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盃

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1]本屆頒獎典禮於1960年4月4日於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舉行。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
日期: 1960年4月4日
地點: 美國洛杉磯,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RKO Pantages Theatre)
主持人: 鮑勃·霍普(Bob Hope)
最佳影片 《賓虛》
最佳男主角 查爾頓·赫斯頓

獲獎名單

獎項名稱 獲獎名單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 《賓虛》 《桃色血案/一個兇殺案的解析》、《安妮少女日記》、《修女傳》、《金屋淚/上流社會》
最佳男主角 查爾頓·赫斯頓《賓虛》/ Charlton Heston 勞倫斯·哈維《金屋淚/上流社會》 / Laurence Harvey、傑克·萊蒙《熱情似火》 / Jack Lemmon、保羅·穆尼《最後的怒漢》 / Paul Muni、詹姆斯·斯圖爾特《桃色血案/一個兇殺案的解析》 / James Stewart
最佳女主角 西蒙妮·希恩奧萊《金屋淚/上流社會》 / Simone Signoret 多麗斯·黛《枕邊細語》 / Doris Day、奧黛麗·赫本《修女傳》/ Audrey Hepburn、凱瑟琳·赫本《夏日痴魂/夏日驚魂》 / Katharine Hepburn、伊麗莎白·泰勒《夏日痴魂/夏日驚魂》 / Elizabeth Taylor
最佳男配角 休·格里菲思《賓虛》/ Hugh Griffith 阿瑟·奧康納《桃色血案/一個兇殺案的解析》/ Arthur O'Connell、喬治·斯科特《桃色血案/一個兇殺案的解析》/ George C. Scott、羅伯特·沃恩《費城青年》 / Robert Vaughn、埃德·溫《安妮少女日記》/ Ed Wynn
最佳女配角 謝利·溫特斯《安妮少女日記》/ Shelley Winters 赫米安·巴德科《金屋淚/上流社會》 / Hermione Baddeley、蘇珊·科納 《春風秋雨》 / Susan Kohner、胡安妮塔·摩兒《春風秋雨》 / Juanita Moore、塞爾馬·里特《枕邊細語》 / Thelma Ritter
最佳導演 威廉·惠勒《賓虛》/ William Wyler 喬治·史蒂文斯《安妮少女日記》/ George Stevens、弗雷德·齊納曼《修女傳》/ Fred Zinnemann、傑克·克萊頓《金屋淚/上流社會》 / Jack Clayton、比利·懷德《熱情似火》 / Billy Wilder
最佳原創劇本 《枕邊細語》 《四百擊》、《西北偏北》、《粉紅色潛艇》、《野草莓》
最佳改編劇本 《金屋淚/上流社會》 《桃色血案/一個兇殺案的解析》、《賓虛》、《修女傳》、《熱情似火》
最佳攝影(彩色) 《賓虛》 《漁夫》、《五個便士》、《修女傳》、《波吉與貝絲/陋巷春光》
最佳攝影(黑白片) 《安妮少女日記》 《桃色血案/一個兇殺案的解析》、《滄桑淚》、《熱情似火》、《費城青年》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彩色) 《賓虛》 《漁夫》、《地心探險記》、《西北偏北》、《枕邊細語》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黑白片) 《安妮少女日記》 《滄桑淚》、《最後的怒漢》、《熱情似火》、《夏日痴魂/夏日驚魂》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 《熱情似火》 《滄桑淚》、《安妮少女日記》、《涼亭虛驚》、《費城青年》、《合家歡》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 《賓虛》 《冷暖群芳》、《漁夫》、《五個便士》、《波吉與貝絲/陋巷春光》
最佳音響 《賓虛》 《地心探險記》、《陣陣疑雲》、《修女傳》、《波吉與貝絲/陋巷春光》
最佳電影剪輯 《賓虛》 《桃色血案/一個兇殺案的解析》、《西北偏北》、《修女傳》、《海濱》
最佳特別效果 《賓虛》 《地心探險記》
最佳原創歌曲 "High Hopes"《合家歡》/ "High Hopes" from "The Best of Everything"《冷暖群芳》/ "The Best of Everything" from、"The Five Pennies"《五個便士》 / "The Five Pennies" from、"The Hanging Tree"《絞架/吊人樹》/ "The Hanging Tree" from、"Strange Are the Ways of Love"《年輕的土地》"Strange Are the Ways of Love" from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 《波吉與貝絲/陋巷春光》 《五個便士》、《萊爾·阿布納》、《對我、《睡美人》
最佳動畫短片 《月亮鳥》 《墨西卡利·西摩絲》、《諾亞方舟》、《小提琴手》
最佳真人短片 《金魚》 《潮汐之間》、《深淵之謎》、《跑,跳和靜止》、《摩天大樓》
最佳紀錄短片 《玻璃》 《唐老鴨漫遊數學奇境》、《世世代代》
最佳紀錄長片 《塞倫加蒂不該喪命》 《太空競賽》
最佳外語片 《黑人奧菲爾》法國 / France 《橋》西德 / West Germany、《大戰爭》意大利 / Italy、《叢林裡的誘惑》丹麥 / Denmark、《河上村莊》荷蘭 / The Netherlands

最佳影片

電影《賓虛》[2]改編自盧·華萊士的同名長篇小說。由導演威廉·惠勒執導, 查爾頓·海斯特休·格里夫斯傑克·霍金斯主演的民族苦難歷史片。該片講述了猶太人賓虛同羅馬指揮官瑪瑟拉之間的愛恨情仇及其反抗羅馬帝國壓迫故事。 該片獲1960年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劇情介紹

《賓虛》在羅馬的競技場上英勇無比,成為一名著名的角鬥士,後來重返耶路撒冷,梅瑟拉十分妒忌,提出同他來個戰車競賽。在競賽內那一天。兩人加鞭催馬,互相追趕……梅瑟拉不時地暗害賓虛,結果自己的戰車卻翻倒在地。 多年以後,賓虛不幸患上癩病,與在山上服苦役的母親和妹妹相會。這時耶穌降臨,賓虛的病被治好了…

影片評價

人與人是不平等的,但是當他們站到角斗場/比賽場的時候,他們公平了。

因為在這裡他們比的不是身份地位,他們比的是命的長久。而生命最公平,每人只有一次。

賽馬的部分真是精彩,絕對是經典。1959年能拍成這樣細膩的情節和畫面,除了讚賞就只剩欽佩了。猶大的駕馭技術是勝利的一個前提,而有靈性的四匹白馬是他能贏的物質基礎。他與馬的感情交流使他們做到了人馬合一,勁往一處使。所謂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有了感情基礎再配合默契,不勝也難矣。

比賽進行的畫面我已經沒有能力來描述了,想知道的自己進去看吧。我能說的是,你看了絕對不會覺得浪費了你的時間。

靠後部分講的是猶大對家庭的愛,這是猶大表現最偉大的地方。母親和妹妹得了麻風病也阻擋不了他們的感情。親情好偉大!

幕後製作

為了打造真實的海戰場景,米高梅決定製造出以假亂真的古羅馬時期戰船,於是製片方找到了一位終生致力於研究古羅馬造船技術的專家。然而當米高梅的工程師Mauro Zambuto看到設計圖紙時,直呼:「太重了!肯定會沉的!」不過,製片方還是按照圖紙建造了大船,起初下水是成功的,但經過的船隻激起了海浪,大船居然被海浪推倒。最後,製片方只好將大船放進池塘中拍攝,為了讓船身平穩,還從池底用繩索固定了船體。

雖然大船總算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天空顏色的背景下在「海面」上航行,可水池中水的顏色又成為棘手的難題,因為深棕色的池水與海水大相徑庭。製片方找來了一位化學家負責將池水染藍。不過,化學家投放了一大袋染料之後,池水非但沒有變藍,反而在水面形成了堅固的硬殼,劇組又花費了高昂的代價鑿去硬殼。最終,劇組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染料,池水被全部染成藍色。在拍攝戰鬥場面時,一位臨時演員墜入水中,全身也被染成了藍色。

在拍攝船內的場景時,劇組發現巨大的65mm攝影機無處容身,不得不將大船弄出池塘,縱向剖成兩半,放在意大利的攝影棚中拍攝。然而攝影棚空間有限,劇組又不得不截斷露在船外的船槳。不過一組鏡頭拍攝下來,劇組發現船槳驟然變輕,演員們的划槳動作很不自然,遂派人去購買彈力活塞裝置,這種裝置一般都安裝在門上,可以讓門輕緩的自動關閉。這種裝置後來被安裝在船槳和船體之間,其提供的阻力讓演員們找到了划槳的感覺。

精彩花絮

·為拍攝本片,一共訓練了78匹白馬。

·特技人員曾教給查爾登·海斯頓如何駕馭戰車,在拍攝戰車比賽的場景時,海斯頓揮動韁繩,而馬兒卻無動於衷,正當他無計可施之時,有人突然大喊:「駕!」一時間馬兒奮蹄狂奔,而海斯頓則被甩在了車下。

·戰車比賽的場景由傳奇特技人Yakima Canutt提供指導,他的兒子Joe Canutt則是查爾登·海斯頓的特技替身。在拍攝賓虛的戰車飛躍一輛撞毀的戰車時,Joe Canutt被巨大的衝擊力拋到轅杆上,他奮力爬回車廂,重新駕馭了戰車。這段真實的場景被得以保留,最後出現在影片中。

·體育場中的「小島」完全是劇組的巧妙構思,因為阻擋視線,不可能出現在真正的體育場中,這種設計的製作成本要遠低於雇用幾千位臨時演員的費用。

·在影片拍畢後,米高梅惟恐意大利當地的小製片商會利用遺留的布景拍攝自己的小成本製作,於是毀掉了所有布景。 賓虛花絮(10張)

·Miklós Rózsa為創作影片配樂花費了8周時間。

·伯特·蘭卡斯特曾拒絕扮演片中的賓虛,因為他是個無神論者,而且不喜歡暴力。

·保羅·紐曼曾拒絕扮演片中的賓虛。

·羅克·赫德森也曾為扮演賓虛的人選。

·截至2005年,只有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2003年的《魔戒三部曲:國王歸來》和本片曾贏得過11項奧斯卡獎,而且本片是這三部影片中唯一一部贏得最佳表演獎的影片。

·1970年,米高梅公司的新股東柯克·科克萊恩(Kirk Kerkorian)在清算公司資產時曾拍賣本片中的道具和服裝。薩克拉曼多的一位飯店老闆以4萬美元拍得一部片中的戰車,在3年後的能源危機期間,這位飯店老闆因在公路駕馭這輛馬車而被警察逮捕。

·在拍攝戰車比賽的場景中,有一部稀有而昂貴的65mm攝影機被毀。

·影片的全美票房高達7000萬美元,挽救了當時即將倒閉的米高梅。

·萊斯利·尼爾森曾參加米撒拉角色的試鏡。

·奧黛麗·赫本曾造訪戰車比賽的拍攝現場,由此有傳聞稱她出現在片中的人群中。

·製片人薩姆·津巴利斯特(Sam Zimbalist)在影片完成的兩個月前不幸病逝。

·戰車比賽的場景中出現了15000名臨時演員,該處外景地占地18英畝,劇組共建造了18輛戰車,整個橋段用5周才拍攝完成。

·本片是第一部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重拍片。

影片精彩片段

最佳男主角

[http://img2.mtime.com/mg/2010/12/e872b31d-473f-463b-9a5c-eb405e2a3611.jpg http://group.mtime.com/tsdyk/discussion/926755/  原图链接]

查爾頓·赫斯頓[3](Charlton Heston,1923年10月4日-2008年4月5日),美國影星。

在主演了1952年影片《戲中之王》後,他的電影事業開始起飛,而1959年的《賓虛傳》標誌着他巔峰時刻的到來。儘管在影片中經常會扮演一些偉大人物,但他更願意談論電影事業中的日常瑣事,尤其是編劇、導演等幕後工作人員對他成功的幫助。

進入晚年後,赫斯頓開始對右翼政治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甚至大過對表演的興趣。

早年經歷

希士頓原名約翰查理士·卡特,於美國伊利諾州艾雲斯頓出生,是莉拉(Lilla)及磨坊操作員拉塞爾·華福·卡特的兒子。希士頓來自英國和蘇格蘭,是費沙氏族(Fraser clan)的成員之一。希士頓來自英國和蘇格蘭,是費沙氏族(Fraser clan)的成員之一。父母離異。 不久,他母親下嫁賈斯特·希士頓。 這個新家庭移居到芝加哥北部市郊威爾麥特,併入讀新特里爾中學(New Trier High School)。這個新家庭移居到芝加哥北部市郊威爾麥特,併入讀新特里爾中學(New Trier High School)。

二次大戰服役生涯

1944年,希士頓被美國陸軍航空隊徵召入伍。 希士頓在阿留申群島第11空軍基地的B-25轟炸機擔任了兩年無線電操作員,後來晉升為上士。1944年他與西北大學同學莉迪雅(Lydia Marie Clarke)結婚。

演藝經歷

查爾頓·赫斯頓的俊朗外表讓他的演藝事業一帆風順。1952年,他出演了塞西爾·B·戴米爾執導的商業巨片《戲王之王》(TheGreatest Show on Earth),該片被認為是好萊塢對電視業圍攻反擊之作,影片匯集了眾多好萊塢一線紅星,不僅在上映之後取得豐厚的票房回報,還在翌年拿下了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獎,成為查爾頓·赫斯頓電影人生的輝煌起點。他與本片導演塞西爾·B·戴米爾也結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查爾頓·赫斯頓能夠成為一代巨星,導演塞西爾功不可沒,這位導演的偉大從一件事情上就可以反映,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就是以塞西爾·B·戴米爾的名字來命名的 。

1953年,參演《喋血丹盟》。

1959年,主演《賓虛》

1961 年,他與意大利女星索菲婭·羅蘭合作,在影片《萬世英雄》中扮演西班牙伯爵盧利哥·狄亞斯;1963 年,他在尼古拉斯·雷執導的《北京五十五日》中放倒了惡狠狠的拳壇對手;1965年,當導演喬治·史蒂文斯開拍史詩巨片《萬世流芳》時,仿佛古羅馬鬥士轉世的赫斯頓成了施洗者聖約翰最理所當然的詮釋者,跟隨着馬克斯·馮·西多飾演的耶穌。赫斯頓曾說:「我的臉就是為攝影機而生的。」

進入老年之後的赫斯頓始終保持着健康體魄,在眾多商業巨作中頻頻客串。1994年,他在《真實的謊言》中扮演了施瓦辛格所在的「美國終極防線」的總頭頭——一個獨眼上司;1998年又出現在邁克爾-貝災難大片《世界末日》中。

最佳女主角

西蒙妮·希恩奧萊[4](1921年3月25日 - 1985 年9月30日),法國女演員,曾憑《Room at the Top 金屋淚/上流社會》獲得第32屆奧斯卡女主角獎項,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獲獎的法國演員。

個人經歷

西蒙妮·希恩奧萊,法國著名女演員。父親是一位語言學家,是在法國出生的波蘭猶太后裔。西涅萊有兩個弟弟,幼年時代的西涅萊,生活在塞納河畔的巴黎郊區,長大後的她在英語語言學校就讀,並獲得了教學證書;由於其出色的英語水平,曾就任法國報社的打字員。

在二次大戰期間,西涅萊在聖日耳曼德出版社與一些作家和演員成為了好朋友,從而登上銀幕,1942年她就以演出來擔負家庭的經濟重擔,因為1940年,父親已經逃離法國加入英國戴高樂將軍的陣營,西涅萊也改用了母親婚前的姓氏,以隱藏其猶太人的身份。

初入影壇的西涅萊,在很多影片中出演了妓女角色,並以性感著稱,最著名的影片是卡爾內的《Les Visiteurs du soir 夜間來客》,但真正使西涅萊成名的影片是1952年的《Casque d'or 金盔》,影片根據轟動法國的一宗案件改編,曾多次被搬上銀幕,西涅萊將這個迷人的女人演的極其誘人,影片為她摘得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演員獎。同年,西涅萊與法國著名歌手、演員伊夫蒙當開始了她長達三十多年的第二次婚姻;在此以後,西涅萊相繼出演了卡爾內的《Thérèse Raquin 紅杏出牆》,影片獲威尼斯銀獅獎、喬年治克魯佐的《Diaboliques, Les 惡魔》、布努艾爾的《Mort En Ce Jardin, La 在這所花園中死去》,1959年西涅萊在傑克克萊頓導演的影片《金屋淚》中,以其出色的表演,將她的演藝事業推向了巔峰,成為了戛納和奧斯卡的雙料影后,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獲獎的法國演員(1997年朱麗葉比諾什才再次榮獲最佳女配角獎,2008年馬里昂歌迪亞才又獲最佳女主角獎)。 西涅萊在成功之後,也去了好萊塢發展,1962年與勞倫斯·奧立弗合作了《Term of Trial長期的審判》,1965年與費雯·麗合演了《Ship of Fools 愚人船》,她也再次獲得過奧斯卡提名,但事業上的停滯不前,使西涅萊在1969年還是決定返回法國;由於年齡的關係,西涅萊的體重不斷增加,但其繼續給予精心蝕刻的表演,還是為她帶來了更多的榮譽,1971年的影片《Le Chat貓》使其與讓加賓雙雙榮獲柏林男女主角獎,1977年的影片《Madame Rosa羅莎夫人》被認為是西涅萊電影生涯中最出色的表演,勝過當年的得獎作品,影片獲得了當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西涅萊也成為了年青的凱撒獎的影后。

晚年的西涅萊還是一位叱咤風雲的政界人物,她投身和平運動,用"真誠"二字來嚴格要求自己,是法國影壇為數不多的關心政治的藝人,這可能與她早年的身世有一定的關係;西涅萊還出版了自己的傳記和小說,1985年9月30日,西涅萊因癌症在法國去世,一萬五千多名巴黎居民,自動聚集在她的墓前,為這位女演員致哀,她的氣質,她的形象,她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世界電影的史冊上。

獲獎情況

第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Casque d'or》(金盔)1953

第13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Room at the Top》(金屋淚/上流社會)1960

第1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Room at the Top》(金屋淚/上流社會)1960

第32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Room at the Top》(金屋淚/上流社會)1960

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Le Chat》(貓)1971

第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

《La Viedevant soi》(羅莎夫人)1978[1] Simone Signoret Simone Signoret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