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祛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基故里廟(全景圖)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祛蔽》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

原文

瓠里子之艾,謂其大夫曰:「日君之左服病獸,人曰得生之血以飲之可起也。君之圉人使求僕人之驂,仆難,未與也。」大夫曰:「殺馬以活馬,非人情也,夫何敢?」瓠里子曰:「仆亦竊有疑焉。雖然,亦既知君之心矣,願因而有所請。仆聞有國者必以農耕而兵戰也,農與兵孰非君之民哉?故兵不足,則農無以為衛;農不足,則兵無以為食,兵之與農猶足與手,不可以獨無也。今君之兵暴於農而君不禁,農與兵有訟,則農必左,耕者因矣,是見手而不見足也。今君之圉人,見君之不可無服,而不見仆之不可無驂也。昔者陳胡公之元妃大姬好舞,於是宛邱之人皆拔其桑而植柳,仆竊為君畏之。」

譯文

瓠里子到了艾地,對那裡的大夫說:「往日國君的左服馬病倒了,人們說用了活馬的血喝了就可以治好。國君的圉人派人要殺我的驂馬,我拒斥,沒有給。」大夫說:「用殺馬來救馬,這不合乎人情,那怎麼敢呢?」瓠里子說:「我私下裡也感到疑惑了。即使如此,也已經了解國君的心了,想由此而有所告誡。我聽說執掌國政的人須依靠農耕和兵戰,農夫和兵士哪個不是國君的百姓呢?由於兵力不足,那麼農夫就沒有安全保障;農耕不足,那麼士兵就沒有糧食吃了。士兵和農夫相比就像腳和手一樣,不可缺少一個。如今國君的士兵對農夫施暴行,而國君卻不禁止,農夫和士兵發生訴訟案件,而農夫必定失敗,耕田的人困窘了,這是只見手而不見腳啊。現在國君的圉人,只見國君不可沒有左服馬,卻不見我不可沒有驂馬。從前陳胡公的元配夫人大姬喜歡舞蹈,於是宛邱一帶的人們都拔了那裡的桑樹而植上了柳樹,我內心擔憂怕國君也會這樣去做。」

注釋

① 艾(ai):古地名。春秋吳艾邑,西漢置艾縣。治所在今江西省修水縣西。《左傳•哀公二十年》:「吳公子慶忌驟諫吳子,曰:『不改,必亡。』弗聽。出居於艾,遂適楚。」亦指年長;老。古代對老年人的尊稱。《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王逸註:「艾,長也。」

② 圉(yu)人:《周禮》官名。掌管養馬放牧等事。亦以泛稱養馬的人。《周禮•夏官•圉人》:「圉人掌養馬芻牧之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使圉人駕,寺人御而出。」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清•戴名世《北行日紀序》:「寢纔安,而圉人已趣之起矣。」③ 元妃:指國君或諸侯的嫡妻。《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杜預註:「言元妃,明始適夫人也。」《後漢書•皇后紀序》:「晉獻升戎女為元妃。」《晉書•禮志中》:「前妻為元妃,後婦為繼室。」

④ 宛邱:即宛丘,地名。古宛丘地為春秋時陳都,秦置陳縣,隋開皇初改稱宛丘縣,清為淮寧縣,即今河南淮陽縣。傳縣東南有宛丘,高二丈,但久已平沒,不可考。《詩•陳風•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即指此丘。毛傳,即宛丘,春秋陳國都,今河南淮陽縣。一說,四方高中央低為宛丘。

道理

重兵輕農,有手無足。治國之道在於均衡,考慮問題須要周全,不可偏頗。切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倘若顧此失彼,厚此薄彼,必將捉襟見肘,弊端百出。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似《莊子》的語言風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

視頻

祛蔽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