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盛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盛樂或稱盛樂古城,是拓跋鮮卑代時的北都。具體地址由年代久遠而無法確定,經考古證明,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之北的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為盛樂城遺址。

典故

西漢時期時,盛樂位於定襄郡,東漢時則於雲中郡。曹魏時期,定襄郡、雲中郡被喬遷,盛樂被棄之荒外。

後來,拓跋鮮卑[1]始祖拓跋力微進駐盛樂,並由拓跋猗盧建立代政權,以盛樂為北都。直至拓跋珪建國稱帝,改代為魏政權,遷城至位於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平城,盛樂於是失去了都城的功用。

拓跋珪為推動盛樂的經濟發展,解散了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把牧民由各部酋長的私屬,統一成為北魏國的國民,使拓跋鮮卑族從部落制過渡為封建制。同時拓跋珪大力發展農業,使盛樂經濟繁榮,呈一時之盛。

古城遺址

盛樂古城遺址城址,平面大體為南北較長的五邊形,大約東西1550米寬,南北2250米長。城牆殘垣最高有5米,最低有1.2米。古城分南北兩大區。南區南北長650米,其中西部城區下面疊壓一座小城,大略為方城,南北長470米,西南角被河沖刷。北區面積較大,城址中央有一土丘,稱為大煤山。城內街道依稀可辨。東西大街從大煤山前通過,連接東西城門。南街正對大煤山,北街在大煤山東側直抵北門。南街西邊有一台基,稱為小煤山,上面留有建築痕跡。南區為漢代成樂古城。 魏晉時拓跋鮮卑的盛樂古城遺址在北區內。定襄郡12個縣都有古定城遺址。 成樂、武進、武城在和林格爾縣境內。 定陶、定襄在呼和浩特賽罕區境內。桐過、駱在清水河縣。其餘5個縣分布在今烏蘭察布市

地理位置

盛樂環山繞水,是出塞入塞的要衝。南北一馬平川,東山到黃河200里,南山至陰山一百多里,距地域戰略重要且產鹽的參合陂(在今內蒙古涼城縣)僅80里。因為是人畜的重要營養物質,自古由官方經營,《魏書?食貨志》曰:「鹽池天藏,資育群生」。中陵水(渾河)流經盛樂南部山區全境入黃河,荒干水(大黑河)、白渠水(茶坊河)、金河(寶貝河)都由芒干水匯入黃河,這幾大支流使盛樂地域成為塞外水草最為豐美的地方[2]。這裡的植物多種多樣,其中馬蓮、芨芨、沙棘、檸條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耐乾旱,植株高,大雪埋壓不了,是牲畜冬天最喜歡的食草。

視頻

盛樂 相關視頻

盛樂故城已經躍升為國家級,這是中國首座鮮卑歷史文化主題博物館
盛樂古城,建於公元341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