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真善美 (電影)

真善美
圖片來自pixnet

真善美》是一部1965年的美國電影,改編自同名音樂劇[1]

1960年6月,二十世紀福斯以1,250,000美元購得電影版版權。但條約中規定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必須等同名音樂劇下檔後,以及1964年以後才可以開拍,而二十世紀福斯因為之前拍攝《埃及豔后》花費甚鉅,財政陷入困境,業界一直傳言該公司將在1962年倒閉。

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紀福斯為該電影找來改編過《國王與我》、《西城故事》的劇作家恩斯特·雷曼擔任編劇,並打算找拍過《羅馬假期》等片的導演威廉·惠勒開拍。然而惠勒的想法顯然無法得到雷曼的認同,於是又找了勞勃·懷斯。懷斯本來對該劇興趣不大,但看過雷曼的劇本後卻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該片的導演工作。

1963年《真善美》在薩爾斯堡正式開拍,由於當時的瑪莉·瑪汀已年過50,無法負擔實地拍攝的壓力,於是製作群找了曾演過《窈窕淑女》,以及電影《歡樂滿人間》的英國演員茱莉·安德魯絲擔任瑪莉亞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則由基斯杜化·龐馬飾演。

由於茱莉·安德魯絲的歌唱表現和演出皆屬一流,加上製作群成功運用了薩爾斯堡的美麗景色與人文景觀,電影推出後在全球造成轟動,不但成為當時史上賣座次高的電影,片中許多歌曲,如《Do-re-mi》、《小白花》也被改編成許多語言的傳唱版本。另外,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10項提名,最後贏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

目錄

劇情

瑪莉亞是阿爾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實習修女。不同於其他修女,天真爛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裡的作息,偷偷跑到山頭外嬉戲、歌唱。一天,大家禱告時,又發現瑪莉亞遲到了——原來她剛在外頭忘情歌唱,直到鐘聲響起才匆忙回來。

受夠瑪莉亞的幾位修女來到院長辦公室,決定好好討論瑪莉亞的問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隨著辦公室外瑪莉亞闖禍的尖叫,漫長的討論後終於在院長的主持下得出結論。於是瑪莉亞被喚入院長辦公室內,和院長談論她的未來:慈悲的院長看出這兒終究不是她的居身之所,決定讓她下山,到一戶向修道院請求家庭教師許久的人家擔任孩子們的老師。

對未來充滿徬徨和不安感的瑪莉亞提著行李,一路憂心忡忡地趕到這戶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棟包含美麗庭園的巨大豪廈,而房子的主人則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奧匈帝國海軍的蓋爾·馮·崔普上校以及他與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麗莎16歲,最小的葛特兒才5歲。由於沒有母親,身兼母職的上校以嚴格的軍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瑪莉亞來臨後卻改變了整個家;她教這些孩子唱歌,帶他們嬉戲,並教這些孩子演布偶戲等才藝,因此博得孩子們的喜愛。但另一方面,這些事逐漸傳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卻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實,上校雖然離家如此久,但不全是為了公務:他和維也納的愛莎女伯爵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兩人的發展也快步入紅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兒卻愛上了納粹黨的小傳令兵勞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來私會。這一切,卻因瑪莉亞的影響力而逐漸改變。

終於,上校帶著愛莎女伯爵回來了。他要「驗收」瑪莉亞幾個月來的成果,以及證實些傳言。結果他差點被孩子們的「惡行」氣昏:爬樹、游泳、穿不要的窗簾作成地衣服以及瑪莉亞的頂撞之詞。結果兩人大吵一架,瑪莉亞被上校趕出了門。但就在她將離去時,孩子們唱起了《音樂之聲 (歌曲)》,優美的歌聲感動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優美的歌聲附合而唱。於是,瑪莉亞留下來了,並帶領孩子一同準備下崔普宅邸將在下星期舉辦的舞會。

舞會準備的十分成功,瑪莉亞與上校間的關係也迅速升溫。孩子的表演贏得來賓的喝采,但舞會一結束瑪莉亞卻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裡的瑪莉亞像變了人似,整天不發一語卻只顧著禱告。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告訴瑪格麗特修女想早日成為正式修女的心願:因為她發現她已不知不覺愛上崔普上校了。為了躲避這一切,她決心成為一位虔誠的修女。但在院長循循善誘下,瑪莉亞終於理解自己的夢想不該躲避,而應坦然面對。於是瑪莉亞又回到了崔普家。這時,少了瑪莉亞的辛普家卻陷入愁雲慘澹中,不但孩子們想念瑪莉亞,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瑪莉亞回來後,不但孩子們高興起來了,同上校居住的愛莎女伯爵也發現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這有點曖昧的三角關係。不久,上校向瑪莉亞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這段如夢似幻的愛情。

步入禮堂後,瑪莉亞與崔普一家人共度歡樂的家庭時光,同時也積極準備音樂節的表演節目。可是同時,納粹德國的魔掌也逐漸深向這家人:德奧合併後,開始吸收奧國軍人加入納粹德國陣營,忠勇愛國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納粹亟欲招募的人才。無奈崔普上校堅決不肯點頭,納粹只好用盡各種手法,包含威脅利誘,強拉上校入營。於是上校和瑪莉亞開始計畫秘密流亡瑞士的潛逃計畫……

音樂節會場上,大家的表現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優美的歌唱卻廣受大家歡迎。在觀眾的掌聲中,崔普全家緩緩消失在舞台上……經過一番後,比賽結果揭曉:崔普家順利拿下冠軍,但領獎時卻遲遲不見他們出現:原來,在上校的朋友麥斯精心安排之下,瑪莉亞和上校帶著七個孩子已在逃離的路途中。他們在修女的掩護下,躲過了德國人的搜索,最後在修女們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頭緩緩行進……

與音樂劇的差異

電影為了劇情需要,做了許多不同於初版音樂劇版本的修改:

  • 歌曲方面,電影版刪除了原音樂劇版的三首歌,分別是《愛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無法停止》(Now Way to Stop It)、《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在音樂劇中,愛莎女伯爵和麥克斯參與演唱了前兩首歌,而隨着電影版對他們兩人的戲份刪減,也取消了他們所有的演唱部分。
  • 同時電影增添了兩首新歌:《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和《好事》(Something Good),兩者的詞曲皆由理察·羅傑斯一手包辦(原詞作家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已經於1960年8月23日過世)。《我有信心》使用於電影中瑪利亞從修道院前往崔普上校家的片段,而《好事》則用於取代原音樂劇中的《平凡夫妻》。
  • 另外,電影還對《我最愛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哆來咪》(Do-Re-Mi)和《孤單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的出現場景進行了調整。《我最愛的事》在音樂劇中原是瑪利亞在修道院與院長演唱的,電影版中調整到了瑪利亞與孩子們在床上嬉戲處。《哆來咪》的出現位置從在上校家中時,移動到了外出野遊時。《孤獨的牧羊人》則從原瑪利亞與孩子們在臥室嬉戲的場景,修改為了瑪利亞與孩子們表演木偶劇時所唱。
  • 在劇情方面,愛莎女伯爵和麥克斯的戲份在電影中被大量刪減。同時崔普上校與女伯爵分開的原因,也由音樂劇中的兩人對於納粹的德奧合併的態度不一致,而意見不合,變為了愛莎女伯爵看出崔普上校愛上了瑪利亞,因而主動退出。
  • 另外,片裡大量取用薩爾斯堡乃至於阿爾卑斯山的景緻,使其場景遠遠超過音樂劇裡的人造舞台佈景。

有趣的是,電影的內容反而影響到日後改編過的音樂劇版本,使電影音樂劇越來越同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