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童年做喇叭(李興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童年做喇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童年做喇叭》中國當代作家李興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童年做喇叭

在北方,柳樹是出芽最早的樹種。我的家鄉在瀋陽鄉下,上世紀60年代,柳芽初露的四月份,柳樹從嚴冬的休眠中醒來,便彈去寒霜的抑鬱,大口吸納陽光,是我和小夥伴們最開心的時候,正是我們鍾愛喇叭製作的最佳時節,也是我們這群男孩子的拿手好戲。擰喇叭,就是柳樹接受春天最初的恩賜

家裡東牆外的大柳樹,是我們做喇叭最好材料。為獲一根理想的柳樹枝,要站在牆頭上,或爬到大柳樹上,伸手掰斷粗細適中的柳枝扔下去,細如竹筷子,粗如小手指頭,用刀將兩端剁斷齊整,一般都用厚重沉實壓手的大菜刀剁,這樣剁出的效果是兩端整齊,不留毛茬。一般剁成長約十多公分,短的只有三五公分。將柳樹棍放手中,輕輕用力均勻地左右擰一擰,那樹皮便與樹棍鬆動,還要繼續擰,使其沒有粘連的地方,直到完全脫離後,用牙咬住一端,兩手握住柳樹皮,緩緩抽出光滑的「小白棍」,手裡便留下了柳喇叭。

鄉下人叫它「擰喇叭」。喇叭製成了立即可吹,但吹出的效果不好,只能繼續加工。將喇叭一端摁扁成「一」字形,用小刀輕輕削下二三毫米樹皮,露出鵝黃色的「肌膚」,喇叭就這樣做好了。把它含在嘴裡吹氣,隨着一絲青澀的味道流轉舌尖,悠揚、高昂、響脆「嘟嘟」的聲音立刻響起,在我們看來,那是多麼讓人驕傲的功夫。柳樹下,牆根旁,院子中,一群群孩子喇叭齊鳴,仿佛大家演奏一曲笛子合奏。

當然,喇叭聲音的高低,是由柳棍粗細決定,長短也有一定關係。有嘟嘟渾厚像牛吼的,也有尖利像雞雛叫的。嘴裡可吹一支,也可以同時吹上三四支,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很是好聽。

有時是幾個夥伴互相比,看誰的聲音高,看誰用氣憋的時間長。聲音高者,挺時間長者便洋洋得意。後發展將喇叭前頭部位用剪刀剪個眼,用手一摁一抬,音調出現了變化,多出了一個音,好聽極了。放學的路上,喇叭聲聲,春風陣陣,纏綿的喇叭把鄉下的小河吹得悠長,留下了無盡的樂趣

記得我十歲時,和小夥伴做喇叭,因為着急,左手被菜刀劃了一下,立刻淌出了血,險些斷指,至今有痕。做喇叭留下的痕跡,成了歲月贈予我的印記。

喇叭要現做現吹,空放一夜,便抽巴了,就無法吹響了。有時為了延長喇叭的壽命,頭晚睡覺前便將喇叭放在碗裡用涼水泡上。第二天把喇叭取出,把水甩干還可以吹響,但音量、音質不如前一天。

做喇叭,宜在清明穀雨之間,早了柳枝水脈不足,用手擰不動,這也叫護皮。晚了柳芽生髮出來,就不容易擰得完整,極容易裂口,影響喇叭質量

每到春天,看到泛青的柳樹,喇叭聲聲,承載了童年的我無數次歡樂,多少年過去了,這聲音仍沒從記憶里消失。

[1]

作者簡介

李興柏,陝西蒲城人。著有多種文學理論專著、散文集。曾獲全國及省級文學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