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盃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1985年3月25日,美國加州,洛杉磯音樂中心;主持人傑克·萊蒙(Jack Lemmon)

其中吳漢潤是奧斯卡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獲得過表演獎的華裔演員。但他從未接受過任何專業的表演訓練,在拍攝《殺戮戰場》之前,也從未出演過任何影片。吳漢潤原是柬埔寨的華僑醫生,後來到美國居住。1984年在影片《殺戮戰場》中飾演美國攝影記者的助手潘迪(Dith Pran)。由於角色詮釋刻畫入微,而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吳漢潤憑《殺戮戰場》榮獲的主要獎項還有:1985年第42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1985年第3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新人。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

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獲獎及提名名單

獎項 獲獎人 / 獲獎影片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 《莫扎特傳》 《大兵的故事、《戰火屠城/殺戮之地》、《印度之旅》、《我心深處》
最佳男主角 F·莫里·亞伯拉罕《莫扎特傳》 薩姆·沃特森《戰火屠城/殺戮之地》、湯姆·休斯克《莫扎特傳》、阿爾伯特·芬尼《在火山下》、傑夫·布里奇斯《外星戀》
最佳女主角 薩莉·菲爾德《我心深處》 朱迪·戴維斯《印度之旅》、茜茜·斯派塞克《怒河春醒》、范尼莎·雷德格雷夫《名都之戀》、傑西卡·蘭格《家園》
最佳男配角 吳漢潤《戰火屠城/殺戮之地》 阿道夫·西澤《我心深處、拉爾夫·理查森《泰山王子、森田則之《龍威小子》、約翰·馬爾科維奇《我心深處》
最佳女配角 佩吉·阿什克羅夫特《印度之旅》 林德思·克勞斯《我心深處》、克莉絲汀·拉蒂《小迷糊的情淚》、吉拉汀·佩姬《大街小癟三》、格倫·克洛斯《天生好手》
最佳導演 米洛斯·福爾曼《莫扎特》 伍迪·艾倫《百老匯丹尼玫瑰/意馬心猿》、羅蘭·約菲《戰火屠城/殺戮之地》、大衛·里恩《印度之旅》、羅伯特·本頓《我心深處》
最佳原創劇本 羅伯特·本頓《我心深處》 Daniel Petrie Jr、達尼羅·貝奇《比弗利山警探、伍迪·艾倫《百老匯的丹尼·羅斯、格雷戈里·內瓦《北方、Lowell Ganz、Babaloo Mandel、布魯斯·傑·弗里德曼、布萊恩·格雷澤《美人魚》
最佳改編劇本 Peter Shaffer《莫扎特》 羅伯特·唐尼、Michael Austin《泰山王子》、布魯斯·羅賓遜《戰火屠城》、大衛·里恩《印度之行》、Charles Fuller《一個士兵的故事》
最佳攝影 《戰火屠城/殺戮之地》 《莫扎特傳》Miroslav Ondrícek、《天賦》凱萊布·丹斯切爾、《印度之行》Ernest Day、《大河》維爾莫斯·齊格蒙德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 克里斯·門格斯《莫扎特》 《印度之旅》、《2010威震太陽神》、《天生好手》、《棉花俱樂部》
最佳服裝設計 《莫扎特》 《2010威震太陽神》、《我心深處》、《印度之旅》、《波士頓人》
最佳音響 《莫扎特》 《印度之旅》、《2010威震太陽神》、《怒河春醒》、《沙丘》
最佳電影剪輯 《戰火屠城/殺戮之地》 《莫扎特》、《棉花俱樂部》、《印度之旅》、《綠寶石》
最佳視覺特效 《奪寶奇兵2:魔宮傳奇》 《莫扎特傳》、《捉鬼敢死隊》、《2010威震太陽神》
最佳原創歌曲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紅衣女郎》 "Against All Odds (Take a Look at Me Now)"《危情》、"Footloose"《渾身是勁》、"Ghostbusters"《捉鬼敢死隊》、"Let's Hear It for the Boy"《渾身是勁》
最佳原創配樂 《印度之行》莫里斯·雅爾 《天生好手/天賦》、《奪寶奇兵2:魔宮傳奇》、《怒河春醒》、《在火山下》
最佳化裝 《莫扎特》 《泰山王子》、《2010威震太陽神》
最佳動畫短片 《啞迷/猜謎遊戲》 《老鼠牙醫-地嗖頭》、《天堂》
最佳真人短片 《向上》 《畫門》、《相遇和離別》
最佳真人短片 《向上》
最佳紀錄短片 《石雕刻》 《Soong Ching Ling的孩子們》、《困境中的護理》、《伊甸園》、《回憶巴甫洛夫斯克》
最佳紀錄長片 《哈維·米克的時代》 《高校》、《在那些人名當中》、《瑪琳》、《街頭》
最佳外語片 理查德·丹寶《危險行動》瑞士 尤瑞·巴巴什《圍牆之外》以色列、瑪麗婭·路易莎·賓格《情海冤魂》阿根廷、何塞·路易斯·加爾西《重複放映》西班牙、皮奧特·托多羅夫斯基《戰地浪漫曲》蘇聯

最佳影片

《莫扎特傳》[2]是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湯姆·休斯克、F·莫里·亞伯拉罕主演的一部傳記片。該片於1984年9月1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以倒敘的方式講述音樂家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的一生。電影1985年獲第5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 主要獎項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混   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於奧地利宮廷樂師薩里埃利向神父懺悔,音樂家莫扎特的英年早逝與他不可饒恕的嫉妒和坑害有關。42年前的1782年,薩里埃利從偏僻小鎮到了維也納,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裡當了宮廷樂師。誰知被莫扎特的樂曲迷得神魂顛倒,一次在主教家裡終於見到仰慕已久的莫扎特,這位人稱4歲寫協奏曲,7歲寫交響樂,11歲寫大型歌劇的大音樂家原來是個放蕩不羈,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 約瑟夫二世熱愛音樂,聞知莫扎特來到維也納並接見了他,國王彈奏薩里埃利譜寫的曲子表示歡迎莫扎特,並徵求對這曲子的看法,莫扎特一面讚揚曲子,一面把曲子又彈了一遍,邊彈邊修改,使曲子變得更流暢和充滿熱情,驚嘆之餘使薩里埃利感到羞恥,為什麼莫扎特有如此才華,自己卻偏偏平庸。 由於國王的喜愛,莫扎特留在維也納寫歌劇。他寫的歌劇《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都是不朽之作,由於薩里埃里的作梗,藉助國王的招牌,每劇上演不超過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貧窮。 莫扎特的妻子康絲坦絲受不了貧窮的折磨,帶着莫扎特的手稿去見薩里埃利,求他為莫扎特謀一個皇家音樂教師的職位,薩里埃利翻見一迭厚厚的手稿,他驚呆了,手稿上沒有一處修改的痕跡,所有的音符都是一氣呵成的。他既陶醉又痛苦,他抱怨上帝為什麼把智慧和天賦都給了莫扎特,他憤怒地把刻有耶穌的十字架扔進了壁爐中。 薩里埃利一面假裝是最關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裝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門向莫扎特買樂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換取報酬來維持生活,莫扎特的身體日趨虛弱。莫扎特創作的歌劇《魔笛》在劇院上演了,莫扎特擔任樂隊的指揮,終於有一天在演出進行到一半時暈倒在地。 莫扎特臥病在床,薩里埃利要他寫《安魂曲》, 薩里埃利迫不及待地想像,在莫扎特的葬禮上由他演奏死者創作的安魂曲,他的名字將和音樂大師一起永世長存。 病床上的莫扎特極度虛弱無法執筆,薩里埃利建議由他執筆而莫扎特則口述。莫扎特的靈感像泉水噴涌,薩里埃利甚至來不及記錄。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滅了。一代音樂大師永遠離開了他無法適應的社會。下葬的那天,大雨滂沱,好像蒼天也在為他哭泣。 薩利埃里得逞之後,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里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角色介紹

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 演員 湯姆·休斯克 莫扎特是一名天才音樂家。性格上他放蕩不羈、玩世不恭而又不拘小節,不擅處理人際關係。莫扎特26歲來到維也納,其音樂才華得到了國王約瑟夫二世的讚賞,由於被人在背後挑唆,莫扎特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貧窮。但他又不知疲憊、夜以繼日的創作,年僅35歲就英年早逝,永遠離開了他無法適應的社會。

安東尼奧·薩列里 演員 F·莫里·亞伯拉罕 薩里埃利是約瑟夫二世王宮的宮廷樂師,為人自負,心胸狹隘,自詡為維也納音樂界第一人。開始很是仰慕莫扎特的才華,後來看到莫扎特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功,開始嫉妒莫扎特,並在宮廷里詆毀莫扎特,後來莫扎特因病去世後,薩里埃利開始悔恨他自己的所為,並向神懺悔。

約瑟夫二世 演員 傑弗瑞·瓊斯 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二世是個開明的君主,他喜愛音樂,是歐洲很多藝術家的贊助人,約瑟夫二世欣賞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在他執政期間曾幫助莫扎特獲得音樂職位。

史肯尼德 演員 西蒙·卡洛 史肯尼德是一名出色的劇作家,莫扎特的搭檔,他是《魔笛》和《夜後詠嘆調》劇本的作者,並和莫扎特合作過不少歌劇作品。

音樂原聲

序號 曲目名稱 時長 備註
01 《唐璜》 K .527 序曲/ 電影開場
02 《第25交響曲》 K.183 第一樂章 /薩利埃里自殺被發現
03 《弦樂小夜曲》 K.525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0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05 《第10小夜曲》 K.361 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06 《G大調鋼琴變奏曲》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07 《費加羅婚禮》 K.492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
08 《後宮誘逃》 K.384 《後宮誘逃》演出中 女高音獨唱
09 《c小調彌撒》 K.427 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0 《長笛和豎琴協奏曲》 K.299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1 《第29交響曲》 K.201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2 《為兩架鋼琴所寫的協奏曲》 K.365 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3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寫的協奏曲》 K.364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 《c小調彌撒》 K.427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 《第15鋼琴協奏曲》 K.450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6 《唐璜》 K.527 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17 《後宮誘逃》 K.384 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br 18 《德意志軍歌》 K.384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19 《費加羅婚禮》 K.492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0 《第22鋼琴協奏曲》 K.482 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1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2 《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K.492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23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24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25 《唐璜》 K.527 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26 第20鋼琴協奏曲 K.466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戴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27 《唐璜》 K.527 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28 《安魂曲:Introitus》 K.626 康茨坦察詢問莫扎特/薩利埃里計劃害死莫扎特
29 《安魂曲:Dies Irae》 K.626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30 《魔笛:序曲》 K.620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31 《唐璜:開場的和弦》 K.527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32 《安魂曲:Rex Tremendae》 K.626 莫扎特摸出房間
33 《魔笛:詠嘆調》 K.620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34 《魔笛:序曲》 K.620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
35 《安魂曲:Rex Tremendae》 K.626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36 《魔笛:Ein Madchen》 K.620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37 《德國舞曲》 K.509 康斯坦察在舞會上
38 《安魂曲:Confutatis》 K. 626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39 《安魂曲:Lacramosa 》 K .626 莫扎特離世、出殯
40 《第20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K.466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的笑聲,影片結束

幕後花絮

梅格·蒂麗原本確定出演康斯坦絲,電影即將開拍前,在拍攝地點布拉格,她和一些孩子們在街上玩足球,結果傷到了她的腿。於是她的角色必須換人。
梅爾·吉布森曾為莫扎特的角色試鏡。
電影中,唐·古萬尼表演舞台,正是歌劇第一次演出的地方。
音樂事先錄製好,在拍攝的時候作為背景音樂播放。為了使表演更加令人信服,湯姆·赫爾西每天練習四個小時的鋼琴。
歌劇初次公演時的布景和服裝,是特意按照原來的服裝和布景的草圖設計而成。
整部電影採取的都是自然光線。
莫扎特的笑聲被設定為令人討厭的,這一點來源於一些談到他的書信中。有人把他的笑聲描述為"有傳染性讓人頭暈的",還有人說"就像是金屬劃在玻璃上面"。
在一段場景中,莫扎特把古拉克說成是"令人厭煩的",並且說"我不喜歡他",這裡指的是漢德爾。事實上,古拉克和漢德爾是莫扎特最喜歡的兩名作曲家。
為了把這種特別程式化的表演轉化成可行性的劇本,麥洛·弗曼和彼得·夏弗花了四個月的時間進行改編。他們增加了一些角色,如神父、女僕、大教主和岳母。
在拍攝文森特·斯克亞維利走路的一段戲中,導演麥洛·弗曼警告他說:"電視正在把你毀掉。"
電影裡只有四處布景需要修建:塞勒里的病房、莫扎特的住所、一段樓梯和歌舞雜耍劇場。所有其他拍攝場地都可以在當地找到。
電影中參照的劇本,第一次演出是在1979年11月2日,倫敦國家劇院。

穿幫鏡頭

歌劇場景中的演員們穿着帶拉鏈的服裝,那個時代是沒有拉鏈的。
莫扎特在彈子球桌旁時,鏡頭切換,球改變了位置。
薩列瑞在莫扎特靈床邊拿的蠟燭比他後來從門外回來時要短。
費加羅的婚禮第四幕剛開始,給莫扎特特寫的時候,身後的皇帝已經打了一個哈欠。
在接近尾聲處,薩列瑞和康斯坦說話,他的頭髮一會在前面,一會在後面。
一個事實性錯誤,莫扎特是左撇子。
約瑟夫二世那時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是像薩列瑞說的那樣是奧地利的國王。

獲獎記錄

獎項 時間 類別 結果 接收方
第3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1986
最佳電影 提名 影片製作方
最佳男演員 提名 默里·亞伯拉漢
最佳編劇 提名 Peter Shaffer
最佳攝影 獲獎 Miroslav Ondrícek
最佳藝術指導 提名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最佳服裝 提名 Theodor Pistek
最佳剪輯 獲獎 Nena Danevic
最佳剪輯 獲獎 邁克爾 錢德勒
最佳音響 獲獎 John Nutten
最佳音響 獲獎 Christopher Newman
最佳音響 獲獎 Mark Berger
最佳化裝/髮型 獲獎 Paul LeBlanc
最佳化裝/髮型 獲獎 Dick Smith
第10屆法國愷撒獎 1986 最佳外語片 獲獎 米洛斯·福曼
第42屆美國金球獎
1985
最佳電影(劇情類) 獲獎 電影製作公司
最佳男配角 提名 傑弗里·瓊斯
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曼
最佳編劇 獲獎 Peter Shaffer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獲獎 默里·亞伯拉漢(獲獎)、湯姆·休斯克(提名)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電影 獲獎 電影製作公司
最佳男演員 獲獎 默里·亞伯拉漢
最佳男演員 提名 湯姆·休斯克
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曼
最佳編劇 獲獎 Peter Shaffer
最佳攝影 提名 Miroslav Ondrícek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獲獎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獲獎 Karel Cerný
最佳服裝設計 獲獎 Theodor Pistek
最佳剪輯 提名 Nena Danevic
最佳剪輯 提名 邁克爾 錢德勒
最佳音效 獲獎 Mark Berger
最佳音效 獲獎 Melody Thomas Scott
最佳音效 獲獎 Todd Boekelheide
最佳音效 獲獎 Christopher Newman
最佳化裝 獲獎 Paul LeBlanc
最佳化裝 獲獎 Dick Smith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1984
最佳電影 獲獎 電影製作公司
最佳男演員 獲獎 默里·亞伯拉漢
最佳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曼
最佳編劇 獲獎 Peter Shaffer
第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1986 最佳外語片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第29屆意大利大衛獎
1985
最佳外國男演員 獲獎 湯姆·休斯克
最佳外國電影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最佳外國導演 獲獎 米洛斯·福爾曼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劇作家謝弗創作的舞台劇《莫扎特》 在美國百老匯上演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在倫敦看了本劇後決定把它拍攝成電影。影片的外景地是導演的故鄉布拉格,該城市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至於表演,兩位男主角在拍戲期間發生了類似他們角色的勾心鬥角,但最終扮演薩列瑞的演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拍攝過程

該片在拍攝過程麻煩不斷,先是深得導演信賴的女主角因為開機前一天在布拉格街頭踢球傷了韌帶,而不得不臨時回美國重新選角。而後又是遇到財政危機,最後是向派拉蒙公司求援,並搭上了導演的全部儲蓄,總算湊足了1800萬美元完成了電影的拍攝。 [7]

影片評價

《莫扎特傳》是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網易娛樂 評)  = 《莫扎特傳》是一部罕見的電影,它近乎完美的劇本,優美的音樂,高雅的影像,非凡的演出,炫目的導演,和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證明了這一點。(《電影批評家》評) 影片《莫扎特傳》以倒敘的手法表現了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坎坷一生,同時也給觀眾展示了一幕「因妒生恨」的人間悲劇。影片在薩利埃利的回憶中娓娓道來,他給觀眾展示了一個形骸放蕩的莫扎特,一個不拘小節的莫扎特和一個才華橫溢的莫扎特。(新浪娛樂 評) 《莫扎特傳》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南海網 評) 該片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第57屆)的影片可視為兩名音樂家的傳記,除了莫扎特,還有他的同行薩列瑞。影片透過薩列瑞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 IMDB評)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影片,該片的獨創性是顯而易見的。一般說來,人物傳記是最難由形式上突破的電影題材,一個人的一生再怎麼精彩,無非也脫不了由生到死的述說法則。唯《莫扎特傳》敘事結構與眾不同,匠心頗具。(網易娛樂 評)

精彩視頻

穆特 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 1

最佳男演員

 

F·莫里·亞伯拉罕[3],1939年10月24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美國演員。 父親是敘利亞人,母親為意大利人。童年時就顯示出過人的表演才能。曾就讀德克薩斯大學,未畢業便輟學前往洛杉磯尋夢,十幾年間從事過多種職業,成名前一直在百老匯及影視劇中充當跑龍套小角色。代表作品 《莫扎特傳》 主要成就是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莫扎特傳》、第42屆美國電影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莫扎特傳》、第3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莫扎特傳》、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獎《莫扎特傳》

人物經歷

F·莫里·亞伯拉罕1939年10月24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父親是敘利亞人,母親為意大利人。童年時就顯示出過人的表演才能。曾就讀德克薩斯大學,未畢業便輟學前往洛杉磯尋夢,十幾年間從事過多種職業,成名前一直在百老匯及影視劇中充當跑龍套小角色。 1983年亞伯拉罕終於被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識中,得以在《莫扎特傳》中出演宮廷樂師薩利埃里一角,結果他不負眾望,將角色陰險好妒而又心虛慌張的複雜內心演繹的淋漓盡致,一舉贏得奧斯卡、金球獎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等多個影帝頭銜,勇創個人演藝事業高峰。不過此後沒有更大的發展、多出演一些配角,星路日走下坡。曾與Kate Hannan有過一段婚姻,有兩個子女。

主要作品

作為演員 默里·亞伯拉漢曾出演過的52部作品:
They Might Be Giants
衝突 Serpico
能屈能伸大丈夫/大城小境/紐約屋檐下 Prisoner of Second Avenue, The
陽光小子 Sunshine Boys, The
驚天大陰謀 All the President's Men
Ritz, The
大賄賂 Big Fix, The
疤面煞星 Scarface
莫扎特傳/阿瑪迪斯 Amadeus
魔宮傳奇,玫瑰的名字 Name der Rose, Der
Beyond the Stars
無辜者 Innocent Man, An
Slipstream
虛榮的篝火 Bonfire of the Vanities, The
By the Sword
Cadence
四海一家 Mobsters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最後的動作英雄/幻影英雄 Last Action Hero
重裝武器 Loaded Weapon 1
新鮮 Fresh
末代啟示錄 Nostradamus
倖存遊戲 Surviving the Game
犯罪天堂路 Dillinger and Capone
非強力春藥/無敵愛美神 Mighty Aphrodite
革命小子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尋找理查 Looking for Richard
DNA複製 Mimic
星際叛變 Star Trek: Insurrection
The All New Adventures of Laurel & Hardy: For Love or Mummy
黑幫獵殺 Excellent Cadavers
太空木偶歷險記 Muppets From Space
Noah's Ark
尋找佛羅斯特 Finding Forrester

人物評價

F·莫里·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 《莫扎特傳》既成就了他的經典,也使他曇花一現。

最佳女演員

 

莎莉·菲爾德[4](Sally Field),1946年11月06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美國女演員。

她的作品有《伴你一生》、《追追追》、《阿甘正傳》、 《狂奔天涯》、《超凡蜘蛛俠》等;主要成就: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3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演藝經歷

1946年11月6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幅薩德納。母親是女演員瑪格麗特·菲爾德,繼父也是一名演員。高中己熱衷演戲,寧願不讀大學而加入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暑期表演班。1967年以電視喜劇集《快樂的修女》建立知名度。同年踏入影壇,出演銀幕處女作《西部新天地》。1976年以電視電影《西碧兒》榮獲艾美獎最佳女主角。1979年以《諾瑪·蕾》囊括奧斯卡、紐約影評人及戛納三項影后頭銜,也憑此片打破了以往那種甜蜜、活潑的造型,改走演技派路線。1984年以《以田深入》再度贏得奧斯卡影后桂冠,成為80年代惟一的奧斯卡"雙冠後"。90年代作品明顯減少,但仍以《窈窕奶爸》、《阿甘正傳》等票房巨片笑傲影壇。她最近的一部作品是2012年與丹尼爾·戴-劉易斯合作的《林肯》。

她的小兒子是gay,而她對自己小兒子以及全美同志平權運動的支持使她榮獲HRC頒發的"平權盟友"獎。

個人生活

曾先後與Steven Craig 和Alan Greisman有過兩段婚姻,育有三子。

主要作品

《超凡蜘蛛俠2/The Amazing Spider-Man2》(2014)

《林肯/Lincoln》(2012)

《超凡蜘蛛俠/The Amazing Spider-Man》(2012)

《CMT Greatest Moments: Dolly Parton 》(2006)

《 Two Weeks 》 (2006)

《 AFI's 100 Years... 100 Cheers: America's Most Inspiring Movies 》 (2006)

《 Going Through Splat: The Life and Work of Stewart Stern 》 (2005)

《 The 3rd Annual TV Land Awards 》 (2005)

《律政俏佳人2/金髮美女2/金髮尤物2 》 (2003)

《 AFI's 100 Years... 100 Heroes & Villains 》 (2003)

《 "The Court""》 (2002)

《千萬別是真的》 (2001)

《 America: A Tribute to Heroes 》 (2001)

《 7th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 (2001)

《魅力》(2000)

《芳心天涯/甜心伊人/心繫何方/愛在哪裡/心歸何處》 (2000)

《 David Copperfield 》 (2000)

《 Twentieth Century Fox: The Blockbuster Years 》 (2000)

《 A Cooler Climate 》 (1999)

《 Saturday Night Live Christmas 》 (1999)

《一百年一百部》(1998)

《從地球到月球》(1998)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逍遙法外》(1996)

《看狗在說話之舊金山歷險記》(1996)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 (1994)

《世紀電影 Century of Cinema, A 》 (1994)

《 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 (1994)

《 "A Century of Women" 》 (1994)

《窈窕奶爸/肥媽先生/道菲爾太太》 (1993)

《貓狗也瘋狂》(1993)

《 Oscar's Greatest Moments 》 (1992)

《肥皂拼盤》(1991)

《伴你一生》 (1991)

《狂奔天涯》 (1991)

《鋼木蘭》(1989)

《頭條笑料》 (1988)

《愛人投降》(1987)

《 James Stewart: A Wonderful Life 》 (1987)

《墨菲羅曼史》 (1985)

《我心深處》(1984)

《吻我再見》 (1982)

《冤家路窄》(1981)

《沒有惡意》(1981)

《上天下地大追擊》 (1980)

《 Beyond the Poseidon Adventure 》 (1979)

《諾瑪蕊》(1979)

《 "Carol Burnett & Company" 》 (1979)

《賣命生涯》(1978)

《黃昏夕陽》 (1978)

《烏龍英雄》 (1977)

《警察與卡車強盜 》 (1977)

《 Stay Hungry 》 (1976)

《心魔劫》 (1976)

《 Maybe I'll Come Home in the Spring 》 (1971)

《西部新天地》 (1967)

《 "The Flying Nun" 》 (1967)

精彩視頻

專訪莎莉·菲爾德 憑《林肯》入圍最佳女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