱,改湞陽縣為真陽縣,與浛洸縣同屬英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被賜郡名真陽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2縣,自始得英德之名。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廣東道;二十三年(1286年)降為散州。大德五年(1301年),復升為路,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至大元年(1308年)復降為州,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延祐元年(1314年),廢真陽、浛洸2縣,併入英德州,屬江西行省廣東道。

洪武二年(1369年),改英德州為英德縣,屬廣東行中書省韶州府。隆慶三年(1569年),劃英德縣象岡、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鎮和新豐縣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縣一部分地方設長寧縣(今新豐縣)。

清沿明制,英德縣屬廣東省韶州府。嘉慶十八年(1813年),分英德縣大陂都高台、白石、獨石、逕頭4圖,岩下都虎山、觀音2圖及清遠縣一部分設立佛岡廳(今佛岡縣)。

民國時期,英德縣建置沒有大的變化。1949年4月,英德縣歸屬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英德,下轄英德、清遠、佛岡、新豐、翁源5縣。

1949年10月9日,中國共產黨攻佔英德縣城。英德縣初隸屬北江臨時人民行動委員會,後先後隸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專員公署、粵北行政公署、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方行政公署、韶關市。1988年1月,清遠撤縣設市,英德縣從韶關市劃歸清遠市管轄。1994年1月,英德撤縣設市(縣級),仍屬清遠市。

地理

區位

英德地處廣東省中北部,北鄰韶關市曲江區乳源瑤族自治縣,東鄰翁源縣新豐縣,南鄰佛岡縣清新縣,西鄰陽山縣

地貌

2006年,全市總面積5671平方公里(56.71萬公頃,850.65萬畝),其中,耕地99643公頃(149.47萬畝),占總面積的17.6%;園地7875.80公頃(11.81萬畝),占1.4%;林地348998.89公頃(523.50萬畝),占61.5%;牧草地168.41公頃(2526.15畝),占0.03%;其它農用地15182.38公頃(22.77萬畝),占2.7%;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4617.71公頃(36.93萬畝),占0.43%;交通運輸用地1655.31公頃(2.48萬畝),占0.29%;水利設施用地4869.23公頃(7.30萬畝),占0.9%;未利用土地53039.38公頃(79.56萬畝),占9.4%;其它土地11051.28公頃(16.58萬畝),占1.9%。

水系

主要河流為北江及其支流連江滃江

北江,市境南端以上集雨面積3.4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55.8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115.8億立方米,占全年的74.3%。滃江,集雨面積128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49.8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39.5億立方米,占全年的79.3%。連江,集雨面積257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3.4億立方米,其中汛期為84.04億立方米,占全年的81.2%。

在北江幹流上建有飛來峽水庫(壩址位於清新縣,英德為庫區)、白石窯水庫

氣候

英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降水量自東向西漸增,差幅約100毫米。降水過程集中在4月—9月,降水量1524.2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80.2%,其中4月—6月降水量921.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8.5%。

自然資源

礦產

英德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全市已發現礦產37種,主要有硫、鐵、煤、錳、鉛、鋅、鎢、錫、銅、金、稀土、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等,儲量較大的有硫鐵礦8000多萬噸,鐵礦3000多萬噸,煤礦1.3億噸,大理石和花崗石10億立方米,石灰岩面積80多萬畝,還有銅、鉛、鋅、鎢、錫、金、銀、鉬、鉍、泥炭土、稀土、耐火黏土、水泥配料黏土、石英、砂礦、硅石、重晶石、螢石、英石等。

水力

境內河床落差大、水流急,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4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的約35萬千瓦。

溫泉

有4處溫泉資源,分別是望埠鎮溫泉、橫石塘鎮熱水湖溫泉、白沙鎮會英溫泉、水邊鎮熱水溫泉。

望埠溫泉:泉源位於望埠鎮鎮區東北1公里處。泉眼水溫63°C,單孔井水量2200立方米/晝夜,遠景水量可超過5000立方米/晝夜。溫泉於石灰岩中湧出,水質經中山醫科大學等分析,屬醫療熱礦泉,各種化學元素配比較好,含氡和硫化物,PH值F1-F3,屬中偏鹼性溫泉,對各種關節炎和皮膚、消化器官、神經系統等疾病有輔助療效。該泉源已開發利用,建設有李屋老溫泉、望埠女足基地溫泉山莊和英德溶洞溫泉度假村。

橫石塘鎮熱水湖溫泉:位於市區北部22公里的橫石塘鎮新群村藍屋自然村,水溫48°C—60°C,溫泉水自然湧出地面,水流量3800立方米/晝夜,水質明澈,有微淡硫化氫味,經檢測有多種保健治療功能。溫泉地處小型山谷盆地,盆地中有山丘,小河盆地中部緩緩流過,滋潤桑地稻田、山林草地,具有濃郁的鄉村氣息和田園詩韻。熱水湖溫泉正在開發,將建成仙湖溫泉旅遊度假區。

白沙鎮會英溫泉:位於市區東部的白沙鎮會英村。20世紀90年代初有一台灣投資者成立綠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溫泉養殖。該公司也將溫泉旅遊納入其發展計劃。

水邊鎮熱水溫泉:位於市區西南部65公里的水邊鎮熱水村,距鎮區6公里、市區65公里。泉源在小河側,自然湧出地面,湧水量大,水溫42℃—55℃,水質清,可聞硫磺味。經華南農業大學等檢測,以含硫、鈣、銅、鋅、鉀、鈉等礦物質元素為主,有抗菌消毒作用。溫泉周邊環境相對封閉,山清水秀,具有鮮明的野外度假休閒主題和特色,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參考文獻

  1. 蘇公路,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