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窒礙漢語詞語,拼音是zhì ài,意思是障礙;阻礙。[1]
出處
宋·蘇轍《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札子》:「庶幾推行而終有窒礙,乞下有司早議成法。」
明·顧大典《青衫記·贖衫避兵》:「嘆窮途多窒礙;死和生,成和敗,難閃難猜。」
魯迅《准風月談·「推」的餘談》:「假如你怕占不到鋪位,一早帶着行李下船去罷,統艙里全是空鋪,只有三五個人們。但要將行李擱下空鋪去,可就窒礙難行了。」
《朱子語類》卷五二:「須待十分曉得,無一句一字窒礙,方可看別處去。」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但有問難的人,胷中窒礙,聖人被他一難,發揮得愈加精神。」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秀州詩人吳文溥,別十五年,今秋忽來,詩已付梓,讀之,轉多窒礙,不如從前之明秀。」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拘泥》:「《論語》但云『子於是日哭則不歌』,並未雲『子於是日歌則不哭』也。如頤(程頤)言則是日歡慶,即聞父母之喪,亦不奔耶?多見其窒礙也已。
解釋
障礙;阻礙。
不明了;疑難。
執着;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