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莫扎特傳》 | |
---|---|
| |
知名作品 |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
《莫扎特傳》[1]是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湯姆·休斯克、F·莫里·亞伯拉罕主演的一部傳記片。該片於1984年9月1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以倒敘的方式講述音樂家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的一生。電影1985年獲第5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項大獎。 主要獎項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混 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於奧地利宮廷樂師薩里埃利向神父懺悔,音樂家莫扎特的英年早逝與他不可饒恕的嫉妒和坑害有關。42年前的1782年,薩里埃利從偏僻小鎮到了維也納,在約瑟夫二世的王宮裡當了宮廷樂師。誰知被莫扎特的樂曲迷得神魂顛倒,一次在主教家裡終於見到仰慕已久的莫扎特,這位人稱4歲寫協奏曲,7歲寫交響樂,11歲寫大型歌劇的大音樂家原來是個放蕩不羈,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 約瑟夫二世熱愛音樂,聞知莫扎特來到維也納並接見了他,國王彈奏薩里埃利譜寫的曲子表示歡迎莫扎特,並徵求對這曲子的看法,莫扎特一面讚揚曲子,一面把曲子又彈了一遍,邊彈邊修改,使曲子變得更流暢和充滿熱情,驚嘆之餘使薩里埃利感到羞恥,為什麼莫扎特有如此才華,自己卻偏偏平庸。 由於國王的喜愛,莫扎特留在維也納寫歌劇。他寫的歌劇《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都是不朽之作,由於薩里埃里的作梗,藉助國王的招牌,每劇上演不超過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貧窮。 莫扎特的妻子康絲坦絲受不了貧窮的折磨,帶着莫扎特的手稿去見薩里埃利,求他為莫扎特謀一個皇家音樂教師的職位,薩里埃利翻見一迭厚厚的手稿,他驚呆了,手稿上沒有一處修改的痕跡,所有的音符都是一氣呵成的。他既陶醉又痛苦,他抱怨上帝為什麼把智慧和天賦都給了莫扎特,他憤怒地把刻有耶穌的十字架扔進了壁爐中。 薩里埃利一面假裝是最關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裝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門向莫扎特買樂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換取報酬來維持生活,莫扎特的身體日趨虛弱。莫扎特創作的歌劇《魔笛》在劇院上演了,莫扎特擔任樂隊的指揮,終於有一天在演出進行到一半時暈倒在地。 莫扎特臥病在床,薩里埃利要他寫《安魂曲》, 薩里埃利迫不及待地想像,在莫扎特的葬禮上由他演奏死者創作的安魂曲,他的名字將和音樂大師一起永世長存。 病床上的莫扎特極度虛弱無法執筆,薩里埃利建議由他執筆而莫扎特則口述。莫扎特的靈感像泉水噴涌,薩里埃利甚至來不及記錄。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滅了。一代音樂大師永遠離開了他無法適應的社會。下葬的那天,大雨滂沱,好像蒼天也在為他哭泣。 薩利埃里得逞之後,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里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角色介紹
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 演員 湯姆·休斯克 莫扎特是一名天才音樂家。性格上他放蕩不羈、玩世不恭而又不拘小節,不擅處理人際關係。莫扎特26歲來到維也納,其音樂才華得到了國王約瑟夫二世的讚賞,由於被人在背後挑唆,莫扎特的經濟收入很少,生活貧窮。但他又不知疲憊、夜以繼日的創作,年僅35歲就英年早逝,永遠離開了他無法適應的社會。
安東尼奧·薩列里 演員 F·莫里·亞伯拉罕 薩里埃利是約瑟夫二世王宮的宮廷樂師,為人自負,心胸狹隘,自詡為維也納音樂界第一人。開始很是仰慕莫扎特的才華,後來看到莫扎特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功,開始嫉妒莫扎特,並在宮廷里詆毀莫扎特,後來莫扎特因病去世後,薩里埃利開始悔恨他自己的所為,並向神懺悔。
約瑟夫二世 演員 傑弗瑞·瓊斯 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二世是個開明的君主,他喜愛音樂,是歐洲很多藝術家的贊助人,約瑟夫二世欣賞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在他執政期間曾幫助莫扎特獲得音樂職位。
史肯尼德 演員 西蒙·卡洛 史肯尼德是一名出色的劇作家,莫扎特的搭檔,他是《魔笛》和《夜後詠嘆調》劇本的作者,並和莫扎特合作過不少歌劇作品。
音樂原聲
序號 曲目名稱 時長 備註
01 《唐璜》 K .527 序曲/ 電影開場
02 《第25交響曲》 K.183 第一樂章 /薩利埃里自殺被發現
03 《弦樂小夜曲》 K.525 薩利埃里為神甫彈的第三首曲子
04 《F大調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鋼琴後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05 《第10小夜曲》 K.361 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樂譜
06 《G大調鋼琴變奏曲》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編的薩利埃里作品
07 《費加羅婚禮》 K.492 莫扎特為約瑟夫二世演奏
08 《後宮誘逃》 K.384 《後宮誘逃》演出中 女高音獨唱
09 《c小調彌撒》 K.427 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禮上
10 《長笛和豎琴協奏曲》 K.299 第二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1 《第29交響曲》 K.201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2 《為兩架鋼琴所寫的協奏曲》 K.365 第三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3 《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寫的協奏曲》 K.364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4 《c小調彌撒》 K.427 薩利埃里閱讀康茨坦察帶來的莫扎特手稿時
15 《第15鋼琴協奏曲》 K.450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6 《唐璜》 K.527 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進屋後看到了父親
17 《後宮誘逃》 K.384 禁衛軍合唱 / 莫扎特一家換上假面具
<br
18 《德意志軍歌》 K.384 假面舞會上的背景音樂
19 《費加羅婚禮》 K.492 莫扎特邊寫作邊玩檯球
20 《第22鋼琴協奏曲》 K.482 第三樂章 / 莫扎特在為皇帝舉辦的露天音樂會上
21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薩利埃里溜進了莫扎特的房間
22 《費加羅和蘇珊娜的二重唱》 K.492 莫扎特指導《費加羅婚禮》的排練
23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歌劇院總監撕掉了樂譜
24 《費加羅婚禮:Ah tutti contenti》 K.492 約瑟夫二世打哈欠時
25 《唐璜》 K.527 第二幕終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親的死訊
26 第20鋼琴協奏曲 K.466 第一樂章 / 薩利埃里佩戴死亡面具的來到莫扎特住所
27 《唐璜》 K.527 開場的和弦 / 莫扎特打開房門時
28 《安魂曲:Introitus》 K.626 康茨坦察詢問莫扎特/薩利埃里計劃害死莫扎特
29 《安魂曲:Dies Irae》 K.626 莫扎特深夜寫作時聽到了敲門聲
30 《魔笛:序曲》 K.620 莫扎特發瘋似的在屋中跳舞
31 《唐璜:開場的和弦》 K.527 莫扎特開門後見到了帶死亡面具的人
32 《安魂曲:Rex Tremendae》 K.626 莫扎特摸出房間
33 《魔笛:詠嘆調》 K.620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唱歌
34 《魔笛:序曲》 K.620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館與一些喝醉的女人
35 《安魂曲:Rex Tremendae》 K.626 酒後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36 《魔笛:Ein Madchen》 K.620 莫扎特為《魔笛》的演出伴奏/莫扎特被薩利埃里抬上馬車
37 《德國舞曲》 K.509 康斯坦察在舞會上
38 《安魂曲:Confutatis》 K. 626 薩利埃里協助莫扎特寫作安魂曲
39 《安魂曲:Lacramosa 》 K .626 莫扎特離世、出殯
40 《第20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K.466 薩利埃里被推出房間,響起莫扎特的笑聲,影片結束
幕後花絮
梅格·蒂麗原本確定出演康斯坦絲,電影即將開拍前,在拍攝地點布拉格,她和一些孩子們在街上玩足球,結果傷到了她的腿。於是她的角色必須換人。
梅爾·吉布森曾為莫扎特的角色試鏡。
電影中,唐·古萬尼表演舞台,正是歌劇第一次演出的地方。
音樂事先錄製好,在拍攝的時候作為背景音樂播放。為了使表演更加令人信服,湯姆·赫爾西每天練習四個小時的鋼琴。
歌劇初次公演時的布景和服裝,是特意按照原來的服裝和布景的草圖設計而成。
整部電影採取的都是自然光線。
莫扎特的笑聲被設定為令人討厭的,這一點來源於一些談到他的書信中。有人把他的笑聲描述為"有傳染性讓人頭暈的",還有人說"就像是金屬劃在玻璃上面"。
在一段場景中,莫扎特把古拉克說成是"令人厭煩的",並且說"我不喜歡他",這裡指的是漢德爾。事實上,古拉克和漢德爾是莫扎特最喜歡的兩名作曲家。
為了把這種特別程式化的表演轉化成可行性的劇本,麥洛·弗曼和彼得·夏弗花了四個月的時間進行改編。他們增加了一些角色,如神父、女僕、大教主和岳母。
在拍攝文森特·斯克亞維利走路的一段戲中,導演麥洛·弗曼警告他說:"電視正在把你毀掉。"
電影裡只有四處布景需要修建:塞勒里的病房、莫扎特的住所、一段樓梯和歌舞雜耍劇場。所有其他拍攝場地都可以在當地找到。
電影中參照的劇本,第一次演出是在1979年11月2日,倫敦國家劇院。
穿幫鏡頭
歌劇場景中的演員們穿着帶拉鏈的服裝,那個時代是沒有拉鏈的。
莫扎特在彈子球桌旁時,鏡頭切換,球改變了位置。
薩列瑞在莫扎特靈床邊拿的蠟燭比他後來從門外回來時要短。
費加羅的婚禮第四幕剛開始,給莫扎特特寫的時候,身後的皇帝已經打了一個哈欠。
在接近尾聲處,薩列瑞和康斯坦說話,他的頭髮一會在前面,一會在後面。
一個事實性錯誤,莫扎特是左撇子。
約瑟夫二世那時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是像薩列瑞說的那樣是奧地利的國王。
獲獎記錄
獎項 | 時間 | 類別 | 結果 | 接收方 |
---|---|---|---|---|
第3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86 | ||||
最佳電影 | 提名 | 影片製作方 | ||
最佳男演員 | 提名 | 默里·亞伯拉漢 | ||
最佳編劇 | 提名 | Peter Shaffer | ||
最佳攝影 | 獲獎 | Miroslav Ondrícek | ||
最佳藝術指導 | 提名 |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 ||
最佳服裝 | 提名 | Theodor Pistek | ||
最佳剪輯 | 獲獎 | Nena Danevic | ||
最佳剪輯 | 獲獎 | 邁克爾 錢德勒 | ||
最佳音響 | 獲獎 | John Nutten | ||
最佳音響 | 獲獎 | Christopher Newman | ||
最佳音響 | 獲獎 | Mark Berger | ||
最佳化裝/髮型 | 獲獎 | Paul LeBlanc | ||
最佳化裝/髮型 | 獲獎 | Dick Smith | ||
第10屆法國愷撒獎 | 1986 | 最佳外語片 | 獲獎 | 米洛斯·福曼 |
第42屆美國金球獎 | ||||
1985 | ||||
最佳電影(劇情類) | 獲獎 | 電影製作公司 |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傑弗里·瓊斯 | ||
最佳導演 | 獲獎 | 米洛斯·福曼 | ||
最佳編劇 | 獲獎 | Peter Shaffer | ||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 獲獎 | 默里·亞伯拉漢(獲獎)、湯姆·休斯克(提名) | ||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 | ||||
最佳電影 | 獲獎 | 電影製作公司 | ||
最佳男演員 | 獲獎 | 默里·亞伯拉漢 | ||
最佳男演員 | 提名 | 湯姆·休斯克 | ||
最佳導演 | 獲獎 | 米洛斯·福曼 | ||
最佳編劇 | 獲獎 | Peter Shaffer | ||
最佳攝影 | 提名 | Miroslav Ondrícek | ||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獲獎 |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 ||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獲獎 | Karel Cerný | ||
最佳服裝設計 | 獲獎 | Theodor Pistek | ||
最佳剪輯 | 提名 | Nena Danevic | ||
最佳剪輯 | 提名 | 邁克爾 錢德勒 | ||
最佳音效 | 獲獎 | Mark Berger | ||
最佳音效 | 獲獎 | Melody Thomas Scott | ||
最佳音效 | 獲獎 | Todd Boekelheide | ||
最佳音效 | 獲獎 | Christopher Newman | ||
最佳化裝 | 獲獎 | Paul LeBlanc | ||
最佳化裝 | 獲獎 | Dick Smith |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 ||||
1984 | ||||
最佳電影 | 獲獎 | 電影製作公司 | ||
最佳男演員 | 獲獎 | 默里·亞伯拉漢 | ||
最佳導演 | 獲獎 | 米洛斯·福曼 | ||
最佳編劇 | 獲獎 | Peter Shaffer | ||
第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 1986 | 最佳外語片 | 獲獎 | 米洛斯·福爾曼 |
第29屆意大利大衛獎 | ||||
1985 |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獲獎 | 湯姆·休斯克 | ||
最佳外國電影 | 獲獎 | 米洛斯·福爾曼 | ||
最佳外國導演 | 獲獎 | 米洛斯·福爾曼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劇作家謝弗創作的舞台劇《莫扎特》 在美國百老匯上演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在倫敦看了本劇後決定把它拍攝成電影。影片的外景地是導演的故鄉布拉格,該城市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至於表演,兩位男主角在拍戲期間發生了類似他們角色的勾心鬥角,但最終扮演薩列瑞的演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拍攝過程
該片在拍攝過程麻煩不斷,先是深得導演信賴的女主角因為開機前一天在布拉格街頭踢球傷了韌帶,而不得不臨時回美國重新選角。而後又是遇到財政危機,最後是向派拉蒙公司求援,並搭上了導演的全部儲蓄,總算湊足了1800萬美元完成了電影的拍攝。 [7]
影片評價
《莫扎特傳》是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網易娛樂 評) = 《莫扎特傳》是一部罕見的電影,它近乎完美的劇本,優美的音樂,高雅的影像,非凡的演出,炫目的導演,和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證明了這一點。(《電影批評家》評) 影片《莫扎特傳》以倒敘的手法表現了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坎坷一生,同時也給觀眾展示了一幕「因妒生恨」的人間悲劇。影片在薩利埃利的回憶中娓娓道來,他給觀眾展示了一個形骸放蕩的莫扎特,一個不拘小節的莫扎特和一個才華橫溢的莫扎特。(新浪娛樂 評) 《莫扎特傳》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南海網 評) 該片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第57屆)的影片可視為兩名音樂家的傳記,除了莫扎特,還有他的同行薩列瑞。影片透過薩列瑞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 IMDB評)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影片,該片的獨創性是顯而易見的。一般說來,人物傳記是最難由形式上突破的電影題材,一個人的一生再怎麼精彩,無非也脫不了由生到死的述說法則。唯《莫扎特傳》敘事結構與眾不同,匠心頗具。(網易娛樂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