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皈教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網 的圖片

皈教者,外文名:PROSELYTE,基督教聖經專名。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1]。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2]並稱三大宗教。

簡介

舊約和他勒目(Talmud 〔關於古代律法及遺傳的猶太法典〕)對於承認皈教者擁有猶太教約民身份的態度,在愈後期就愈肯定。「皈教者」的希伯來文說法 ge{r,最初是指外籍居民,而不必與宗教有關──事實上,散居異地的猶太人也可稱為 ge{r (創十五13;出廿三9)。在舊約正典里或在日後,這詞逐漸專指完全皈教者。to^s%a{b[ 一詞含有 ge{r 早期的意思,即指外籍人,但較少意味長久的情況。七十士譯本約有十二次把這常用詞 ge{r 譯為 paroikos,意即「鄰居」,而毫無皈教者的意思;偶然也採用其他的譯法,但 prose{lytos 則用了超過七十次。無論是在希伯來文或希臘文,這個詞的宗教意味隨時代而加增,但我們不能準確地區分其演進的階段。

舊約有幾篇經文,對皈教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利十九34以及其他平行經文講及博愛;外國人可獲准參與宗教的團契,只要他們先行割禮(出十二48),有時甚至豁免這要求(民十五14-16);不管是以色列人或異族人犯罪,都接受同一套法律的制裁(民十五30)。在猶太人群體中,外國人也須遵守安息日(出廿10,等等)。那些最引人注意的經文更越過了立法的範疇,達到天下一家的手足之情。王上八41-43的禱告何其氣度寬弘;而在賽二2-4,四十九6,五十六3-8;耶三17;番三9,末日普救的遠象發出閃耀的光芒。簡潔的路得是一位女皈教者的故事。路得成為後來猶太教非常推崇的人物。

舊約時代的皈教人數不多,政治和地理環境無疑是很重要的原因。他們一般是住在巴勒斯坦的外族人,他們自願接受割禮,並進而遵守那套繁瑣的律法。然而,賽十九18-25和番二11卻描述一個絲毫不受種族傳統和成見桎梏的異象。後世猶太教的某些派系不願意接受皈教者,但他們不可能在舊約中找到合理的藉口。

在希臘羅馬時代,猶太僑民散居各地,外邦皈教者的數目大增。猶太人的道德水平和一神信仰吸引了認真的外邦人,但許多這種外邦人卻厭惡割禮、安息日和禁戒豬肉的要求。一部分的皈教者卻信得徹底:他們服從教導、接受割禮和洗禮,其後且在聖殿獻祭。有些人欣賞猶太教,但不願意接受全部的要求。他們在會堂里崇拜和學習,而不接受割禮,有點兒像今日那些從不領受聖餐卻擁護基督教的人一樣。許多學者稱這些人為「半皈信者」,而且研究他們是否等於當代文獻所提到的「敬畏神的人」。萊克(K. Lake)有如下的警語:「世上沒有部分皈教的人」。雖然他的話揭示了一點真理,卻流於武斷,因為正如斐羅(Philo)、約瑟夫(Josephus)以及其他人所證實的,當時確有一批重要且為數不少的未受割禮而擁護猶太教的人。

在拉比的著作中,ge{r 肯定是指完全皈教者。米示拏(Mishnah 〔猶太人關於律法的遺傳集〕)稱居於猶太人之中的異族人為 ge{r to^s%a{b[;後來,中世紀的著作則稱他們為「近門的皈信者」(proselyte of the gate)。因恐懼而皈信者會遭別人蔑視,稱為「獅子的皈教者」(lion proselyte),其典故見於王下十七25起。在米大示拉巴(Midrash Rabbah)對民八的釋義(其摘錄見於 R. Loewe and C. G. Montefiore, A Rabbinic Anthology, 1938,頁566-79),以及在其他許多地方,拉比們都堅稱皈教者的權利應該相等於或超過那些天生的猶太人,而且皈教者也應該特別受人和神寵愛。

拉比們雖然不乏這些高貴的情操,但他們當中許多人誠然憎惡皈教者。巴比倫的他勒目有一段話強調說:基於皈教者的罪惡背景,他們有強烈的犯罪傾向(Baba Metzia 59b)。這話暗示他們否定皈教者會真正悔改的可能性。這套巴比倫他勒目在另一處地方反對猶太教接受皈教者,把皈教者喻為以色列人皮膚上的瘡(Yebamoth 109b)。不管這主張是在哪一種政治環境下出現,它都是可鄙的思想。雖然聖經和最上乘的拉比學說都規定皈教者應享有平等的身份,但第一代的皈教者實際上──而非理論上──大概從不曾獲得與純猶太人一樣的平等地位。不管是由於民族優越感,或是民族的苦難,猶太人的排外作風歷來損害了猶太教──縱然舊約對這種作風屢加指斥,約拿書尤為明顯。

到了新約時代,不管官方的反應如何,愈來愈多皈教者湧入猶太教(參:徒二10,六5,十三43)。散居各地的猶太人比較樂於接待那些真誠的外邦慕道者,而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的猶太教則較為狹窄,傾於律法主義和傳統禮儀。初期教會的成員多來自未受割禮的猶太教擁護者或稱敬畏神的人(臘:theosebeis 或 sebomenoi)。對那些因割禮而遲疑的外邦人來說,十字架並不是絆腳石。當保羅與他的猶太裔同工為割禮而爭論的時候,世界的歷史可謂到了關鍵時刻。如果所有準基督徒都必須遵守一切猶太利未人的禮儀,正如一些極端分子的期望一般,那麼,皈信基督的人可能大減,而世界歷史也須改寫了(參:徒十五)。

既然文士和法利賽人都素以冷漠對待皈教者著稱,為何耶穌還講出太廿三15這番話?這問題引起了不少爭論。那「一個人」可能是指他們的成績欠佳;這節經文也可能是指某宗歷史事件,例如企圖使某些顯赫的羅馬人皈依猶太教的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