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城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城縣博物館展廳內陳列200多件歷史、客家文物,按陳列內容分為「贛江源頭」、「客家搖籃」、「紅土風雲」、「人物精英」、「今日石城」五個部分。展廳展示的文物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幾乎涵蓋了石城自南唐以來社會的方方面面。展示的客家文物[1]也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發展歷史

寶福院塔位於琴江河東岸,與縣城隔江相望。1959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隸屬石城縣文化局。

寶福院塔始建於宋微宗崇寧元年壬午(1102),落成於大觀四年(1110),至今900年歷史。元至正二十年因遭兵亂,木作結構被焚一空。明洪三年(1370),僧明海、正悟等募資重修。清順治十二年(1655),石城大旱,知縣郭堯京至此祈雨獲靈驗,乃主持再度修葺,至今已逾346年,唯嶙峋瘦骨傲立江畔,各層塔檐,蕩然無存,塔壁嚴重風化,塔內十三層木圈樑和樓板全部腐朽不存,塔剎墜落。塔頂大裂,塔身傾斜,岌岌可危。

石城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是紅三軍團和少共國際師長征出發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歷過石城阻擊戰、紅軍攻克紅石寨、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要革命事件。石城有數萬人參軍參戰,為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後經上級批准的烈士達4209名。現保存完好的革命遺址主要有:紅軍長征前夕李臘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中央臨時軍事委員會駐地)、紅軍攻克當年中央蘇區最大的白色據點——紅石寨舊址(屏山)、紅四軍軍部舊址(橫江秋溪紅家壟)、毛澤東和朱德同志觀下舊居、紅十三軍軍部舊址、中共太雷縣中心縣委舊址(橫江)、石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石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客家文化遺蹟:石城是中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家搖籃」之稱,歷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轉站。客家文化研究權威學者廖成普為石城題詞「祖根中原地,搖籃客石城」。客家遺址豐富,客家風情濃郁,主要有:宋·寶福院塔;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楊村亭式坊;清·永寧廊式古橋;古驛道閩粵通衢;古城牆、城門;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陳聯圍屋、大畲黃家屋等);客家燈彩、擂茶、宴酒、哭嫁、賽龍船等風俗。石城又是「燈彩之鄉」,民間燈彩歷史悠久,燈彩道具、舞蹈、音樂皆極優美,是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是大型神話燈彩戲「花燈仙子」普晉京中南海演出,「燈彩之鄉」美譽蜚聲省內外;馮夢龍《三言兩拍》中的《喻世明言》中「第二卷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的「卻說江西贛州府石城縣,有個魯廉憲,一生為官清介,並不要錢,人都稱為「魯白水」。那魯廉憲與同縣顧僉事累世通家。」便提及了石城縣。

建築布局

1988年5月成立石城縣文物保護管理所。1993年更稱石城縣博物館。寶福院塔四周山嶺環繞,中間形成盆地,琴江河從北往南傍塔而過,塔的東側有聞名的姑嶺桂月;南面與寶福院鄰,院南二華里處奇特嶙峋的天然奇觀-通天寨的石筍千霄;北側有小溪注入琴江河,溪旁古樹參天。石城古代名勝八景中有四景,即塔影江心、烏嶂松雲、石筍干霄、姑嶺桂月、分布在塔好四面。

館藏文物

石城縣博物館負責全縣的文物保護管理、文物宣傳、收藏、陳列、維修和研究等工作。現已發表《高田鄉發掘西漢五銖錢》、《燈彩表演藝術考略》、《石城民居》、《淺談古塔裂縫處理的技術》和《石城亭式牌坊》等論文[2]

基本陳列

《石城歷史與民俗風情綜合展》2005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展廳面積280平方米,呈「E」字型布展。展廳內陳列200多件歷史、客家文物,按陳列內容分為「贛江源頭」、「客家搖籃」、「紅土風雲」、「人物精英」、「今日石城」五個部分。展廳展示的文物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幾乎涵蓋了石城自南唐以來社會的方方面面。展示的客家文物也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陳列布局疏朗、構圖簡潔、主題突出、線條流暢、極富韻感,為研究石城歷史,尤其是石城地方的文化藝術、民風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

珍貴藏品

雙人畫鏤花玉佩清代。圓形,寬5厘米、厚0.4厘米。

八開光青瓷花盤明代。通高5厘米、口徑29厘米、底徑15.5厘米。

白底雙龍戲珠香爐清代。圓形,高12.3厘米、口徑25.7厘米、底徑12.8厘米。

匣缽唐代。豐山古窯址遺物。高10厘米、口徑16.4厘米,內徑13厘米。

視頻

石城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旅行vlog# 石城博物館
客家文化魅力,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