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白渠》是中國地理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白渠名詞解釋:西漢關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漢太始二年(前95 年)武帝因採用趙中大夫白公建議而得名。引涇水出今陝西禮 泉西北經高陵西北、富平南,至渭南縣東北注入渭水。全長200 里,溉田4500余頃。宋、元以後,其上游屢 有修改,清末渠身缺壞。1930年以後改築為涇惠渠。

白渠是古代關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接受趙中大夫白公建議,在涇水與洛水之間穿挖渠道。引涇水為源,首起谷口(今陝西禮泉東北),尾入櫟陽(今陝西臨潼北),注歸渭水,與鄭國渠平行,長達二百里,灌溉農田四千五百餘頃,民得其利。因為是白公建議開鑿此渠,故稱為白渠或白公渠。東漢遷都洛陽,白渠漸廢。北周后,水利漸興,白渠復修。唐代在涇陽縣北建三閘分水,自北而南分成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宋、元、明、清時,多次興工修白渠,屢修屢壞,灌溉面積日益縮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