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皋蘭路
圖片來自6parkbbs

皋蘭路上海市黃浦區的一條街道。東西走向,東到復興公園,西至瑞金二路,長278米,寬12米。

皋蘭路原名高乃依路(Rue Corneille),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築,以法國詩人高乃依命名。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時改名文安路。1946年改名皋蘭路。

目錄

沿街建築

皋蘭路沿路為住宅區,著名住宅有:

  • 1號,張學良舊居,是一所西班牙式三層獨立花園洋房,張學良在1935年12月中旬第三次到上海就住在皋蘭路1號(張公館)的花園洋房裡。張在滬時間很短。
  • 2號,黃浦區復興公園,富有法式情調的小公園。
  • 10號,盧灣區眼病防治所(1979年9月--1983年11月)。
  • 11號,現為思南路幼兒園。
  • 16號,原為東正教聖尼古拉斯教堂(協隆洋行俄國建築師亞•伊•亞龍設計,昌升營造廠承建,磚混結構,1932-1934年建造)。「文革」期間被毀掉上部的圓尖頂,改為一家工廠。1999年,作了大修,修復了上部的圓尖頂。現為ashanti法國餐廳。
  • 18號,虞洽卿故居。

復興公園

復興公園是位於中國上海市黃浦區雁盪路105號的一座公園,東至重慶南路、北接雁盪路,西接香山路皋蘭路,南至復興中路,目前占地7.3公頃。復興公園擁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曾是上海租界內最大的公園,[1]也是上海最著名一座法式公園,以安靜高雅著稱。

歷史

復興公園原址為顧家宅村。上海法租界第二次擴張後,該村緊鄰法租界西邊界。1900年,法租界公董局以7.6萬兩規銀購買土地152畝建造顧家宅兵營。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兵營內法軍逐步減少。1904年,法國總會向公董局申請租用兵營土地建造網球場、停車場等設施,得到了批准。網球場落成後經營狀況良好。1908年7月1日,公董局董事會決定將兵營全部、分批改建為公園。公園由法國園藝師柏勃(Papot)設計,在法國里昂金頭公園的藍圖的基礎上建造該公園。

1909年6月29日,公園建成,並於同年7月14日正式對外開放。正式名稱為顧家宅公園(parc de koukaza),俗稱法國公園。公園僅限法國僑民進出。之後隨周邊道路陸續建成,剩餘兵營搬遷,公園不斷改、擴建,至1925年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這部分工程由法國工程師約少默(Jousseaume)設計,中國設計師郁錫麒也參與其中。1928年,公園允許華人出入。[2]抗戰爆發後,公董局董事會決定接受上海市立動物園內受戰火威脅的動物,在園內建設動物園,並於1938年開放。1943年汪精衛政府收還法租界,1944年隨辣菲德路(今復興中路)更名大興路,將公園更名為大興公園,1946年又隨路名更名而更名為復興公園。1963年,公園內動物園撤銷,原有動物則轉移至西郊公園(現上海動物園)。文革期間,公園一度更名為紅衛公園,但不久即改回原名至今。現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1. 《中國園林》2013年 第5期. 上海復興公園與中山公園空間變遷的比較研究. [2014年8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21日). 
  2. 張河成.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牌子的由來及其拆除. [201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