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法聯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一次反法同盟 |
本名 第一次反法同盟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反法同盟 (神聖羅馬帝國、 主要指揮官 法國:羅伯斯庇爾、 反法同盟: 弗朗茨二世、 結 果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獲勝 發生時間 1792—1797年間 |
第一次反法聯盟又譯為第一次反法同盟:是指在1792—1797年間,神聖羅馬帝國與大不列顛王國、普魯士王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撒丁王國等國組成的反對已立憲的法蘭西王國及之後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一次同盟 。 該聯盟因對法作戰接連失利而逐漸走向瓦解,最終以奧地利在1797年與法國簽訂《坎坡福爾米奧條約》為標誌,第一次反法同盟宣告失敗。 [1]
起因
早在1791年,歐洲其他君主國就開始警惕地注視着法國革命的事態發展,並考慮進行干預,要麼支持路易十六,要麼利用法國的混亂局面漁利。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同時也是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兄弟,最初平靜地看待革命。儘管他仍然希望避免戰爭,但隨着革命變得更加激進,他變得越來越擔心。
1791年8月27日,利奧波德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與法國貴族協商,發表了《皮爾尼茨宣言》,宣準備武裝干涉法國革命,以求恢復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權,並呼籲歐洲其他君主國加入它們的行動,宣言威脅說,如果路易十六一家發生任何意外,後果將非常嚴重。儘管利奧波德二世認為《皮爾尼茨宣言》只是一種行動的方式,使他能夠避免對法國採取任何實際行動,但巴黎方面認為該舉動是一種對革命政權的嚴重威脅,法國革命者與君主制鄰國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
在革命黨領導的立法會議表決後,法國於1792年4月20日向奧地利宣戰;普魯士於2月與奧地利結盟,於1792年6月向法國宣戰。1792年7月,不倫瑞克公爵率領的一支主要由普魯士人組成的軍隊與奧軍聯合入侵法國。法軍在9月20日的瓦爾密戰役中大勝聯軍,兩天後,立法議會以勝利之勢宣布法蘭西共和國成立。1793年1月21日,革命政府處決了路易十六,這使得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和荷蘭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反對革命。2月1日,法國向英國和荷蘭宣戰,隨後不久又向西班牙宣戰。1793年3月23日,神聖羅馬帝國、葡萄牙國王和那不勒斯向法國宣戰。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正式爆發。
進程
反法聯軍多次從陸地和海上入侵法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從奧屬尼德蘭和萊茵河進攻,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國各省的起義,並於1793年10月圍攻土倫。法國受困於對外戰爭失敗(1793年3月18日,法軍在尼爾溫登戰役失敗)和內亂(旺代省叛亂)之際,採取了嚴厲的措施 。
1793年4月6日,公安委員會成立,徵召了所有年齡在18歲至25歲的男子作為預備士兵,法軍隨後進行了有力的反擊,擊退了法國國內的所有侵略者,平定了國內的叛亂,並開始向法國以外的地區挺進 。
1794年,革命法國的軍隊已經占領了整個比利時與萊茵蘭地區,在南線,法軍成功攻入了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和納瓦拉等地區 。
1795年4月5日,普魯士與法國簽訂《巴塞爾和約》,承認法國對萊茵河左岸地區的占領並退出反法戰爭,7月22日,法國又和西班牙籤署了《第二巴塞爾和約》,西班牙結束反法戰爭成為法國的盟友 。
1796年,法軍在萊茵河戰線接連受挫,被迫退過萊茵河。但拿破崙·波拿巴率領的軍隊在北意大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蒙特諾特之戰後,拿破崙迫使撒丁王國簽訂條約,退出戰爭;此後,他的軍隊占領米蘭,開始圍攻曼圖亞(曼圖亞爭奪戰,1796年5月—1797年2月)。拿破崙在繼續圍困曼圖亞的同時,多次擊敗前來解圍的奧軍 。
1797年1月14日,拿破崙指揮法軍在里沃利戰役中大敗奧軍,奧地利最後一次嘗試解圍曼圖亞的行動失敗;2月2日,曼圖亞要塞陷落,奧軍1萬8千人投降。3月,法軍侵入奧境內並占領了奧地利的蓋茨、伊斯的利亞、卡爾尼奧耳和卡林西亞四個省份,兵鋒直逼維也納城下。奧軍無力阻止法軍的推進,4月,奧皇遣使向拿破崙求和 。
結果
奧地利於1797年10月18日與法國簽署了《坎坡福爾米奧條約》,將奧屬尼德蘭割讓給法國,承認法國對萊茵蘭和北意大利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威尼斯共和國被奧地利和法國瓜分。該條約標誌着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的結束,此時唯有英國和法國仍然處於戰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