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午粽香(劉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端午粽香》中國當代作家劉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端午粽香

又近端午了,濃濃的粽香似乎已在身邊環繞。掘指一算,離五月初五還有八九天呢。為什麼會突然想起了粽子的香味?是懷念,或是嘴饞?也許兩者皆有。小時候到底有沒有吃過粽子,已記不太清了。

對粽子的認知是在結婚成家以後,記得開始幾年都是家婆在包粽子,我只有打下手的份,因為我對包粽子和煮粽子是一竅不通。看家婆選粽料,有洗淨的白花花的糯米、淨瘦肉的排骨,簡簡單單。包出的有小三角粽,也有似枕頭的長形粽子。因為糯米的粘性太大,口感有些象肥肉,所以從小對糯米飯之類的食品有些忌口,因此每年的端午節也只是象徵性地選一隻小小的三角粽來吃,也算是不辜負家婆的一片心意。 端午吃粽,在海南似乎成了習性,農場的早餐店因為考慮到端午節那天家家有粽子,連早餐也不做了。

對這樣的店家,我頗不以為然,因為我覺得如我不吃粽之人應該也不少吧。雖然我不喜吃粽子,但是也曾有自已親手包粽子的經驗。 那一年因家婆外出,正值端午臨近,對於是否包粽子我頗猶豫了一陣子。但,最終還是覺得應該償試一下。於是到市場買了粽葉,瘦肉排骨和糯米。當憑着記憶包好粽子時,才感到決定自己包粽子是一件多麼自不量力的事情。因為儘管我費了不少心思,包出的粽子只能是形似忱頭狀,煮出來的樣子更是難看,每一個都是松松垮垮的,比起鄰居們的什麼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形色各異的粽子來,更是自慚形穢,自此後便斷絕了自己動手包粽的念頭。 為什麼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呢?之所以要這樣問,是為自己笨拙的雙手尋找藉口。

其實,答案早已在民間流傳。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即粽子,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關於端午食粽的傳說還有許多版本,為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其他有關端午節的傳說,歸根結底是為了表達對那愛國忠孝之士寄託哀思。 據說,各地的粽子都有各地的地方特色。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如今的粽子餡更是五花八門,什麼紅豆、綠豆、香菇,魚肉、雞肉、鮮蝦等等,配料因人而異。 也許是受環境的影響,或是由於年齡增長等原故,許多過去不太愛吃的食品,漸漸也變得合口味了。對於吃粽子也是一樣,我由最初的淺嘗,不知不覺地變得有些喜愛。或許又因鄰家有媳婦來自定安,娘家人總喜歡做些糯米食品送來,有年糕、有肉粽,鄰家又慷慨相贈,我也就沾了鄰家的光,不時地品嘗,以至於漸漸喜歡上糯米做的食品。每年的端午節前鄰家媳婦總少不了從娘家拿許多的肉粽過來,我又得鄰家贈與,可以吃上地道的海南定安粽。也許是定安那獨特的粽香味誘惑了我,使我對粽子有了期待。

雖然我始終沒有學會包粽子,所幸的是如今的市場和超市里都有得賣,想吃隨時買回來,就能美美地品嘗各地的粽香。但是,就吃粽子而言,我總覺得要趕在端午節時吃才特別有味道。 [1]

作者簡介

劉霞,筆名芝麻,生於湖北,現居海南,自由撰稿人,主要從事散文隨筆、散文詩、小說創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