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瞿秋白紀念館

瞿秋白紀念館瞿秋白故居,於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6年被列為全國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於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瞿秋白紀念館,原系城西瞿氏宗祠,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賡甫於清光緒年間,任湖北布政使時捐款建成,面積1025平方米,分東西兩個大院,各有四進,瞿秋白家因貧困所迫,1912年-1916年在祠堂東院居住。

目錄

紀念館簡介

瞿秋白故居,於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於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門樓下的金字「瞿秋白同志紀念館」系鄧小平同志書寫。基本陳列《瞿秋白生平事跡展覽》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陳列》在東院。並推出《紀念瞿秋白書畫展》等專題陳列。

接待訪客

建館以來,先後接待了陳丕顯、宋任窮、薄一波、喬石楊尚昆、李瑞環、宋平、胡錦濤、溫家寶、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朝鮮等16個國家的黨政代表團和專家學者及數十萬參觀者,編輯出版了《江南一燕》和《瞿秋白研究》(叢刊),編印了《瞿秋白研究信息》,是紀念瞿秋自、學習瞿秋白、宣傳瞿秋白、研究瞿秋白的重要基地。

紀念館組成

瞿秋白紀念館是常州地區唯一的一家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人物類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全面收藏、陳列、展示瞿秋白同志業績、研究瞿秋白思想,弘揚瞿秋白精神的專業館。瞿秋白紀念館由故居和紀念館兩部分組成。紀念館是仿明清建築物,占地面積2282.19平方米,內設展覽大廳、學術廳、影視廳、資料室、電腦室、貴賓室等,陳列、收藏豐富而完備的有關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照片、實物、文字、文獻[2]和研究資料,為宣傳、紀念和研究瞿秋白提供了多功能現代化的服務。

建築歷史

瞿秋白故居原為瞿氏家族祭奉祖宗的祠堂,總面積1051平方米,1912—1916年間,瞿秋白一家寄居於此。紀念館和故居合為一體,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已成為全國瞿秋白的紀念中心、資料中心和研究中心。

故居陳列

瞿秋白故居,於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於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門樓下的金字橫匾「瞿秋白同志紀念館」系鄧小平同志書寫。基本陳列《瞿秋白生平事跡展覽》在西院,《瞿秋白故居陳列》在東院,並推出《紀念瞿秋白書畫展》等專題陳列。瞿秋白故居包括誕生地八桂堂天香樓和1912年遷居的城西瞿氏宗祠。宗祠為秋白叔祖、清末湖北布政使瞿庚甫所建。

故居結構

位置

八桂堂位於青果巷82號,原煤為明「唐氏八宅」之一,占地3.6畝,後為瞿氏住宅,分東西兩院,共有轎廳、大廳、經樓(天香樓)等屋八十餘間,1899年1月29日秋白誕生於天香樓二樓西室。

大門

黑漆大門兩邊,各立抱鼓石一尊,上刻三獅戲球的浮雕,顯示着這個大家族的高貴和吉祥。黑漆大門上方赫然高懸「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書匾額。故居分東西兩院,各分四進,地勢逐進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中列隔牆,有廊道門扇相互聯通。西院為正屋,原為供祭用的廳堂,莊嚴而神秘,現闢為多功能廳。東院為廂房,是當年族人和守祠僕人食宿休息的輔屋。瞿秋白一家於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東院,裡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都是依照當時的格式,徵購或仿製,並照原樣陳列的。

祠堂

步入祠堂第二進,在「我是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的屏風前面,樹立着古銅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矯健,神采秀奕,表現的是青年儒雅、書生味正濃的革命家形象,與紀念館廳內銅雕相比,雖然同出於雕塑家童太剛之手,但風格是迥然不同的。

主廳

繞過屏風,第三進便是祠堂的主廳。當年瞿氏族人春祭秋祀或治喪供靈,就是在這個廳堂里進行的。廳堂兩廂門額上分別題刻着「習規」、「折矩」,訓誡族人要學習家法,遵守族規。

穿過這道大圓門,就是宗祠東院的廂房。廂房第四進是秋白的弟妹合住的房間,牆上掛的是三位弟妹的舊照:左邊的是大妹妹瞿軼群,中間的是二弟瞿雲白,右邊的是三弟瞿景白。瞿景白是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跟隨秋白在蘇聯參加革命工作,因反對王明一夥製造「江浙同鄉會」陰謀而突然失蹤,實際是被暗害的。後面隔出來的一間,就是瞿秋白的臥室兼書房。少年秋白常常在這裡和羊牧之、張太雷等學友溫習功課,議論時事。瞿秋白喜歡音樂尤愛吹簫,你看,窗欞邊還掛着一支銅簫,靜心聽一聽,或許還能聽見那淒婉幽揚的簫聲呢!

穿堂和過道

廂房第四進和第三進之間是穿堂和過道。穿堂被用作秋白父親的小書房。這位治家無方而對藝術卻有偏愛的瞿七爺,常常在這張書桌上研墨作畫,後來,成為頗有名氣的美術家。瞿秋白的繪畫技法就得之父親的傳授。

臥室

廂房的第三進是一個大房間,被屏風隔為兩半。後半間是秋白父母和襁褓中的幼弟堅白的臥室。秋白母親就是在這裡喝下紅火柴頭泡虎骨酒服毒自殺的。因無錢安葬,靈柩也存在這裡多年。瞿秋白寫下了這樣一首《哭母詩》:親到貧時不算親,濫衫添得淚痕新。饑寒此日無人管,落上靈前愛子身。前面半間用作客廳。瞿秋白家寄居祠堂雖說是落泊無耐,但是祖上是官宦之家,書香門弟,再是貧窮潦倒,門面還是要撐的,客廳要有的,不過此時已很少賓客登門,來的多是討債的。

天井

走出客廳,是祠堂的天井。四周迴廊楹格,天空日光雲影。中間有石欄古井一眼,水色清冽,深邃如鏡,極具江南風情。瞿秋白就是喝這井水長大的。他曾在這種植梅花、菊花,十三歲時就寫了《白菊花》詩:今歲花開盛,宜栽白玉盆。只緣秋色淡,無處覓霜痕。巧妙地把自己名字中的「秋、白、霜」三字嵌在詩中,可見秋白的聰慧和才情。

天井前面的第二進廂房,門楣上題着「世食舊德」四字,意在提醒子孫後代,不可忘記皇恩祖德,要做忠君愛國、光宗耀祖的孝子賢孫。

門房

最前面的一進原來是廂房的門房。當時秋白家用作廚房,爐灶炊具都是依原樣修建的,很能觸發我們對當年秋白家生活情景的想像。門房前壁開一道小側門,是平時出入的便門。1912年「雙十節」,家家戶戶門口掛起紅燈籠慶祝,瞿秋白卻在自家門前掛了一盞寫上「國喪」兩字的白燈籠。那盞小小的白燈籠,在一片粉飾太平的紅燈籠中,猶如一朵傲霜的白菊,一直亮到天明。

瞿秋白故居包括誕生地八桂堂天香樓和1912年遷居的城西瞿氏宗祠。宗祠為秋白叔祖、清末湖北布政使瞿庚甫所建。

瞿氏宗祠占地一畝多,有東西兩院,西院原存放祖先牌位,東院為秋白一家居處。1985年修復,建瞿秋白紀念館,對外開放

視頻

瞿秋白紀念館 相關視頻

參觀瞿秋白紀念館
瞿秋白紀念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