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空間紅外望遠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空間紅外望遠鏡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2003年8月25日,美國成功發射空間紅外望遠鏡。美國發射空間紅外望遠鏡,是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四大天文觀測台計劃的最後一項任務。

它由德爾塔-2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整個發射直到入軌與火箭分離的過程,都由火箭攜帶的兩架攝像機記錄下來,並向地面發回了實時畫面。發射10天後的9月4日,就傳回第一批太空照片,探測到一個明亮的星團。

項目背景

21世紀初,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實施一系列重大空間觀測項目。預期在前後十餘年時間之內,把4台大型天文觀測設備送入外層空間。此項宏偉規劃,是繼20世紀90年代哈勃太空望遠鏡取得輝煌成功之後,NASA跨世紀太空探測藍圖中承前啟後的又一次大手筆。這些耗資鉅億的大型空間天文台,使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武裝到牙齒」,以實現前所未有的高靈敏度、高分辨率、大視場及同時觀測多個天體的能力。從整體而言,它們探測宇宙的效能將全面超越其先驅者哈勃太空望遠鏡(HST)。它們的投入運行,必然極大地拓展人類認識宇宙的視野。

計劃

首先將於2001年發射升空的是「空間紅外望遠鏡(SIRTF)」,其主鏡口徑84厘米,配備極高靈敏度的紅外探測元件。為徹底避開地球紅外輻射的干擾,它將巡遊於近千萬公里之遙的深空軌道。當望遠鏡在外層空間,處於極低溫的條件下進行觀測時,紅外波段的宇宙「面容」可謂纖毫畢現,比之於地面觀測何止清晰百萬倍!

計劃中的第二台儀器是「空間干涉望遠鏡(SIM)」。預計在2005年3月送入繞地軌道。它實際上是一個在空間釋放的由7架30厘米口徑鏡面排列而成長達9米的望遠鏡陣。運用光學干涉技術,其最終的空間分辨率可比HST勝強近千倍。建造這台望遠鏡的技術要求極高,它的應用將使天文學家分辨遙遠恆星的能力邁上新的台階。

下一個登場的是「新世代望遠鏡(NGST)」,定於2007年上天。NGST也是專為紅外觀測而設計的,與SIRTF不同的是,它的口徑可達7.5米。其集光能力接近HST的9倍,但造價卻只及HST的四分之一。 對地外生命的不懈探索乃是NASA空間計劃的點睛之筆。

性能

空間紅外望遠鏡發射質量為950千克,望遠鏡口徑為0.85米,是目前孔徑最大的紅外望遠鏡。它長4.45米,直徑2米,擁有3台最先進的紅外相機和光譜儀,可同時在3.6、4.5、5.8和8.0微米波段拍攝照片。它的多波段成像光度計作為紅外照相機的補充,可在24、70、160微米波長上進行高分辨率成像。紅外攝譜儀的超高光譜分辨率可被用來識別分子氫、水、二氧化碳以及各種有機分子產生的發射線和吸收線。它攜載的紅外相機必須浸入液態氦中,而且溫度僅比絕對零度多幾度。它攜帶的360升液態氦,足夠維持大約5.5年。由於採用了最先進的低溫技術,它的靈敏度極高,可觀測到一些哈勃望遠鏡視而不見的星體.如超行星和褐矮星,還能穿越氣團和塵埃觀看恆星的誕生和死亡;通過觀測紅移現象,讓科學家了解宇宙早期的模樣。它能在宇宙最昏暗的區域發現最古老最模糊的天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