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童趣(李巧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童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童趣》中國當代作家李巧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童趣

驚蟄過後,天氣很好,藍藍的天空讓人陶醉,農人們陸陸續續開始干農活。種油菜、種大豆、種洋芋、種小麥。快手朋友圈裡一條種田的視頻,勾起了我美好的回憶。犁鏵、耱子、架子車這些農具在腦海浮現……

記得節氣早的一年,過完正月十五父母親就開始忙活了。堆在自家門口附近的糞經過一冬天的發酵,消開了。父親找來拖拉機,母親一起幫忙把糞拉到自家的幾塊自留地里。隔了幾天,母親扛着鐵杴去揚糞。次日,父親母親推着架子車去種田。架子車上裝着麥種,升子,耱地的耱子,我和弟弟坐在上面(去地里的路全是下坡)。車輪飛快地旋轉着,我和弟弟抿嘴笑着,仿佛坐上了世界上最好的車。

父親母親種上麥子後,母親拿來耱子準備耱地。耱子是用指頭粗的柳條或黑刺編成的,用三根木棍做橫樑,中間和兩頭各設一個板橫擋,將一根柳條彎着套在上面,成「8」字形,長兩米寬不到一米,形狀像梳頭用的篦子。犁鏵犁過後,地里有棱槽。用耱子把浮在地面上的大小土塊弄碎,整個土地呈現一種濕濕的、好看的樣子,土地平整得像用指頭一一捻過。都說農民是粗糙的,可做的活真的是精耕細作,無可挑剔。有的人家不用耱子耱地,被人們稱之為「二流子」或「懶干」。

有牲口的人家耱地時,給牲口套上拉板、圍脖,把耱子連在後面,人站在耱子上叉開腿,儘量踩在耱子的兩頭,兩手緊緊拽住牲口的繩子,驅趕牲口來來回回地耱。沒有牲口的人家,一般是男人來耱地的。八九歲的娃娃就有了坐耱子的機會。坐耱子,幾圈之後,頭暈乎乎的,但其樂無窮。有的娃娃人小體重輕,大人耱子拉快了,耱子「嗖」地從屁股底下抽走,娃娃後翻仰躺在了土地里,大人娃娃笑作一團,大人勞累的身體也解了乏。再就是坐耱子遇上干胡或者大石頭,屁股被顛簸得生疼,娃娃從耱子上滾下來坐在了地埂上,任你怎麼哄再也不願坐耱子了。不過這不要緊,大人們有的是辦法,去河灘邊撿幾個扁石頭或者裝個土袋子放在耱子上,繼續耱地。

耱地是春種的最後一道工序,一年的希望就在這裡了。靠天吃飯的莊稼人,期盼着秋天沉甸甸的收穫。犁鏵和耱子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但在本世紀初它們漸漸地遠離了人們的視線。我家的耱子是當柴燒了。機械化的進程,讓一些農具永遠地留在了記憶里。[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