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磷峰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磷峰值描述人類為開採工業和商業原材料達到最高磷產率的時間點,這一說法受到石油峰值(哈伯特頂點)理論的啟發。

在2010年左右,曾經有過關於磷峰值是否即將到來的討論,但當美國地質調查局提高了可開採磷資源的預估量後,討論才逐漸平息。

磷是在地球地殼和生物體中廣泛分布的資源,但因其並非在地球上平均分布,故而集中率低,極為珍稀。開採磷礦中的磷灰石是目前唯一經濟的產磷方案,然而只有摩洛哥中國阿爾及利亞敘利亞等國擁有大量磷礦石。對未來產量的預估依數據模型的不同和可開採量的判斷大相徑庭。不可否認的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摩洛哥將顯著影響今後的磷礦石產量。

因為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不包含氣態,所以除了採礦外幾乎沒有其他適合的商業制磷方法。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上可供商業開採、成本低廉的磷資源預計將在50-100年後枯竭,磷峰值將會出現在2030年;另一些人員則相信地球的磷資源還可供開採幾百年。正如對石油峰值的預估一樣,磷峰值將何時出現的問題仍然沒有準確的答案,而不同領域的學者們會定期發布磷礦石保有量的最新評估。

背景

磷峰值的提出基於地球臨界理論。這一理論為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的9個方面劃分了臨界點,只要人類把活動控制在臨界點內,人類就能「安全」地在地球上生存。磷峰值屬於其中一個方面。

全球磷保有量的估算

磷峰值究竟將於何時到來取決於全球可用的磷資源(尤其是磷灰石)保有量。保有量指的是以目前的市場價能夠開採的設想量,而資源指的是合理期望下可經濟實惠地提取的磷礦。

按質量計算,未經處理過的磷灰石中約含有1.7%-8.7%的磷(五氧化二磷含有4%-20%的磷);比較起來,一般岩石中含有約0.1%的磷,而綠色植物含有0.03%-0.2%[1]。這意味着,儘管地殼含有大概<math>10^{15}</math>噸的磷[2],但選擇開採這些材料並不實惠。

美國地質調查局在2017年指出,全世界範圍內可供經濟開採的磷保有量為680億噸,而2016年世界礦業產量僅為2億6100萬噸。假設保有量不再增長,現有的磷仍足夠開採260年。這與國際肥料發展中心(IFDC)在2010年的報告內容大體吻合。

然而具體的數量仍然未知,且仍處於爭議之中。科學新聞記者娜塔莎•吉爾伯特認為外部缺少對估計量的證實。2014年的一份評論總結IFDC的報告稱,其「過高估計了磷的保有量——尤其是在摩洛哥的保有量,因為他們把那裡假想的、推定的資源當成了實際存在的東西」。

磷灰石短缺會顯著影響世界食品安全。許多農業系統依賴以磷灰石為原料的無機肥。在農業系統不改變的前提下,肥料供應就會不足,進而導致食物短缺。[3]經濟學家認為,磷灰石的價格波動不一定暗示磷峰值何時到來,因為價格是隨着供求雙方的各種因素而隨時改變的。[4]

鳥糞下的磷資源

西班牙作家加西拉索在其著作《印卡王室述評》(1609)中描述了印加人在西班牙人前來殖民前的農業實踐,如使用海鳥糞作肥料等。

19世紀早期,亞歷山大•馮•洪堡在南美洲島嶼上發現鳥糞後將這種施肥方法帶給歐洲。據報道,鳥糞被發現時已經在島上積攢了30米深。莫切人發掘了這個鳥糞「礦」,並把鳥糞帶回秘魯。而真正意義上的鳥糞國際貿易於1840年才開始。

節約和回收磷

如同其他元素,磷可以在食物網上沿着營養級流動,進入世界各地人們的消化系統。消化吸收完成後,人的室外排泄會讓磷元素重歸自然世界以被大豆等作物吸收,或是通過下水道、污水處理廠進入江河湖海,加入生物圈水循環。為了推遲磷峰值的到來,農業和衛生領域已有多種重複利用磷元素、減少磷排放的做法。英國的有機農業認證組織土地聯盟在2010年發布了鼓勵進一步回收利用磷資源的報告。[5]有學者認為,解決磷資源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強回收人和動物的排泄物。

農業生產

減少土地流失和侵蝕能夠降低農民施磷肥的頻率。進行無耕作農業、使用梯田、種植防風林都是已知的降低磷流失的辦法。這些辦法仍然需要農民定期在田地里加入磷石才能發揮作用;而回收已經流失的磷資源的其他方案尚在建議階段。如草地和森林等常青植物分布的土地,吸收磷的效率通常比耕地高,如果在草地和河流之間種植樹林綠化帶,就能加強防止磷元素和其他營養物質流失入水。[6]

污水處理

自2003年左右開始,瑞典和德國已經在研究從污水中提取出磷,但因為世界市場上磷的價格居高不下,目前的污水提純技術成本仍然非常高。

參考文獻

  1. Anthoni, Floor. Abundance of essential elements. www.seafriends.org.nz. [2018-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9). 
  2. T., Peterson, B.; J., Depaolo, D. Mas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Estimated Using the CRUST2.0 Model.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2007-12 [2018-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7) (英語). 
  3. Michael,, Pollan,. The omnivore's dilemma :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06 [2018-09-23]. ISBN 1594200823. OCLC 622906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2). 
  4. Heckenmüller, M.; Narita, D.; Klepper, G. Global availability of phosphoru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food supply: An economic overview (PDF). Kiel Working Paper. 2014, (1897) [2018-09-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5. soilassociation.org -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Peak phosphorus and the threat to our food security. 2010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3). 
  6. Udawatta, Ranjith P.; Henderson, Gray S.; Jones, John R.; Hammer, David.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losses in relation to forest, pasture and row-crop land use and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midwest usa. Revue des sciences de l'eau. 2011, 24 (3): 269. ISSN 0992-7158. doi:10.7202/1006477ar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