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印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神秘的印度 |
《神秘的印度》內容簡介:文明古國,同為人口大國,同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同為「金磚」國家,又同處於亞洲大陸。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僅印度人對中國現狀所知甚少,中國人對印度也並不十分了解。印度在中國人的眼裡,仿佛渾身裹着紗麗一般,看不清,看不透。作者夫婦組成「兩人團」,在印度朋友烏瑪桑戈的陪同下,深入印度,為眾多讀者撩開紗麗,寫出一個真實的印度。作者向來注重從歷史、文化的視角解讀世界,以充滿細節、花絮的筆觸描寫異域風情。《神秘的印度》既具很強的可讀性,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幫助你在紙上走進今日的印度。
基本介紹
書名:神秘的印度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叢書名: 「葉永烈看世界」系列
平裝: 22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1307-558-1
內容簡介
《神秘的印度》內容簡介:文明古國,同為人口大國,同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同為「金磚」國家,又同處於亞洲大陸。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僅印度人對中國現狀所知甚少,中國人對印度也並不十分了解。印度在中國人的眼裡,仿佛渾身裹着紗麗一般,看不清,看不透。作者夫婦組成「兩人團」,在印度朋友烏瑪桑戈的陪同下,深入印度,為眾多讀者撩開紗麗,寫出一個真實的印度。作者向來注重從歷史、文化的視角解讀世界,以充滿細節、花絮的筆觸描寫異域風情。《神秘的印度》既具很強的可讀性,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幫助你在紙上走進今日的印度。
推薦
《神秘的印度》:印度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同為人口大國,同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同為「金磚」國家,又同處於亞洲大陸。然而印度在中國人的眼裡,仿佛渾身裹着紗麗一般,看不清,看不透。作者夫婦組成「兩人團」,深入印度.以充滿細節、花絮的筆觸描寫異域風情,為眾多讀者撩開其神秘的紗麗。
作者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一級作家,教授。
目錄
序章:找心目中的印度
我成了「半個印度人」
《西遊記》·「印度阿三」·《流浪者》
美國硅谷成了「印度樂園」
印度成為「金磚四國」之一
我和妻「兩人團」訪問印度
印發印象
飛往新德里
靚麗的國門——新德里機場
我的陪同烏瑪桑戈
「塔塔」的啟示
「豬頭」與兩隻「大耳朵」
印地語·梵文·季羨林
印度與中國山連山
英國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
與巴基斯坦的恩恩怨怨
美印關係的「3.0時代」
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
印度的「兩彈一星」
印度的「錢學森」
印度人看中國
首都巡禮
新舊德里及其「界碑」
氣派而豪華的新德里
美麗與髒亂並存
拜謁聖雄甘地之墓
開國總理尼赫魯
尼赫魯家族的歷史烙印
步入蓮花廟
錫克教金寺
印度改革的起點:1991
異域生活
奔馳在印度的公路上
火車之旅所見所聞
乘坐印度國內飛機
體驗印度的賓館
領教咖喱
「拉」來「拉」去的拉茶
輕紗下的美麗
感受印度物價
走訪印度社區
瑜珈王國
大象的趣事與傳說
橫行霸道的神牛
與蛇共舞
……
古印度風情
尾聲:告別印度
序言
在寫作之餘,我有兩大愛好:一是旅遊,二是攝影。
小時候,很羨慕父親常常拎着個皮箱從溫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自己也能有機會到溫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親說,那很簡單,在你的額頭貼張郵票,把你從郵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畢業,還沒有從郵局寄出去,沒有離開過小小的溫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學,這才終於遠涉千里,來到首都北京,大開眼界。 大學畢業之後,我在電影製片廠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飯,幾乎走遍了中國大陸。
隨着國門的開放,我有機會走出去,週遊世界。光是美國就去了七趟,每回去都住一兩個月的時間,從夏威夷直至紐約都留下了我的足跡。我曾五次來到祖國寶島台灣,2010年是在台灣過的春節,還特地從台北飛往澎湖和金門這兩個離島。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應邀到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講學,就順便在澳大利亞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國爆發「9·11」事件,我特地從上海趕往紐約進行採訪,撰寫了50萬字的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也參加各種各樣的旅行團,我總是選擇那些行程較長的旅遊團,以求能深入地了解那個國家。
記得在朝鮮旅行的時候,我問導遊明天(7月27日),你們國家會有什麼樣的慶祝活動?那位導遊馬上很「警覺」地反問我:「葉先生,你以前是否來過朝鮮?」此後好幾次,每當跟他交談時,他都這麼問我。我確實是第一次去朝鮮。但去每一個國家之前,我都會事先充分「備課」。例如去朝鮮之前,就十分詳細地研究過朝鮮的歷史和文化,才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的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就把這一天定為「祖國解放戰爭勝利日」,此後年年慶祝。這在朝鮮導遊看來,一個對朝鮮情況如此熟知的遊客,勢必是此前來過朝鮮的。
很多人問我,在上海住了將近半個世紀,為什麼只寫過幾篇關於上海的散文,卻沒有寫過一本關於上海風土人情的書。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總在一個地方居住,目光會被「鈍化」,往往「視而不見」。當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或城市,就會有一種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是非常可貴的,能使我的目光變得異常敏銳。出於職業習慣,每到一個國家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目光進行觀察,「捕捉」各種各樣的細節。在東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盤旋着成群的烏鴉,肆尢忌憚地在漂亮的汽車上投下「糞彈」,而東京人卻對此熟視無睹。回國之後我便寫了《東京的烏鴉》一文,介紹中日兩國不同的「烏鴉觀」。為什『麼烏鴉在中國被視為不祥的象徵,而在口本卻被奉若神明。這篇闡述日本「烏鴉文化」的散文發表之後,被眾多的報刊轉載,原因就在於寫出了「人人眼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美妙。
另外,我還十分注重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觀察每一個圍家,把旅遊視為一種特殊的考察和採訪。在祖國寶島台灣日月潭旅行時,我住在涵碧樓。在事先做「功課」時得知,涵碧樓原本足蔣介石父子在台灣的行宮。因此特地跑到當地旅遊局,希望查閱「兩蔣」住涵碧樓時的歷史資料。他們告訴我,在涵碧樓里就有一個專門的展覽館。於是,我到涵碧樓總台打聽展覽館在哪裡。總台小女Ⅱ很驚訝地說:「那個展覽館已經關閉多年,因為幾乎沒有什麼客人前去參觀,難得有葉先生這樣喜歡研究歷史的人。」她打開塵封已久的展覽館的大門,我在那裡「泡」了兩小時有了重大發現。那些塵封已久的展篇品記載了蔣介石父子在涵碧樓多次接見營聚仁的情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峽兩岸的「密使」,但是台灣方面從未提及此事。我把這一發現寫進發表於上海《文匯報》的文章里,引起海峽兩岸的關注……
我愛好攝影。在電影製片廠做了18年編導,整天跟攝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畫面感」。在旅行時邊游邊攝,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電腦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幾萬張照片。除了拍攝各種各樣的景點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攝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邊發現有一種封閉式的特殊公共汽車站,立即「咔嚓」一聲拍了下來。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安裝了冷氣機的公共汽車站。這一細節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進的觀念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華。在韓國一家餐館的外牆,我發現一堵牆上有一個個泡菜罈子嵌在裡面,十分有意思,於是也把它攝入鏡頭。這充分體現韓國人濃濃的泡菜情結。照片是形象的視覺藝術,一張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豐富的,是文字所無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國歸來,我要進行「總結」。這時候,我的本職——作家,與我的兩大愛好旅行、攝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見所聞寫成文字,配上圖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圖文並茂的書。日積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本這樣的「行走文學」圖書。
我的「行走文學」,着重於從歷史、從文化的視角深度解讀一個個國家,不同於那些停留於景點介紹的淺層次的旅遊圖書。其實,出國旅遊是打開一扇觀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於學習各國的長處才能使自己進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遊是開闊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長知識廣見聞。所以,旅行者不僅僅是觀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劃編輯劉佩英小姐的鼓勵下,計劃出版一套《葉永烈看世界》叢書,先出近期剛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後隨着我一邊「漫遊」一邊再繼續出下去。在此作一預告,我的下兩個旅行目的地是英國和印度,一個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圍」,一個是跟中國比「苗頭」、正在崛起的「金磚之國」。期望在繼續完成一系列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同時,能夠不斷向廣大讀者奉獻輕鬆活潑的「行走文學」新作。
葉永烈
2010年6月28日
於上海「沉思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