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莫多巨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科莫多巨晰

中文學名: 科莫多巨蜥

拉丁學名: Varanus komodoensis(Ouwens,1912 )

別稱: 科莫多龍、魔龍

界: 動物界

屬: 巨蜥屬

綱: 爬行綱

亞綱: 雙孔亞綱

命名人/時間: Ouwens/1912

英文名: komodo dragon

目: 蜥蜴目

亞目: 蛇蜥亞目

科: 巨蜥科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種: 科莫多巨蜥

分布區域: 印度尼西亞島嶼、南非岡比亞

繁殖方式: 卵生

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龍,是已知現今存在種類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兇猛,成體吃同類的幼體,有時吃其他的成體。能迅速運動,偶爾攻擊人類;但主要以腐肉為食,每天出洞到幾千米以外的地方覓食。

科莫多巨蜥已瀕臨滅絕,野外僅存3000隻左右,印度尼西亞已在科莫多島上建立國家公園,以使科莫多巨蜥的家族壯大。無亞種分化。

進化歷史

科莫多巨蜥的進化發展始於大約4千萬年前發源於亞洲的巨蜥屬,並遷移到澳大利亞(大陸),在那裡演變成島嶼巨型化(其中最大的島嶼巨型化是最近已滅絕的古巨蜥),這得益於缺乏競爭性胎盤食肉動物。大約一千五百萬年前,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的碰撞使這些更大的蜥蜴類物種重新回到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群島,將其範圍擴大到東帝汶島東部。據信科莫多巨蜥與400萬年前的澳大利亞祖先不同。然而,最近來自昆士蘭州的化石證據表明,科莫多龍事實上在澳大利亞演變,然後傳播到印度尼西亞。在末次冰河期間海平面的顯著降低發現了科莫多巨蜥殖民大陸架的廣泛延伸,隨着海平面上升後,它們在目前的島嶼範圍內被隔離。與現代科莫多巨蜥相似大小的絕滅上新世物種,如巨蜥(Varanus sivalensis)在歐亞大陸也有發現,表明它們甚至在包含哺乳動物食肉動物等競爭的環境中表現良好,直到氣候變化和標誌着更新世開始的滅絕事件。

外形特徵

存在的體型最大的蜥蜴,平均體長2.4—2.5米,最長體長達3米,尾長1.3—1.5米,尾部占據身長大部分。體高0.5米,四肢粗細宛如成人手臂,頭和排球大小差不多。

重量:雄性:50—80千克:雌性20—45千克,最高紀錄的圈養個體為108千克。

雄性體型較大,但在外型上和雌性幾乎沒有區別。幼崽皮膚顏色是綠色、黃色和黑色。成年的巨蜥全身呈黑褐色。

它們皮膚粗糙,身上長滿了隆起的疙瘩,無鱗片,粗厚的硬皮可讓它們在獵蛇時防止被蛇咬傷,有長長的舌頭,堅硬的爪子。科莫多巨蜥的尾巴十分有力,粗壯的大尾末端的尾鞭可掃傷,甚至掃死敵人,尖爪則可以輕易地將獵物撕成碎片。頭上有和耳朵的圓形的開口,頭骨是靈活而尖銳,牙齒為鋸齒狀。它們敏銳的舌頭能夠像蛇一樣起到收集到氣味顆粒的作用,可以察覺1000米範圍內食物的氣息。它撲食迅速,最快時速可達40公里。兇猛異常,口腔內寄生數量繁多的細菌,對被咬傷的獵物即使當時不能一擊斃命,也能引起敗血病而衰弱獵物。但奇蹟的是這些細菌卻對科莫多龍沒有傷害。

分布範圍

科莫多巨蜥多集結於印尼小巽他群島(科莫多島、林卡島、莫堂島、弗洛雷斯島)。[1]

生活習性

生存環境 成年的科莫多巨蜥主要生活在熱帶草原森林。它們更喜歡開放的,有野草和灌木低洼地區,但也有人在其他地方發現過巨蜥,比如海灘,山頂和乾涸的河床等。

活動

科莫多巨蜥把家安在岩石或樹底的洞裡,每天早晨太陽升起時,它們就離開家先到岩石上曬曬太陽,將僵硬的身子曬暖和,然後就開始尋找食物。巨蜥在進食完畢後,趴伏於叢林間,沙灘上或礁岩上,甜睡,曬太陽。它善游泳,具有潛入水中捕魚吃或在水下呆幾十分鐘的特殊本領,甚至能游過海洋。

科莫多巨蜥十分懼怕強烈的陽光,赤道地區正午時分毒辣的陽光使得科莫多巨蜥不得不在陰涼的地方休息。

因為成年的科莫多巨蜥會捕食幼仔,因此年幼的科莫多龍在八個月大前一般會在樹上生活,以求得有更大的生存機會。

科莫多巨蜥基本上是「啞巴」,聲帶很不發達;即使在被激怒時,也僅能聽到它發出的「嘶嘶,嘶嘶」的聲音。

進食

作為食肉巨蜥,巨蜥以島上的野豬、鹿、猴子、蛇等為食,有時也會捕食弱小的同類及幼體。他們偶爾也會攻擊人類或覓食人類屍體,至2010年約有12人死於巨蜥所咬傷口中的毒液。

巨蜥的奔跑速度極快,能瞬時加速到20-25公里/小時,但巨蜥很少追捕獵物。科莫多巨蜥嗅覺靈敏,會在獵物經過的路上埋伏隱身,時機成熟再發動襲擊。獵物臨近距離約1米遠時(至今搞不懂為什麼獵物在離巨蜥1米的時候為什麼看不到它),它會撲上去,先用利爪把獵物打倒在地,直接咬斷獵物的腿,在獵物無法移動後,用利齒撕開獵物的喉部或腹部,獵物因大出血而喪命。此刻,巨蜥便用鋸齒狀的利齒和強有力的腳爪,把獵物撕成碎塊,並迅速吞下大塊大塊的肉。科學家曾親眼目睹一條體重不超過50千克的雌巨蜥,竟然在17分鐘內吃完了一頭31千克重的野豬。巨蜥的胃像個橡膠皮囊,很容易擴張。成年巨蜥一餐就能吃下高達體重80%的食物,所以,巨蜥在餐前餐後體重相差很大。腐屍是科莫多巨蜥愛吃的食物。

為了對付體型巨大的獵物,他們發展成了自己的生物武器——科摩多龍的毒腺,毒腺分泌一種毒液能抵抗血液的凝固,這時嗅覺靈敏的科摩多龍就會順着氣味找到受害者的屍體大快朵頤,它們那分叉的舌頭就像是雷達的天線,分辨着微風中的氣味。空氣中極小的氣息都會被巨蜥察覺,使他們從中得到七八公里以外存在腐肉的提示。

科莫多巨蜥口腔內致命細菌這一點,已有科學家做出實驗。將一隻雌性科莫多巨蜥的頭部用現代醫學機械進行觀察,發現科莫多巨蜥擁有毒腺,此證也成為科莫多巨蜥與毒蛇一樣,是利用毒液來攻擊獵物,而非致命細菌。但是,目前對科莫多巨蜥的毒液還有待研究。

獵物的香味吸引了四處覓食的巨蜥,它們紛紛前來欲分享獵物。分餐是有規矩的,在一群科莫多巨蜥中,通常年長而且體形較大的優先進食。它們會用強壯的尾巴擊打年幼者,使之不能接近食物,然後是順從者或「親朋好友」其次,陌生的食客通常被安排在最後就餐。


科莫多巨蜥在獵物吃不完時,它還將餘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餓時可吃。生活在科摩多島上的野鹿、野豬、山羊和各種猴子見到巨蜥就逃。一檔節目對於科莫多巨蜥捕食的描述:「蜥蜴虎視眈眈的看着獵物,突然蜥蜴快速衝上去把水牛咬了一口,僅僅過了一周水牛就中毒死了,接着蜥蜴開始食用水牛,蜥蜴直接把水牛的腿咬下來,可見蜥蜴的力氣是有多大,不過一會整隻水牛就被啃光了,只剩下一些骨頭。」

生長繁殖

交配

巨蜥3-5年性成熟,每年七月發情,在5-8月期間交配,雄性巨蜥通過打鬥來確定交配者,時常有傷亡發生。勝利的雄性巨蜥會用下巴摩擦雌性的頭,刮她的背,若雌性巨蜥對雄性滿意,則會反過來摩擦雄性。一般來講,交配後,雄性會繼續留下幾天,阻止其他雄性交配。

巨蜥約於9月產卵。剛成熟的雌蜥只能產4-6枚卵,每隔2-3天產一次,一窩卵平均有20顆卵,孵卵期為7個月,雌性會將卵產在地底或樹穴,保護它們。十歲左右,進入產卵旺期,每次產下二十幾枚,將卵埋在沙窩裡,靠太陽輻射的自然溫度孵卵,八個月後,幼蜥才破殼而出。剛出殼時,小蜥大小如同我們飼養的家鵝。它能活50年左右。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稱單性生殖,即卵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

科莫多巨蜥雌性有時候會孤雌繁殖,即不需要雄性即可繁殖後代。在英國的切斯特郡立動物園在2006年5月期間,一隻單獨飼養的雌性科莫多龍flora居然發生了孤雌生殖的奇特現象——也算是稱得上是孤雌生殖現在在蜥蜴中的最高等的表現。

種群現狀

科摩多島常年荒無人煙。後來,松巴哇蘇丹開始把罪犯流放到島上服刑,發現巨型蜥蜴,但一直沒人相信。 1911年,一位美國飛行員駕駛一架小型飛機低空飛過科摩島上空時,無意中發現「怪獸」。1915年,印尼政府把這種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動物視為國寶嚴格保護起來。1926年,美國人伯爾登拍攝了關於科摩多島嶼的自然風光及巨蜥的大量鏡頭,1931年製作了影片《KINGKONG》,科摩多巨蜥開始為世人所認識。1990年,印尼政府建立科摩多國家公園,並正式向遊客開放。

人們曾為得到科摩多巨蜥堅硬而厚實的皮而將其捕殺,或是將它抓到動物園去展覽。使得科莫多巨蜥只剩下不超過3000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屬印尼國家保護動物和自然保護聯盟的易危物種。在科莫多島上的國家公園裡,它們已被保護起來。1991年,科摩多國家公園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物種歷史

2006年,昆士蘭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斯考特(ScottH ocknull)在澳大利亞東北部的山洞裡發現一些可疑化石,後來證實屬於科莫多巨蜥380萬年前的祖先。

巨蜥當時體長已經達到3米,和如今成年雄性差不多,當時它們就是食物鏈頂級的超級殺戮機器,食譜非常廣,能在不同環境下捕食各種各樣的動物。

參考消息

  1. [1],科莫多巨蜥有天敵嗎?互聯網,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