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一次利比亞內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一次利比亞內戰

圖片來自pchome

第一次利比亞內戰,又稱利比亞戰爭,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政變,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達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達菲的勢力。受鄰國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響,2011年2月15日開始,利比亞國內開始出現和平的反政府示威,但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因而引發武裝反抗,演變成為內戰。

介紹

最初的示威抗議從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開始,並逐漸向全國蔓延,民眾要求從1969年就已經上台統治長達42年的革命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下台和進行民主變革。反對卡達菲的勢力組成「全國過渡委員會」,以推翻卡達菲的獨裁統治和建立民主政體為宗旨。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首項決議,凍結卡達菲資產,並把事件交由國際刑事法院處理。3月初,卡達菲軍進攻反對派在東部的據點班加西。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英法美等國開始武裝干涉利比亞

8月,反對派在西部發起進攻,奪取首都的黎波里,「全國過渡委員會」逐漸得到國際和聯合國承認。穆阿邁爾·卡達菲一度逃避追捕,直至10月20日在蘇爾特被殺。10月23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告全國解放,戰鬥結束。然而利比亞隨後陷入軍閥割據和第二次內戰

發生背景

利比亞概述

1969年,僅27歲的穆阿邁爾·卡達菲中尉以自由軍官組織發動革命,推翻親西方的利比亞王國,並在同年9月改為共和國,取得政權後,把他的親屬和親信所屬的卡達法部落(Qaddadfa)和結盟部族領袖,安排在軍隊和政府中的重要職位上,並且非常巧妙地弱化他的競爭對手,以此來保持微妙的權力平衡、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

石油利益佔利比亞GDP的58%,但是政府用這些石油方面的收入來發展及壯大國內的中產階層的部分有限,所以儘管利比亞有600萬人口,但是真正能獲得利比亞石油收益只有很少一部分。[1]1970年代政府花費巨資用於購買武器方面,並且大力贊助國外的反政府軍和恐怖分子。通過最近的調查數據顯示有21%的利比亞人處於失業狀態,這個數字比例在北非是最高的。

由於卡扎菲偏袒首都和周圍地區的部落,所以不僅所實施的經濟政策導致利比亞東部地區顯得相對和更加貧窮,卡扎菲還在各方面對東部居民進行歧視和打壓。

2009年利比亞的識字率是87%,2010年利比亞的人類發展指數是0.755,這些數據比鄰國突尼斯和埃及要高,而且公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相對要高一些;但是透明國際指出,利比亞2010年的腐敗率為2.2(10為最清廉),比兩個鄰國要嚴重。

卡扎菲家族涉及石油、天然氣、通訊、基本建設、酒店、媒體發行及消費品發行等諸多商業投資領域,每年都從中獲取了巨額利益。而卡扎菲的家族成員在世界各地的銀行竟擁有300億美元以上的資產。[2]

於是在鄰國發生巨變後,許多利比亞民眾要求利比亞政治變革的呼聲更加強烈。

人權狀況與鎮壓體系

根據自由指數報告顯示卡扎菲所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實行類似於前蘇聯和東歐等國的政治領導體制。據報道宣稱有10%到20%的利比亞人為該革命委員會做監視工作,他們廣泛分布於政府機構,工廠企業以及學校等教育部門,這與薩達姆統治時的伊拉克和當今金正恩所統治的朝鮮的數據基本持平。

根據該國法律,利比亞人如果被發現與外國人從事政治方面的談話是一項犯罪行為,最高可面臨被判入獄三年的刑事處罰。卡扎菲為了避免民眾與外國人接觸,他將外語課程從學校的設置中刪除掉已長達十年,2011年一名抗議者聲稱他們沒人會說英語或法語,因為卡扎菲只想讓他們保持無知和文盲的狀態。

與在女性社會地位和人權紀錄方面表現較為惡劣的沙特阿拉伯海灣國家相比,相對而言,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下的利比亞擁有整個阿拉伯世界最好的女性境遇與政策。

卡扎菲對待反對派人士的態度是堅持毫不留情地予以剷除的原則,他不惜代價地武裝鎮壓那些表達不同意見的團體:他曾多次下令在包括班加西、的黎波里在內的數個城市公開絞死進行示威遊行的學生和反對派成員;還曾在三小時內屠殺了阿布薩利姆(Abu Salim)監獄中的1200名囚犯[3]。利比亞政府還經常公開地處決那些反對他的政治活動家,然後在國家電視台上反覆播放處決過程的畫面。[4][5] 卡扎菲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993年憲政危機、美國布什總統2004年空襲伊拉克、六四天安門事件 三件事為例,表明利比亞當局對付抗議者的行動是有必要的。

有西方媒體認為,卡扎菲為了壓制那些反對和批評他的人,還僱傭許多殺手去暗殺那些公開批評他的一些人。例如2004年,利比亞曾出100萬美元去暗殺一名從利比亞移民到英國的記者阿舒爾·沙米斯(Ashur Shamis)。[6]

參考文獻

  1. Solomon, Andrew. How Qaddafi Lost Libya. News Desk (blog of The New Yorker). 21 February 2011 [12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5). 
  2. 美國宣布凍結卡扎菲家族成員300億美元資產. [2011-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9). 
  3. 卡扎菲:永遠革命 終於家天下. [2011-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8). 
  4. Eljahmi, Mohamed. Libya and the U.S.: Qadhafi Unrepentant. Middle East Quarterly. 2006 [201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5). 
  5. Davis, Brian Lee. Qaddafi, Terrorism, and the Origins of the U.S. Attack on Libya. 1990. 
  6. Gadaffi Still Hunts 'Stray Dogs' in UK. The Guardian. 28 March 2004 [2011-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