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塔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筆塔寺 |
---|
|
寧福寺(越南語:Ninh Phúc tự),俗稱筆塔寺(越南語:Chùa Bút Tháp),越南的佛教寺廟,位於北寧省順成市社亭祖社,始建於13世紀。
2021年,越南政府將之列入國家級特殊遺蹟名錄[1]。寺內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是越南佛教造像藝術的代表之作。
名稱
寧福寺是該寺廟的正式名稱,其別名少林寺來自寺內《敕建寧福禪寺碑記》碑文「寧福古剎,少林別名」。因所在村莊曾名為亞侶、雁塔,故當地居民亦稱其為亞侶寺、雁塔寺。1876年,阮朝嗣德帝出巡京北,期間在寺廟停留,看到廟內寶塔形似毛筆,於是給寺廟賜名筆塔寺,該名稱從此為越南人所熟知[2]:11。
歷史
筆塔寺的始建年代各有說法。《河北地誌》記載,寧福寺建於陳聖宗統治時期(1258—1278),玄光禪師任該寺住持期間,曾主持興修七層高塔[3]。1642年,臨濟宗高僧拙公和尚受邀任住持。兩年後,拙公和尚在此圓寂[4]。後黎朝鄭氏玉竹皇后在寺內修行時,請求鄭主鄭梉翻修該寺,後於1660年完工,以「內工外國」格局規劃,現今筆塔寺的格局即形成於17世紀[5],之後又歷經五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1992年。
建築
寺院呈「內工外國」格局,前堂、走廊、後祖組成「國」字型,前堂到正殿組成「工」字,從正殿經過石橋到九品蓮花殿,又組成「工」字。17世紀時的格局保存完好,是越南保存較完整的古剎。寺院整體朝南,有大雄寶殿、九品蓮花殿等建築。而寺內的木雕多由慈山市浮溪坊的木匠刻成[6]。
寺院東側建有五邊形五層石塔,高13米,名為報嚴塔,由皇后鄭氏玉⿰木竹主持築於福泰五年(1647年),外形豎直,如一支大筆,因而俗稱筆塔。塔基有13處石雕,大部分是龍、虎等動物圖案。
寺北建有五層石塔尊德塔,高11米,築於1660年,該塔也是拙公、明行兩名僧人的墓塔。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尊德塔嚴重受損[7]。2009年,一棵古樹向尊德塔方向生長,一度威脅塔身的安全,後來,北寧省文化、體育和旅遊廳發布167/CV-SVHTTDL號文件,出資430億盾修復該塔[8]。
造像
寺內存有千手千眼觀音像[9]、苦行僧像、三世佛像、九品蓮花台、香案等17世紀文物,皆是越南國寶。
觀音像漆以紅色和金色,淨高3.7米,背光圓輪寬2.1米,呈十一面四十二臂,在蓮花寶座上結跏趺坐,身披天衣,系瓔珞帶,頭戴天冠。比例流暢勻稱,是越南佛教造像藝術的代表作[10][11]。木質六角形九層蓮台位於九品蓮花殿內,寓意佛祖的九世修行。
影片
參考文獻
- ↑ 保護和弘揚國家級特殊遺蹟--筆塔寺. 越南通訊社. 2021-06-07 [2023-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6).
- ↑ 譚志詞. 從越南「少林寺」看中越文化交流.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廣東省深圳市: 深圳大學). 2010年7月, 27 (4): 11–14 [2023-11-23].
- ↑ CHÙA BÚT THÁP LỪNG DANH KINH BẮC. Chim Viet.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4).
- ↑ Nguyen, Tai Thu.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Vietnam. 2008. ISBN 9781565180987.
- ↑ 余鳴謙. 越南古蹟記游. 《文物》. 1959年, (2): 56-57 [2023-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9).
- ↑ 蘇俊, VOV. 龍木雕之鄉-芙溪村. 2012-02-18 [202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2).
- ↑ Về việc trùng tu tháp Tôn Đức ở chùa Bút Tháp. Thể thao & Văn hóa.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Chùa Bút Tháp. Trung tâm thông tin du lịch.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
- ↑ 陳清香. 越南河內佛寺巡禮記 (PDF). 《慧炬》 (台北市). 2017年10月, (608): 33–34 [2023-11-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30).
- ↑ 越南佛教造像.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敦煌第3窟與越南筆塔寺的千手觀音造型研究. 中華網.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