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14號交響曲,作品135,是俄國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作品,完成於1969年,是一首充滿陰暗色彩的作品。肖斯塔科維奇將作品獻給晚年結識的好友,英國作曲家本傑明·布里頓,布里頓亦於1970年為此曲作英國首演。

雖然不少音樂評論將這首交響曲和作曲家7年前所寫的《第13號交響曲》視為同一組作品(因為兩首交響曲都使用了人聲),但《第14號交響曲》不僅和《第13號交響曲》風格迥異,與肖斯塔科維奇的其他交響曲相比也有很多獨特之處。

首先,《第14號交響曲》是唯一一首不註明調性的交響曲,比如調性亦不明顯的《第15號交響曲》被冠以「A大調」之名,《第14號交響曲》則刻意不註明調性。其次,本交響曲共有11個樂章,數量最多,而配器和所需人數卻是最少的[1]。全曲只需要24名樂手:19名弦樂手、3名敲擊樂手和2名獨唱,規模上和一般室內樂的規模相近。最後,與其說這是一首交響曲,稱之為一套「聯篇歌曲」作品可能更為合適(類似於古斯塔夫·馬勒的《大地之歌》及數套管弦樂聯篇歌曲集)。每個樂章均配合一首詩篇,共11首,選自4位不同的作家。大部分的詩篇都是環繞「死亡」主題(特別是早逝和非正常去世的題裁)。所有詩篇都是以俄語寫成,但由於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卡是西班牙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是法國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則是德國人,因此本曲共有三個演繹版本:全俄語、全德語、以及一個按照作者國籍使用相關語言的版本。

目錄

背景

《第14號交響曲》和穆索爾斯基《死之歌舞》、布里頓《戰爭安魂曲》[2]兩首作品有着相當關連。肖斯塔科維奇完成《第13號交響曲》後,着手為穆索斯基的作品配管弦樂版本,同時聽到布里頓《戰爭安魂曲》後對之非常欣賞,因此「死亡」便成了新一首交響曲的主題。加之作者身體變差(曾經跌斷了腳,抽煙過度),經歷了許多政治風浪(革命、二戰、斯大林的統治、大清洗等),令他有感死亡就在身邊。這首交響曲巧妙地藉詩歌描寫死神,並以此延伸為對於暴政和迫害的控訴,刻意選用了不同時代、地區、作曲家的控訴詩作。

肖斯塔科維奇雖然對死亡有全然的體會,但是樂曲的淒迷中,仍流露着濃烈的生之欲望。他曾說:

「雖然生命可能是悲慘的,但在你死去之時,一切都會歸於平靜,並且可以期待在另一個世界中完全和平。 」

在他的回憶錄《證言》中亦提及這首交響曲的背後意義:

「對死亡作出抗議,是何等愚蠢的事情,但是對於因暴力而所引致的死亡,你便需要走出來作出抗議。人類因疾病或飢餓而失去生命,固然是一件壞事,但當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所殺害時,這情況比先前的更為差劣。

視頻

第14號交響曲 相關視頻

肖斯塔科維奇《第十四交響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