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象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矮象草(學名:Pennisetum purpereum)是一種禾本科植物。這種植物原產於非洲熱帶區域。現在世界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已引種栽培。矮象草為多年生牧草,每公頃產鮮草可達45萬千克,草魚的飼料係數在19~28,消化率為77.6%。
簡介
矮象草又名「美國矮象草」是美國於1986年選育成功的一種適予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鋪料牧草,現已在美國南部諸州推廣種植,該草廣西畜牧研究所1987年從美國引進在全區多點種植生產良好。廣西水產研究所1988年開始種植餵草魚,效果亦佳,是一種很有前途的魚用青飼料。
形態特徵
矮象草株高只有1-1.5米,莖叢生,直立呈扁橢圓形,有節且密,節間長2.4-4.7厘米,每莖杆有7-15節,分櫱9-30個,葉片長50-80厘米,寬2-3厘米,葉質厚,具白色硬毛,莖杆短,葉量多。根系主要分布在30厘米以上土層,在江西不開花結實。[1]
生長環境
矮象草喜濕潤,耐高溫,亦比較耐低溫,最適溫度為25℃~32℃,遇霜凍,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仍存活,待春季氣溫上升到14℃開始萌發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潮濕的地方,只要有充足的水肥,在35℃以上的高溫,仍生長茂盛。對氮肥敏感,每次割青後每畝兌水追施13-15kg尿素,其產量最高,分櫱最多。不結籽,靠莖稈繁殖。對土壤選擇不嚴,耐瘠耐旱,抗病蟲害能力很強。[2]
主要價值
是一種適於紅壤地區種植的禾本科優質高產新飼草品種,該品種為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培育得到,1987年我國廣西省首先引進,在發展節糧型草地畜牧業中有很大作用,葉量大,一般占到總量的60%-75%,每公頃產鮮草75-180t。其主要特點有:分櫱多,再生能力強,產量高;品質好,葉量多,飼餵效果好;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多年生,多年利用;覆蓋強度大,密封地面快,攔截泥沙能力強,種植後,在較短時間內就能起到固土保水,保堤護坡,防淤減積的作用。[3]
栽培技術
栽培地應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土壤,最好有灌溉條件。栽培時間和措施與桂牧1號象草相同,種植前,應先整地,施足底肥,整細耙平。每畝用種莖75-100公斤,栽植前選用新鮮、健壯的種莖切成含2-3個節的莖段,株行距40厘米×50厘米。穴深10-15厘米,覆土3-4厘米。如需擴大栽培面積,5月份可利用分櫱枝條移植。矮象草前期生長緩慢,需及時中耕除草,長至50厘米左右即可刈割,以後每刈割一次留茬高度增加1-2厘米,刈割後結合灌溉追施速效肥。 矮象草分櫱與再生能力強,生長迅速,在中等水肥條件下,年刈割4-6次,每畝產鮮草6000-10000公斤,供青期5-10月。葉片多,葉量達莖葉總量的60%以上。營養豐富,適口性較好。據分析,分櫱期乾物質蛋白質含量13.34%,粗脂肪為3.32%,粗纖維為28.51%。牛、羊、兔、魚均喜食。 矮象草是美國經十多年選育成功的一種高產優質飼草。1987年從美國引入廣西,1991年引入湖南,均試種成功,飼餵效果極佳。1994 年被國家科委正式立項列入國家級推廣項目。
經濟效益特點
- 產量高。 在中等水肥條件下,年畝產鮮草一般在0.8-1.2萬公斤。1994 年湖南長沙栽培在水庫山坡的黃土壤上,7月上旬第一次割青畝產達4330公斤,產草量比在同等條件下的蘇丹草要高40%-50%。
- 品質好。 據廣西畜牧研究所測定, 美國矮象草粗蛋白質含量達13.34%(是穀物籽實的2 倍 ),粗脂肪3.32%,粗纖維28.15%,無氮浸出物39.1%,粗灰分15.6%,鈣0.35%,磷0.12%。與普通象草相比,粗蛋白質, 葉產量要高一倍,粗纖維低11%。
- 飼餵效果好。 草魚對矮象草粗蛋白質的消化率達77.6%,日增重提高26%;飼餵奶牛,產奶量提高18.68%。
- 適應性強,抗逆性強。 這一新品種在我國南方各省市,海拔在800米以下的紅、黃、砂壤土均能生長良好,只要栽培管理得當,均可獲得較好產量。
- 多年生,一年移植,利用多年。 用莖繁殖,越冬期不怕凍害。
多圖
栽培管理
- 土肥要求 欲獲得高產, 應選擇松厚肥沃潮濕的土壤栽植,土深耕30-40厘米,清除雜草, 平整土地後開穴移栽,株行距均為40-50厘米,穴深20-25 厘米。每畝施土雜肥5000公斤,或氮磷鉀複合肥80公斤, 施入穴內與土拌作基肥。如採用稻田移植效果更佳。
- 移植 選用新鮮粗壯無病蟲害的種莖切2-3 個節為一段,將莖節橫放入穴內,覆土3-4厘米, 每穴用種莖2根。湖南移植季節是2月下旬至3月下旬,最遲不超過4月下旬,5月可用分櫱移植。
- 肥水管理 該草前期生長較慢, 要及時中耕除草追肥。中耕時嚴禁損傷草根。追肥以氮肥為主, 每畝每次用尿素12~15公斤。遇旱時一定要澆水抗旱。
割青利用
適時割青非常重要,割青過早影響草的產量,過晚又影響草的質量,導致適口性變差,粗蛋白含量下降,利用率降低。每年割青5~6次。一般在移栽後70~90 天后進行第一次割青,以後每隔50~60天,草自然高度達60 ~80厘米時割青1次。初割留茬高2~3厘米,以後每割一次向上遞增1~2厘米。 每次割青後按上述用量追施尿素一次,施足尿素不但是提高鮮草產量的關鍵, 而且可大幅度提高鮮草中粗蛋白質的含量,使其適口性、 利用率大大提高,生長加快。鮮草產量的高低, 主要取決於水肥條件和管理水平。
留種
留作第二年做種的種莖應在7月後停止割青,以促使莖杆粗壯,積累足夠營養,提高生活力。 在重霜前將種莖砍回收入防空洞或地窖內即可安全越冬。 割青利用部分應在10月底停止割青, 入冬前在草兜上加蓋稻草或豬牛糞,以保暖防凍、安全越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