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稱謝》外文名:All People that on Earth Do Dwell,音樂類型:聖詩讚美詩(新編)。
聖詩[1]對教會來說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仰上,它反映出一個教會[2]的神學思想;在崇拜上,它預備敬拜的氣氛、引導敬拜的動機;在生活中,它也給主內的弟兄姊妹帶來許多的安慰、鼓勵、造就和祝福。
簡介
(來源:《讚美詩新編史話》)
稱謝歌
All people that on earth do dwell
經文:「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 ……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 ……」 (詩 100篇)。
《稱謝歌》的詞,是在基督教新教中最通用、最受人喜愛的讚美詩之一, 它的作者基思 (W.Kethe,約卒於l594年),於1561年用韻文英譯的詩篇第100篇,寫成這首詩,是迄今通用英語韻文詩篇中最早的一版,原稿還珍藏於英國皇家博物館。基思的生平和早期生活不得而知,只知他大約是蘇格蘭長老會牧師,在 1563— 1569年曾在英國軍隊中作隨軍牧師。當英國女皇瑪利亞迫害新教時 (1555一1558)他流亡瑞士日內瓦,直到 1559年返回英國。在那裡基思聯繫新教信徒,並從事編譯英文聖經、韻文詩篇工作。因在宗教改革初期,有一部分改革家和教派認為只有聖經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只有聖經是崇拜的中心,所以在崇拜中只准許讀聖經或唱《詩篇》。《詩篇》雖然內容豐富,且一直就是猶太教的傳統贊神頌歌,但從教義來說畢竟是舊約的產物,未能完全表達新約的教義精神;並且原文為希伯來文,譯成其他各國文字時,都無法保留原來的詩律、格局、韻腳、對偶等特點,最多只能將意義譯出,每句變成為長短不齊的散文,既失掉原來的詩意,也難於適合歌唱的節拍和旋律,記憶、朗誦都有較大的困難,為了補救這些缺點,長老會的創始人加爾文 (見第5首注①)幾經努力,終於在 1562年譯成了一部具有詩的體裁的《日內瓦詩篇》,流行於各國新教中,並先後被譯為各國文字。基思就在《日內瓦詩篇》的基礎上編譯了325首英文詩體的詩篇。這首《稱謝歌》是其中最通行的一首,是根據詩篇 100篇1至3節而編寫的。他在日內瓦時首先出版了25首《詩篇讚美詩》,這首《稱謝歌》就是收在他的第一版日內瓦版的詩篇讚美詩集中。
《新編》所採用的曲調,據五線譜載源於1789年的英國聖詩。該詩集全名為《供公共崇拜採用的詩篇與聖詩選輯》,是一本三聲部合唱的樂譜。《新編》還在該頁的下端註明通用調:399首《三一頌》。按《三一頌》調乃布儒瓦 (事略參閱第399首)為日內瓦詩篇第 100篇所譜的,所以至今仍通稱為《老100篇》。
這首《稱謝歌》的曲調名為《TRUYO》,收集在1789年出版的《詩篇讚美詩集》 (即英國聖詩選集) 中的第二部分。該詩集為威廉姆斯(T.Williams)主編,原曲作者不詳,但曲調傳說是由梅森 (事略參閱第75首)配以和聲。
參考文獻
- ↑ 關於聖詩的一點思考,新浪博客,2010-01-06
- ↑ 從教會本質看教會生活,基督教華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