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位於中國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紀念塔建於1943年,旨在紀念在鹽阜區抗日根據地陣亡的新四軍兵員和幹部,是鹽城市歷史最悠久的抗日烈士紀念碑;塔區總共占地46畝,紀念塔四周共有10塊刻上烈士姓名的大理石紀念碑,北側、西側設有烈士墓群,東南側有一座陳列室。紀念塔先後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後進行修復。

建塔過程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成功突破侵華日軍包圍,粉碎日軍的兩次掃蕩。新四軍於1943年春粉碎第二次掃蕩後,鹽阜區行政公署決定為犧牲的抗日將士建造紀念塔,並組成了由張愛萍主持會議的建塔委員會,制定建造紀念塔的計劃;在研究和實地考察後,建塔委員會決定把江蘇鹽城市阜寧縣蘆蒲鎮的蘆蒲壽安寺訂為塔址。在劉少奇陳毅的領導下,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於1943年8月開始動工,旨在紀念在鹽阜區抗日根據地陣亡的新四軍兵員和幹部,是鹽城市歷史最悠久的抗日烈士紀念碑。建塔期間,張愛萍曾五度視察工地。

當時,工程人員找不到用來燒磚的窯爐,也沒有辦法採購建材,只好拆毀了兩座庵堂,打算用庵堂的磚頭來興建紀念塔,但磚頭仍然不足夠;最終,阜寧周邊九個縣的民眾自發籌集磚頭,拼湊起來,由此得到足夠的建材。在建造紀念塔期間,接近一萬個市民曾義務無償參與工程,最高曾達到一天兩千人,所有建材均是由這些民眾協助運輸

紀念塔的整體設計和塔頂塑像製作由新四軍魯迅藝術工作團美術教員魯莽負責,他為了學習鑄造塔頂塑像而向老冶匠周介和拜師學藝;塑像完成後,張愛萍為兩人和塑像拍了一張合照,這張合影后來獲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魏傳統配詩。

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在1943年9月10日竣工,同月25日舉行落成典禮暨追悼大會,由黃克誠宣讀祭文。

破壞與修復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1947年9月,國民革命軍五十一師一三三旅攻進蘆蒲鎮,強迫六、七名市民拆毀紀念塔未果,便用迫擊炮轟毀了紀念塔,又毀壞烈士墓群。塔身的上半部損毀,塔的基座則沒有遭到摧毀;塔頂塑像掉到地上,被民眾保護起來。

1959年清明節前後,黃克誠夫人唐棣華隨團訪問阜寧縣,又專程借自行車來視察紀念塔,發現紀念塔遭破壞後塔身不完整,留下一片荒涼景象;於是,阜寧方面開始討論重建紀念塔的安排。同年7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紀念塔,並由時任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在塔身正面題字。其後,阜寧縣政府又籌集了7,000元人民幣,為紀念塔受損的部分進行修繕工作。紀念塔的修復工程按照原來的整體格局進行,在當年9月底基本竣工,由民眾保護的塑像則重新安放到塔頂。在1965年的整修工作中,塔身採用的磚結構改為磚砌外包鋼筋混凝土結構。

文化大革命期間,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在紀念塔上的題詞被人鑿掉,烈士墓群也出現損毀。1981年,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了《關於蘆蒲紀念塔上恢復中央領導同志題詞的請示報告》;1983年4月,江蘇工藝美術廠協助修復紀念塔,恢復受破壞的題詞,並在紀念塔四周植樹。

紀念塔已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大概有2萬人次參觀。

結構

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的塔區總共占地46畝,紀念塔四周共有10塊刻上烈士姓名的大理石紀念碑,北側、西側設有烈士墓群,東南側有一座陳列室。紀念塔約高20米,坐西朝東(一說為坐北朝南),碑身豎立在高於地面的台基上,結構類近於西方的紀念碑。塔下的台基為三層台階,其中最上層台階的四周豎立了12枚大型質炮彈。塔身採用磚砌外包鋼筋混凝土結構,正面有前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字,兩側和背面分別有陳毅、黃克誠、張愛萍的題詞。塔頂塑像鑄鐵鑄造而成,形象為一名身高八尺的新四軍戰士,他穿着軍服,右手舉槍,身上配備了子彈袋和四顆手榴彈[2]

視頻

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相關視頻

上將:洪學智被任命為新四軍鹽阜衛戍司令員!時年28歲!
阜寧縣蘆蒲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