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直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直諫》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三·貴直論。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原文

言極①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而非賢者也,將以要②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無賢者。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凡國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③。不知所以④,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⑤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⑥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社稷幸於不殆矣⑦!」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可與言極言,故可與為霸。荊文王得茹黃之狗⑧,宛路之矰⑨,以畋⑩於雲夢,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為葆,吉。今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王之罪當笞。」王曰:「不轂免衣襁褓而齒於諸侯,願請變更而無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廢也。王不受笞,是廢先王之令也。臣寧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王曰:「敬諾。」引席,王伏。葆申束細荊五十,跪而加之於背,如此者再,謂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聞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變,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於淵,請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過也,葆申何罪?」王乃變更,召葆申,殺茹黃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後荊國兼國三十九。令荊國廣大至於此者,葆申之力也,極言之功也。

注釋

①極:盡。指說話不加隱諱,毫無保留。②要(yāo):求。③以:因,原因。④所以:指國存主安的原因。⑤奉:捧。⑥避席:離開坐席,這是恭敬惶恐的表示。⑦幸於:幸而。殆:危險。⑧荊文王:楚文王,春秋楚國君。茹黃:獵犬名,他書或作「如黃」、「如簧」。⑨宛路:竹名,即箘簬,細長而直,可做箭杆。矰(zēnɡ):帶絲繩的短箭。⑩畋(tián):打獵。期(jī)年:一周年。葆申:名叫申的太葆。太葆,即太保,官名。抵罪:抵償應負的罪責。遂致之:索性真的抽打我吧!恥之:使他感到羞恥。趣(qū):疾行,快步走。析:這裡是折的意思。

譯文

臣下言談盡情,君主就會發怒。君主發怒,勸諫的人就危險。除了賢明的人,誰肯去冒這危險?如果是不賢明的人,就要憑着進言謀求私利了。對於謀求私利的人來說,冒這危險有什麼好處?所以不賢的君主身邊沒有賢人。沒有賢人就聽不到盡情之言,聽不到盡情之言,奸人就會結黨營私,各種邪說惡行就會一起產生。這樣國家就無法生存了。凡是國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這個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滅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險。國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興,桓公對鮑叔說:「何不起身敬酒祝壽?」鮑叔捧起酒杯敬酒,說:「希望您不要忘記逃亡在莒國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記被囚禁在魯國的情景,希望寧戚不要忘記自己餵牛住在車下的情景。」桓公離席對鮑叔再拜,說:「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記您說的話,那麼齊國的江山也許就不危險了!」在這個時候,桓公是可以盡情進言的了。正因為可以盡情進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業。楚文王得到茹黃之狗和寬路之箭,就用它們到雲夢澤打獵,三個月不回來。得到丹地的美女,縱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聽政。葆申說:「先王占卜讓我做太葆,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如黃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獵,三個月不回來。得到丹地的美女,縱情女色,一年不上朝聽政。您的罪應該施以鞭刑。」文王說:「我從離開襁褓就列位於諸侯,請您換一種刑法,不要鞭打我。」葆申說:「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廢棄。您不接受鞭刑,這是我廢棄了先王之命。我寧可獲罪於您,不能獲罪於先王。」文王說:「遵命。」於是葆申拉過蓆子,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細荊條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來。這樣反覆做了兩次,對文王說:「請您起來吧!」文王說:「同樣是有了受鞭刑的名聲,索性真的打我一頓吧!」葆申說:「我聽說,對於君子,要使他心裡感到羞恥,對於小人,要讓他皮肉覺得疼痛。如果讓他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那麼讓他覺得疼痛又有什麼用處?」葆申說完,快步離開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淵邊上,請求文王治自己死罪。文王說:「這是我的過錯,葆申有什麼罪?」於是改弦更張,召回葆申,殺了茹黃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發了丹地的美女。後來楚國兼併了三十九個國家。使楚國疆土廣闊到這種程度,這是葆申的力量,是直言勸諫的功效。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直諫 相關視頻

呂氏春秋一言九鼎,李斯竟然如此反應,實在是不講道理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貴直89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