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江灣,江灣秀,中國最美鄉村(江智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秀江灣,江灣秀,中國最美鄉村》是中國當代作家江智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秀江灣,江灣秀,中國最美鄉村
《明朝小史》文載,皖北的朱元璋要認福建生皖南籍的朱熹為祖先。
一筆寫不出倆朱字?當然不是!絕對為了講政治!
但有一天,朱元璋見到一同姓的理髮匠,不管他如何提醒「朱熹是一代文豪一大學問家」,可理髮匠仍堅稱「我不是朱熹的後代,朱熹也絕不是我祖先。」
至此,朱元璋王者霸氣立馬就迸發出來:不認了!愛誰誰,俺老朱就是「淮右布衣」,看誰敢不服?!咱祖宗就是再不濟,你們也得、必須的認可我的祖宗!
可朱熹,婺源人也。
婺源,一抹桃花源般青山綠水,一派美侖美奐徽風饒韻,人稱 「中國最美鄉村」!
婺源,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地,咸淳五年詔賜「文公闕里」,故「徽州之視婺源,猶東魯之於曲阜、南粵之於中山」(蔣委員長語)。
後因婺源和方志敏鬧革命的弋陽、橫峰、上饒等縣共處大鄣山之陽,婺源士紳借管轄不一常以 「本縣無匪情」「未接到上峰命令」為由拖擋,令「江西剿匪」剛進入婺源便戛然而止,蔣公是可忍孰不可忍,便於1934年9月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令婺源縣政府文》示:「該縣改隸贛省……則事權屬於一省,責任既專,指揮尤便,撲滅殘匪計日可期」 。
說起「中國最美鄉村」,當屬其轄下江灣古鎮區最為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因為其「扼皖贛道之咽喉,阻贛東北之門戶」。江灣位婺東,距城28公里,是婺源接壤休寧的重鎮,亦是古婺源至徽州府的水運終點,遙想當年,店鋪林立,船隻如梭,商賈雲集,繁華異常。
江灣,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居於此,子孫繁衍成巨族,故曰「江灣」。鎮治27.4平方公里,人口5000。
現在,全鎮面積294.01平方公里,林地42.2萬畝,森林覆蓋率88.9%,常住人口34000。下轄3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其中,大畈、栗木坑、汪口和曉起4地為副中心。
但是,江灣最早叫「雲灣」,因山水環抱、雲霧繚繞而名。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水運萎縮後,江灣就像遺落荒原上一塊未經雕刻的璞玉,名不經傳。
相反,上海的「江灣」倒風靡一時。因為,1927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下設30個區,其中就有江灣區。
「雄雞一唱天下白」!時光流至2001年5月30日,婺源江灣的歷史徹底被改寫。因為,江澤民總書記親臨江灣視察,看望鄉親。
頭天下午,進入婺源第一站時,江總書記看到碧綠、逶迤連綿、恬靜、雨霧蒙蒙夢幻一般的金山茶園,十二分欣喜,情不自禁地對陪同的中央組織部長曾慶紅說:「我家鄉多美呀!」
所以,當江主席驅車從金山茶莊一到下榻地,婺源全城所有的歡迎標語均從「茶鄉人民歡迎您」親切為「家鄉人民歡迎您」!而且返京時,在萬人空巷的送別隊伍里,婺源父老鄉親自發地拉出了「江主席,常回家看看」的巨大橫幅! 一時間,作為江主席的祖籍地,婺源江灣聞名遐邇!
可就在此數月前的一天,我陪單位的頭頭去水利部跑項目,不經意間向部里一同學夫婦透露了江主席祖籍婺源,他倆立馬搖頭如撥浪鼓!譏笑我痴人說夢、語不驚死人誓不休!令人慾哭無淚!
萬幸的是他倆的話音剛落,婺源人就美夢成真了!江灣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氣象萬千!
光榮與夢想接踵而至,江灣鎮相繼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全國首批美麗宜居小鎮……不勝枚舉。目前又參加全國「美麗小鎮」競選。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 江灣,風光旖旎,文風鼎盛、群賢輩出。
從宋至清,江灣培育了狀元(江永的學生金榜),走出了進士與仕宦五十餘人,如明代隆慶年間戶部侍郎江一麟,明代工部主事江宏晚,明代朝廷太醫江一道,清代著名學者江永,清代戶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等賢仕。村人著述多達88種,傳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卷選入《四庫全書》,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代表。 江灣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物產豐饒,雪梨、綠茶、油茶和皇菊久負盛名。
江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名勝遺存繁多。至今還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築,以及重建或新辟的蕭江宗祠、江永紀念館、南關亭、北斗七星井等景點,極具有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江灣的建築布局卓具特色,一街六巷,縱橫交錯,新舊有序,千年延展,不亂方陣。且每條巷道各有個性,不見雷同,古樸優雅,自成一景。從後龍山俯瞰,江灣正中部位的巷道,竟構成一個碩大的「安」字。而鎮中水系亦呈一個「江」字形,三點水是三個荷花池,兩橫一豎則是鎮中深坑、外邊溪與湖(水)圳,妙趣橫生。
當然,被江灣人引以為驕傲的是後龍山,海拔486米,居江灣古村玄武位,為皖浙贛名山——靈山余脈,因寓江灣背靠一大龍脈而名,而溪西河從村前逶迤流過,且攜攸山於古鎮對面,故江灣地勢極合「枕山、環水、面屏」之形家風水原理。
江灣人禁山護林近乎迷信,豈止是「殺豬封山」,他們十分愛惜龍山上一草一木,生態系統保存良好,滿山古木,遮天蔽日,給江灣古村增添神韻不少。
但江灣的蕭江祠堂卻更為著名,它曾被譽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名列婺源四大古建之首,有婺源至今仍流傳的歌謠「江灣祠堂、汪口堨,漳村牌坊、太白塔」為證。其規模龐大、建築宏偉、雕刻精細、人文豐富、源遠流長,盡顯王室氣派。祠堂對面是一座古戲台,四檐及頂部檐角高翹,好不突兀多姿,中間是廣場,亦熱鬧非凡。 蕭江祠堂始建於明萬曆六年,毀於清末的太平天國戰爭;民國時1924年重建,又被毀於文革中,後成為了一個殺牛場般爛泥坪,2003年再次重建至今。
江灣,最初有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河灣處聚居,後來蕭江氏遷入,便出現了混居。
面對蕭江氏宗族繁盛興旺發達、魁星高照人才輩出,與蕭江氏建築群——一府六院(借徽州一府六縣喻院落多、占地廣)一巷之隔的「滕百萬」卻感到了無形的壓力。
他十分嫉妒蕭江氏子孫的高官厚祿,根本不滿足自身家財萬貫,終日祈盼兒孫金榜題名,故建新房時,故意將入戶大門倆門扇稍做闊些使其無法關平,就像單邊開的醫、貨用電梯門一樣,期待兒孫來日當官,再削門扇將大門關到位,翹首企盼煞費苦心!
但他終歸底氣不足,便在修建滕家老屋時,燒鑄其姓氏「滕」字於磚塊上,旨在日後發生糾紛能一目了然。 其實,蕭江後人恪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斷不欺鄰霸里。倒是「布衣鴻儒」——江永把「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古訓驗證了一把。
話說晚年的他,料定自己死後,有人會霸占他家山場,於是每每課餘,江永便帶學生去他家山場,遊戲之後就有意無意唱起:東起張三家毛竹西止李四桑樹,南臨王五的田頭北挨趙六杉林。
果不其然,江永一仙逝,家人便陷入一宗山權糾紛中。一日,新任縣官深入糾紛現場一看,還沒等惡人開口就明斷了官司!因為老爺是江永的關門弟子。
因為,江永先生的才情與境遇與聊齋先生很有一拼,所以其奇聞趣事嗨了去了。什麼「會逛街的石頭」,什麼未卜先知的「三杯酒兩饅頭」,什麼年初投欄一醜八怪小豬崽,年底宰殺無數遍請全村人,什麼教新科狀元金榜找到象膽作藥引治癒太后娘娘的痼疾(因傳大象膽分四季遊走於四條腿中,故他人連宰N頭象終不得),什麼面聖呆若木雞,原本出口「時也運也命也數也」的他卻「一也也不也」!
世事無常事事常,百廢待興百廢興。
朱元璋「欲祖朱文公」以揚名,而江灣蕭江氏卻是因避禍而故意隱去顯赫的祖先——蕭何。也許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嘛。 據記載,唐僖宗年間,蕭何後裔有個叫蕭禎的,平亂有功,當時就被封江南節度史。但做官沒多久,蕭禎的父親唐朝宰相蕭遘就被奸人所害,為避禍蕭禎舉家南渡,江水猛漲,蕭禎當即率眾跪拜,祈求江水退去。後來,大夥平安過江,順利來到婺源山里,為紀念江神好生之德,蕭禎改子孫姓江,又為不忘根本,蕭禎的後人雖改姓為江,卻仍以蕭江氏自居。 坊間傳聞,江主席2001年視察江灣,仍對幼年隨祖父回婺祭祖所見祠堂燈籠上的「蕭江」二字記憶猶新。
隱居山林雖然讓蕭禎全家避過了災禍,但是如何能讓家族重新興盛起來,卻是一代代蕭江族人始終追尋的夢想。
一年,機會如期而至。南唐風水大師何令通因得罪皇上,被貶謫到休寧縣,沒多久就辭官來到婺源靈山隱居,當時居住在旃坑的蕭江六世祖——江文宷得知後,立馬去登門拜訪。見何令通窮困潦倒,便送給他五十畝良田,還在靈山上修建了碧雲寺,供他修行。為了感恩,何令通花了十多年時間,為蕭江氏選得風水寶地——雲灣作為回贈。 但美中不足,雲灣的後龍山與東北側靈山來龍——芙蓉嶺間被發育於汪路嶺的深坑水衝出了一大豁口,要填補上才能貫通龍脈出貴人,後輩出將入相。
於是,江文宷次子江敵遷居雲灣,並按何令通的指點,率眾子孫壘石填土、植樹造林,築嶺起梁,便在大豁口上修起了一座「仙人橋」,使靈山來龍順利地進入後龍山。當然此「仙人橋」也擋住了小鎮的北風口。 從此雲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生意興隆!江文宷「積小善,成大德,天佑之」,美不勝收! 亂世隱居,治世出仕!憶往昔,蕭江藏秀于山,耕讀傳家,安居樂業;看今朝,鄉村振興爭上游,驚艷天下,驚艷世界!
江灣簡介: 江灣建村於唐朝初年,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的河彎處聚居,逐步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村落。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繁衍成巨族。村中至今還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築,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公共建築物,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江灣,是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的一顆璀仙明珠。江灣已經被評為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
自唐以來,江灣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水陸交通要塞,成為婺源東大門。這裡山水環繞,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文凡鼎盛。綠茶、雪梨久負盛名。還孕育出了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明代隆慶年間戶部侍郎江一麟.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多達88種,任七品以上仕宦者有25人,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代表,是遊客名士羨慕的中國最美農村,詩人作家採風的好地方。
歷史傳說: 江灣人引以為驕傲的是後龍山,他們把本族的人丁興旺、英賢輩出歸功於後龍山的龍脈好,這種風水觀念自然不足為信。但江灣人在此觀念的作用下,創造了一個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的典範。自古以來,江灣人不准任何人動後龍山上一草一木,古有「殺子封山」,今有「殺豬封山」。「殺子封山」,說的是十八世祖江紹武治理江灣鐵面無私,他兒子違規到後龍山砍柴,被護林人捉住,為殺一儆百,他將兒子綁起遊街示眾,並將其處死。從此以後數百年間再沒有人敢上後龍山砍柴。後龍山的植被由此保護得十分完好。如今走進後龍山,就如同走進了原始森林,滿山古木,遮天蔽日,給依山而建的江灣古村增添了不少神韻。
江灣旅遊: 除了江灣景區外,港灣鎮還有「曬秋」聞名於世的篁嶺、人稱「徽雕藝術寶庫」的汪口兩4A景區和生態家園曉起等。另外,婺源的荷包紅鯉魚味道鮮美,雪梨也久負盛名,去了一定要嘗嘗。當地的飯館裡都有荷包紅鯉魚魚吃。你也可以在市場裡買好魚讓房東煮給你吃。
婺源簡介:
婺源位於贛東北,地處江西東北部,東臨國家歷史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鎮,北枕國家旅遊勝地黃山,南接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與亞洲銅都德興銅礦,處在黃山、廬山、三清山、九華山、龍虎山、武夷山、鄱陽湖、千島湖等華東黃金旅遊區域的腹地,是一顆鑲嵌在皖、浙、贛三省交界地的綠色明珠。被許多海內外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為35個全球「最美小鎮」中國上榜3個之一。
縣治蚺城(以城區地形似蟒而得名),始稱弦高鎮,轄7個社區,常住人口6萬,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 婺源地處中亞熱帶,雖具有東亞季風區的特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婺源屬丘陵地貌,地勢大致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山巒重疊,溪澗縱橫,森林覆蓋率 82.6%(國土面積 2967.78平方公里,人口 37.48 萬)。但是,婺源山多林密,雨多濕重,早晚偏冷。另外,婺源山多田少,出產不豐。古代由於生產水平低下,加之人均畝數小,糧食短缺嚴重。
婺源今屬江西省上饒市。唐置縣,始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建縣後一直歸徽州(上溯屬歙州、新安郡)管轄, 至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從安徽劃入江西,1947年經「回皖運動」爭取返回安徽,1949年復劃歸江西省至今。 所以,婺源到處一派徽韻風光。新安理學、新安志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新安樸學、新安教育、新安畫派、新安藝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藝、文房四寶和徽菜,獨領風騷近千年。
婺源,又名星源,相傳,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日婺源置縣時,恰好婺女星座在唐朝京城(長安)的東南方向出現,此地正是婺源的縣域。欽天監奏明玄宗,玄宗是個酷愛美女的君王,故欽定此地地名為婺源,其意為婺女之源,就是美麗勤勞賢惠勇敢堅強的婺女的家鄉。因為,「婺」字的上半部由「矛」字和「文」(反文)組成,下半部是個「女」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文武雙全的女子」。[1]
作者簡介
江智健(1960.7—),男,漢,江西婺源人,南昌工程學院畢業,婺源縣水利局退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