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蓋屋小記(尹燕忠)

《蓋屋小記》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蓋屋小記

我們家鄉屬於魯西南地區,但蓋房屋的形式卻各不一樣。

河西一帶,包括我們平陰東阿、玫瑰、榆山、錦水、安城欒灣一帶沿黃一些村莊都是地下打石基礎兩米左右高,往上全用土坯砌壘或用大泥垛牆,到一些黃河岸邊村莊仍見土房的遺蹟。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我們村也有一些土屋子,後來就全蓋石頭屋子了,現在都住上了嶄新樓房了。

過去全石屋子,後用磚砌壘。每家都有四合院,過去房基大小不等,有成畝的有半畝的。因為土地好,節約耕地,後來就硬性規定每家只劃給0.33畝地基,僅夠蓋四間屋的。

60年代70年代村裡有石匠組,蓋屋必須叫他們蓋。蓋4間屋村里戶家完工後量牆支款,一般都得400至500元,跟上全家富戶兩年幹活的總收入,蓋一次屋得把臉弄黃了。

石匠組裡的村民記工分,最高工分12分(一個工值才五角錢,除去糧食款所剩無幾),得有頭有臉的也得幹活行的才能掙到12分工,若是九類分子人員只掙九分工,累死也不給你那麼高工分,其子弟也就十分工。

階級敵人早起把石頭從山上用驢車拉下山來,堆到蓋屋戶地基旁。石匠吸袋地頭煙,有早煙有九分錢的豐收煙,還有泉城煙。有當工人或幹部的蓋房子就上了將軍煙,開了壞頭,他一帶頭別人怎麼待承呢?蓋房鋪地基戶家要管四頓飯,中晚喝酒,上門上檻一頓飯,上樑上檁一頓飯,搭屋頂一頓飯,一般都上十個十二個菜,再難也得打兌去。多少托人找食品站買點肉,那殺豬刀子臉難看的給豬腰子一樣,吃着唄,求人的事!再打點散裝或不貴的蘭陵二曲或景芝白干或雙蒸麯酒之類的酒。

我家蓋屋時,父母淨犯愁,蓋完屋不等把賣豬的錢接過,那個黑眼蜂就給要走了,真兇真狠。

也難怪,石匠下大力,難得喝場酒,到一塊就大吃二喝炒豆芽起來。那時桌子不夠用,就摘下門板來放地下當桌子,地下支幾塊石頭,只喝得大汗淋漓,滿嘴火星,豪言壯語沖雲霄,杯盤狼籍,吐酒像噴霧器。有個鬼子戈喝多了攆那個胖娃娘們,沒個好叫喚。

白天石匠頭不叫多喝,怕爬高出危險。晚上熱鬧了,押指划拳明七暗七猜撲克牌或老虎槓子蟲亂麻七糟的,但也有喝醉的,張牙舞爪的怪嚇人的。

後來我上了石匠組,先在山上干,後來就在蓋房組了。我學會了打石頭,頭縫正垛縫平,一錘頂三鑽,也會找楔頭了,還會壘個牆什麼的,反正是粗活路。找楔頭就是兩邊牆斗一起了,中間缺塊石頭,掌線頭子壘牆的給你說四寸的八寸的,你給他的石頭得整好,要不在牆上不好倒騰。

66年大興各村壘毛主席像屏,規格很高,要求極嚴,偉大的政治任務。二哥是大師兄,他在丈多高的牆上壘,最後叫二師弟(按輩二哥喊他二爺爺)弄塊楔頭上去,找一塊拔上去怎麼也日為不准。二哥急眼了,三十五除二「呱唧」一傢伙把石頭推下去砸了個坑,二師弟掉淚了,回家窩脖子睡了好幾天,據說師兄弟把石頭推下牆比揍臉還難看,下不了台。後來幾個人去說好話才出山。

有個規矩,石匠不管輩大小,都得聽大師兄的。石匠不磕頭上席請客認師傅的要拿你的「黑錘子」,可嚴了。

蓋屋出地基米多深,用夯砸實,鋪上石,土以上需用外牆線繩子找個水平。外皮用好石頭壘外面牆,裡頭用爛石叫「步里子」。二大爺牙全掉光,光棍一條,黨員,超能幹。他好步里子,只要遞給他大小石頭,遞多快壘多快,粗細都下。他擠瓜着小眼子,腮子全凹進去,咬着牙花子說,奶奶那個逼地,到咱手裡沒不行的鳥雞巴事哩!人家笑,他說,笑個雞巴毛呀!他幹活粗,誰也不敢說個不濟。他厲害,當過村裡的大隊長。

壘完下邊要上門上檻石和窗戶石,要扎架子,也叫扎「架稍子」。門前豎上倆立柱,把兩根粗檁條各綁上去,上邊平放幾根,然後把材料石掀平放在兩根木頭上,喊個一二掀平,然後石頭四角各站兩條大漢,中間一人閒着,弓腰叉腿瞪眼聽令,石匠頭子大聲一喊,一二,起!聲如炸雷,石頭平起,中間大漢彎腰鑽進,用背一托「嗷」一傢伙上去了。此時,事先把大閨女小媳婦全攆淨了,怕是分散年輕石匠的精力,怕出危險事。

那時蓋屋牆上站上人拔石頭,地下大石頭兩人用鐵爪子抬過去,可費勁了。壘平廂後要上樑才穩檁,樑上寫上字:問君何時能上樑,魯班答曰此日吉。然後拉火鞭放炮竹,挺火爆的。

上好梁檁再鋪葦箔,上麥稭,上土泥屋頂,過後戶家要砸石子買石灰錘屋頂,錘好了能稱十幾年二十年許。然後還得「糊屋裡子」,用土墊屋裡子,先進時候到了,就用水泥石灰糕泥屋了。屋後來也進展也與時俱進了:屋有前廈,屋裡安暖氣片了,屋不用葦箔了,用磚登頂,或用空心板了,更先進的是「現澆」了,上屋板鞋全用機械化了,用吊車上水泥泥頂子了。

有人編了一首歌謠唱道:我們都是窮莊稼戶喲,不怕風吹日月苦喲,哼喲喲齊心過日月呀,上山開石頭喲喲喲嗨,賣了豬賣了牛,好給兒子娶媳婦喲嗬,往傳下輩奔日月呀,沒有過不去的山坎和水溝!我家要蓋屋喲呼嗨!

俗話說,給人不睦,勸人蓋屋。可是該蓋不蓋也不行呀,蓋屋反映了時代的變化,由用泥垛屋到用石用磚再到水泥結構,現在又用上了混合金結構,大變了。

蓋屋,石匠這些詞已成過去,住過的故鄉屋子溫暖如故,我們不會忘記的。

2019.3.26日早[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