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里坊街區,保護面積達40公頃,位於福州市老城區中心,是經過撫州老城區拆除建設後剩下的一部分,非常珍貴,是福州歷史的源泉、文化的根源。有「里坊制度活化石」之稱;良好地保存了眾多歷史建築,有「明清古建築博物館」;是福州傳統的社會高層人士聚居區。[1]

沈葆楨嚴復林覺民等眾多名人故居所在地,有「一座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之說。[2][3]

自21世紀初起,三坊七巷的文化遺產保護備受關注,並先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4]

2009年,與北京國子監街青州昭德古街黃山屯溪老街一起當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目錄

地理位置

三坊七巷位於福建福州鼓樓區,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的城中心歷史文化街區。

以南北走向的南后街為軸,西側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等「三坊」,東側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等「七巷」。

歷史

西晉末年,永嘉南渡,八姓入閩,大量中原人口進入晉安郡,成片居住在郡城子城南門外,即今三坊七巷一帶。

唐朝末年,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建築福州羅城,並按照長安城的里坊格局嚴格布局,今三坊七巷一帶遂納入城中。

南宋方志《三山志》中記載了城內各條坊巷的名稱和布局,其中就包括今三坊七巷中的九條坊巷,且已成為上層士大夫集中居住的街區。作為一個整體的「三坊七巷」的稱呼則始自清朝中期,初見於劉士棻的詩歌以及林楓的方志《榕城考古略》。

這裡自古是貴族和士大夫的居住地,清至民國輝煌,相當於我們現在常說的富人區,老胡同格局至今基本保持完整,是中國城市唯一剩下的「裡邦群島活化石」。

胡同內現存的古民居約270餘座, 160處被列為保護建築。

明清建築博物館

這個從唐末五代開始形成的古老街區,就嵌在福州市最繁華的市中心,一千多年過去了,這裡儼然成為中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

它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事實上,三坊七巷除有名人故居、傳統民居、花廳園林、祠廟堂館等古建築群外,在坊巷之間更保留了不少古碑、古井、古橋以至古樹名木,值得細味和欣賞,穿梭其中,別有一番古意。[5]

保存了唐宋里坊制的傳統格局

三坊七巷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唐宋里坊制的傳統格局。

居住區由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矩形,各個院落也多為矩形,整體方正有序。坊巷之中以民居為主,住宅與市場分割,商鋪集中於南后街上。

坊巷出入口處設立高牆和坊門。文儒坊口鑲嵌鄉約碑,約束坊內居民行為。

民國時期,最南側的光祿坊、吉庇巷和最北側的楊橋巷擴建為馬路,此後又鋪澆瀝青、水泥,因此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

中國城市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築博物館,福州三坊七巷,是這三坊。 [6]

衣錦坊

爲三坊中第一坊,原名叫通潮巷,據清代《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爲「衣錦」,就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了大官,後來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爲了「衣錦」。

古稱「通潮」,是因爲這個地方過去水網密布,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內。

南宋淳熙年間,曾任江東提刑的閩縣人王益祥辭官後衣錦還鄉,在此居住,故改名衣錦坊。

文儒坊

第二坊是文儒坊,從宋代就使用這個名字了,據《榕城考古略》記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曾居住在這裡。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一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

陳承裘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的老師陳寶琛。清代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文儒坊內的閩山巷,俗稱「三官堂」,該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聞名,三官堂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年的悠久歷史。

後稱儒林坊。北宋國子監祭酒鄭穆在此居住,改稱文儒坊。

明朝兵部尚書張經在此居住,因此一度改稱尚書里。

光祿坊

爲第三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遊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爲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爲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七巷

三坊七巷知多少? - 認識五千年三坊七巷福州三坊七巷[7]

楊橋巷

舊名右通衢、春風樓、豐盈坊、登俊坊,因西側原為子城清泰門外的雅俗橋(俗稱楊橋),故俗稱楊橋巷。現擴為楊橋路。[7]:38,46

郎官巷,舊名延福里。北宋咸平年間劉若虛考中進士,故稱榮親里。之後因宋朝人劉濤居住於此,其子孫都擔任郎官,因此改稱郎官坊。明朝改郎官巷。

塔巷

舊名修文坊。北宋知縣陳肅因坊內科考成績不佳,改名興文坊,次年果然有人登科。之後又改名兩優釋褐坊、文興坊。

五代時,琅琊王王審知部下的安遠使在坊北修建育王塔院,北宋康定年間重建,因此俗稱塔巷。

黃巷

永嘉南渡、八姓入閩時,黃姓聚居於此,故得名。

據說唐末黃巢興兵入閩時,因大儒黃璞在此居住,而下令不得破壞該坊巷。宋朝崔大夫科考及第,因此一度改稱新美坊。

安民巷

民間傳說黃巢入閩時,在巷口宣布安民,因此得名。

北宋中奉大夫劉藻在此居住,以孝聞名,得到皇帝賞賜,故稱錫類坊(錫類指獎賞善行,出自《詩經·大雅·既醉》)。

宣和年間,余深官至太宰,因過去居住於此,故改稱元台育德坊(元台為宋朝對首相的別稱)。

元朝,福建行省都事賈訥居住於此,其母劉氏於大德年間因守節受旌表,故改稱貞節坊。明代改回今名。

宮巷

唐朝有奉祀玄元皇帝的紫極宮建於巷北。故稱仙居里,俗稱宮巷。

南宋鄭性之在狀元及第前在此居住,傳說其為官後對曾經欺侮過自己的屠夫加以報復,手段嚴酷,鄉人避之不及,故俗稱急避巷(一說是「及第巷」的訛傳)。後因名字不佳,改稱吉庇巷。

保護

1986年,福州獲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90年,開始編制保護規劃,由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負責。

1992年,通過專家評審,但未能獲得地方政府批准。

1993年,福州市政府與李嘉誠旗下的閩長置業有限公司簽訂三坊七巷街區的房地產開發合同,計劃保護其中的4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餘建築和用地全部更新為高層住宅小區。

2003年,13層商用住宅樓「衣錦華庭」一期完工,導致三坊七巷西北角大片被拆毀。房地產商主導的建設開發受到大批學者、媒體的反對。

2000年,阮儀三在中國中央電視台崔永元「實話實說」節目上表示三坊七巷很有可能保不住了。

2004年,62位福州專家、教授聯名致信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呼籲保護福州文物。

2005年,福州市政府與閩長置業在談判後中止了項目合同,將三坊七巷土地的使用權收回。

2006年,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復工作於年末正式啟動。

2007年,阮儀三牽頭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獲福州市政府批覆,清華大學張杰教授牽頭的《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獲國家文物局批覆。

2009年,三坊七巷以最高票當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2011年,嚴復故居、水榭戲台等10個景點正式售票開放。

2013年,三坊七巷入選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部分建築增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2015年,評為5A級景區。

視頻

福州的三坊七巷,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