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碩人(詩經)

碩人(詩經)

目錄

【原文】

碩人其頎(1), 衣錦扃衣(2)。

齊侯之子, 衛侯之妻。

東宮之妹(3), 邢侯之姨,

譚公維私(4)。 手如柔荑(5),

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6),

齒如瓠犀(7)。 螓首蛾眉(8),

巧笑倩兮(9), 美國盼兮(10)。

碩人敖敖(11), 說於農郊(12)。

四牡有驕(13), 朱鱝鑣鑣(14)。

翟怫以朝(13), 大夫夙退,

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16),

北流活活(17)。 施罟霍霍(18),

澶鮪發發(19)。 葭錟揭揭(20),

庶姜孽孽(21), 庶士有愜(22)。

【注釋】

(1)碩:美。頎(qi):身材修長的樣子。 

(2)扃(jong):麻布制的罩衣, 用來遮灰塵。

(3)東宮:指太子。

(4)私:姊妹的丈夫。

(5)荑 (ti):白茅初生的嫩芽。 

(6)領:脖子。蝤蠐(qiu qi):天牛的幼蟲,身體 長而白。

(7)瓠(hu)犀:葫蘆籽,潔白整齊。 

(8)螓(qin):蟬類,頭 寬廣方正。蛾:蠶蛾,眉細長而黑。

(9)倩:笑時臉頰現出酒渦的樣子。

(10)盼:眼睛裡黑白分明。

(11)敖敖:身材苗條的樣子。

(12)說:同 「稅」,停息。農郊:近郊。

(13)牡:雄,這裡指雄馬。驕:指馬身體雄壯。

(14)朱:紅色。鱝(fen):馬嚼鐵外掛的綢子。鑣鑣(biao):馬嚼子。

(15)翟怫(di fu):車後遮擋圍子上的野雞毛,用作裝飾。

(16)洋洋:河水 盛大的樣子。 

(17)北流:向北流的河。活活(gUO):水奔流的樣子。

(18)施:設,放下。罟(gu):大魚網。霍霍(huo):撒網的聲音。 

(19) 澶 (zhan):蝗魚。鮪(wei):鱔魚。發發(po):魚多的樣子。

(20)葭(jia): 初生的蘆葦。錟(tan);初生的荻。揭揭:長的樣子。

(21)庶姜:眾姜,指 隨嫁的姜姓女子。孽孽:裝飾華麗的樣子。

(22)士:指陪嫁的媵臣。愜 (qie):威武的樣子。

【譯文】

美人身材真苗條, 穿着錦衣罩布衣。

她是齊莊公的女, 又是衛莊公的妻。

齊國太子的妹妹, 邢國諸侯的小姨,

譚公還是她妹夫。 手指柔軟如茅芽,

肌膚細滑如脂膏。 脖子雪白如蝤蠐,

齒白齊整如瓜子。 前額方正眉細彎,

輕輕一笑酒渦生, 兩眼顧盼似秋波。

美人身材好苗條, 停車休息在近郊。

四匹公馬多雄壯, 紅綢掛在馬嚼旁。

羽飾車駕到王宮, 大夫無事早退朝,

莫使新人太疲勞。 黃河之水浩蕩盪,

激越奔流向北方。 撒網入河沙沙響,

蝗魚鱔魚捕在網。 初生蘆荻長又長,

隨嫁姜女盡盛裝, 陪送男子也雄壯。

【讀解】

這首詩寫里莊公夫人莊姜初嫁,盛讚夫人美麗絕倫。

閱遍中國千年詩歌,寫女人之美者,唯此詩堪稱千古絕唱,蓋 世無雙!雖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比如漢代以纖巧輕盈 為美,唐代以豐腴卓約為美,現代以健康活力為美,但依然有一 些千古不易、人人皆以為美的東西,比如細膩幼滑、白皙柔嫩的 肌膚,比如黑白分明、大而有神、深如秋潭的雙眼,挺直的鼻樑, 潔白齊整的牙齒等等。這些東西,恐怕不會隨着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吧。

美麗是一種天賦。人的才能、智慧、知識、修養等等, 可以通過後天的勤奮和努力來增加、提高、補充、發展和改變,唯有 美麗不可由人為努力來改變或達到。如今已有各種整容術和化妝 術,無論它們有多麼高明,都無法和天生麗質相媲美。美容化妝 可以使「齒如銀犀」,卻無法使「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更無法 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面對傾國傾城的天生麗質,我們不 由得不讚嘆造化的神明,上帝的不公平。他一方面造出人工不可 企及的驚人的美麗,卻又只讓少數人擁有,而我們大多數人只能 嘆為觀止,自漸形穢

因此,美麗也是一種奇蹟。它像廬山的真面目,只是偶爾顯 露,不能人人擁有和分享。倘若人人擁有美麗,就沒有了美麗。它 也如孤本極品,不可重複和模擬。東施效譚,落得的下場是讓人 恥笑。  美麗還是一種財富。擁有了美麗,就擁有了開發它的權利,用它來使自己生活的更幸福更滋潤,可以盡情向世人驕傲地展示。如 果不懂得開發和利用美麗這個資源,便是放棄了這個寶貴的權利。 台灣有個作家寫過一篇《美麗的權利》,鼓吹這一權利的價值和神 聖,以為只要願意,誰都可以展示上帝賦予的美麗,哪怕這美麗 只是某一個部位(比如腿)。可以說,懂得開發和利用美麗資源, 實際上也是珍惜美麗本身。

美麗也是藝術靈感和想象力的源泉。古往今來的藝術作品,很 少有同美麗無關的, 即使是像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竭力展示丑 惡,而它依然也是美麗開出的花朵。很難設想,藝術家的想象力 和創造力能夠在沒有美麗的黑暗之中勃發升騰。沒有美麗,藝術 也就沒有了生命。[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