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公上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公上人

中文名稱:白公上人

基本信息

白公上人在光緒三十年(西元一九零四年)出生於湖北省應城縣(今應城市),俗姓胡,名必康,字金祥。公元一九二一年,法師年十八歲,巧遇一位行腳僧"龍巖和尚",隨行腳和尚到九華山上一間小廟掛單,後在此隨龍巖和尚,落了發出家為沙彌,爾後和尚推薦他到"祗園寺"受具足戒。他在祗園寺三個月期間學習五堂課程及念唱,以後三年他到過寧波唐善寺依"蓮生長老" 學唱念,又到塗廣福寺聽"度厄長老"講楞嚴經。之後八年間到處雲遊聽經、學禪,然後閉關修行,在關中除禮拜華嚴經,勤閱諸經論、禪靜三年如一日。[1]

經歷

民國二十三年出關返回九華山開始講經說法的生涯,以後親近"圓瑛長老",時長老當任中國佛教會長職,委任白公上人為中國佛教會幹事。之後常代圓瑛長老到處講經,甚得長老器重,並繼承圓瑛長老在七塔寺崇聖寺的法脈,為臨濟正宗四十一世及曹洞宗四十七世法嗣。

一九三七年七月間,日軍侵略中國,繼之上海"八·一三"戰爭爆發,圓瑛長老以中國佛教會會長身份,投入抗戰救護工作,號召僧青年組織"僧侶救護隊",成立難民收容所多處。由於難民過多,他毅然開放"圓明講堂"為難民收容所。白公上人因而擔任收容所主任。八年抗戰期間,白公上人日夜跟隨圓瑛長老投身抗日行列,到處奔波盡形勞苦,但期間也不忘弘法利生。

一九四四年抗戰結束後,圓瑛長老創辦"圓明楞嚴專宗學院",白公上人擔任學院教務主任。翌年,上海市政府委任白公上人籌備上海佛教會支會的工作。經數月努力,會員大會召開,白公上人被選為常務理事,並代理理事長職。同時法師亦被指定為上海靜安寺監院,住持寺內一切事務。

一九四八年,白公上人被邀請到台灣接任台北市"十普寺"住持。一九四九年,佛門諸大德來台,計有:智光法師、南亭法師、道源法師、戒源法師、默如法師、妙然法師等,他們均以十普寺為落腳掛單之所。同年六月,台灣"教難事件",慈航法師、律航法師、道源法師、星雲法師等為治安機構所拘留。是時,白公上人、東初法師,連同諸法師,以及董正之居士、丁俊生居士、李子寬居士等奔走營救不遺餘力,終於使諸位能安全脫離牢獄之災。有鑑於此次之法難事件,認為恢復中國佛教會的重要性,可藉眾力維持佛教的形象。這時期具有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身份的,只有東初法師和李子寬居士,那時候白公上人只是上海市佛教會的常務理事代理事長,所以由他們三人具名申請,成立了"中國佛教會駐台北辦事處",社址於台北市善導寺內。辦事處由東初法師擔任主任,南亭法師任秘書,白公上人任幹事,就是這樣組成的三人小組,成為中國佛教會遷台的開始。

一九五零年以後,台灣政局稍為平靜,人民生活步入了正常,白公上人在十普寺展開活動,除了打佛七外,也每月講經說法,在這非常時期大眾更希望安穩平定的生活,信眾更以虔誠心向佛菩薩祈求佛力加彼。對社會大眾來說,亂世時期,佛法對安定人心有積極作用。大師慈悲心念苦難大眾,所以日不停蹄走遍全島弘揚佛法,一來為了穩定人心,使人民安穩生活;二來為了提倡正信的佛法,使信眾能在佛法真意下受益。

白公上人眼看台灣當時的佛教受到民間習俗感染,尤其日本侵占台灣五十多年期間,台灣佛教甚受日僧同化,不重戒律是日本佛教的特色,與中國傳統佛教格格不入。為了正法的推動,法師極力宏揚戒律,推動傳戒工作,以期恢復大乘佛教精神。佛制之"結夏安居",是法師在台灣第一次推行而且親自主持至第六屆,才由弟子們領導。

白公上人在大陸時期,從學佛、出家、修行、講經弘法都是經過正統的佛法訓練,依止不少高僧大德,尤以圓瑛大師為依歸,奠定了以後法師為台灣佛教貢獻力量的所依。之後法師之盛名在國內外已遠播,一九六一年遠自美國之比丘"釋西諦"來台求戒,大師在圓山臨濟寺為他傳授具足戒,一時傳為佳話。

白公上人一生極重佛教教育。來台後,一九五七年在十普寺闢建別院創辦"尼眾佛學院",同年又創"中國佛教三藏學院"自任院長。一九六零年,法師接任台北臨濟寺住持,又在臨濟寺創辦"中國佛教研究院"。

一九五二年,中國佛教會在台灣復會,在台灣的首屆會長公推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當代密宗大修行者,由大陸來台為中國佛教的流傳而努力。一九五六年,章嘉大師示寂。一九五七年中國佛教會改為常務理事制,大會推甘珠爾瓦大師、道源法師、道安法師、姜紹謨居士、毛凌雲居士,五人為常務理事,此制度行之三年,其效不彰而廢之,乃共推白公上人出任理事長。

之後,上人歷任五屆理事長,創《中國佛教》月刊,領導中佛會近三十年之久。在上人的帶領下,經過中國佛教會全體僧眾居士的共同努力,台灣佛教的去"日本化"趨勢日漸明顯,而邁入"中國佛教"的再建時期,台灣佛教界主流價值逐漸被扭轉了回來。

白公上人把一生的時間貢獻中國佛教,領導台灣佛教走向正軌、邁向世界,是白公上人一生的功德。白公上人環島宏法,遍訪亞洲各國,推動世界佛教聯誼會的成立,及一九六七年推動成立世界佛教僧伽會,促成首屆大會在錫蘭召開,白公上人膺選為副會長。一九八一年世界佛教僧伽會在台北舉行,各國代表有二千多人,出家人超過一千人出席會議,第二屆世界僧伽大會在熱熱騰騰,親善祥和氣氛中進行。會議中公推白公上人為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

參加這次殊盛世界性的盛會之當時場面,除了高官顯要、社會名派、佛教學者,亦有來自世界各國之高僧宿耆二千多人,盛況非常。

白公上人的晚年雖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但不因身病而影響他對佛教的熱誠,除了國內的會議,也常出國執行工作。一九八九年三月白公上人因集勞示疾,圓寂於台北圓山臨濟寺,該年四月三日凌晨遷化,世壽八十六歲,戒臘六十九年。一代佛教大師西歸樂土。白公上人遷化後,得金剛舍利,形如觀音座像,極為罕見。

白公上人一生為佛教盡形壽、獻生命,他的功德可從當地政府頒獎他的"華夏一等獎章",看出白公上人對國家民族的貢獻程度。白公上人晚年對佛教教育大力支持,為促成在台灣成立"玄奘大學",上人竟把弟子供奉他的淨資,奉呈一千萬新台幣,作為"玄奘大學"之基金。同時捐助曉雲法師創辦"華梵大學"基金一百萬新台幣,而且對醫院、學校、救濟機構也經常有捐助。白公上人一生克勤克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上人的大慈大悲精神,是後代出家眾的良好模範。

白公上人的著作有:《學禪方便談》、《維摩經講錄》、《梵綱經菩薩戒本講記》、《寺院住持手冊》、《楞嚴經表解》、《金剛經表解》、《起信論表解》、《雲水夢憶》等佛書行世 。

如果離開白公上人,台灣的佛教將是不堪設想的,甚或可能依舊是不重視戒律的日本佛教的天下。我們永遠懷念白公上人,上人對漢傳佛教的繼承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功德如恆河沙數。[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