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當教養孩子不完美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當教養孩子不完美時》,作者: 吉姆.戴利 (Jim Daly),譯者: 張志強,出版: 浸信會出版社,初版: 2021/10,頁數: 300,尺寸: 140*210 mm,ISBN: 9789629339562。

浸信會(英語:Baptist Churches,又稱浸禮會),基督新教[1]主要宗派之一。十七世紀上半葉產生於英國以及在荷蘭的英國流亡者中。當時屬清教徒中的獨立派。反對給兒童行洗禮,主張教徒成年後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須全身浸入水中,稱為「浸禮」,故名[2]

內容簡介

深愛孩子的你是否在教養孩子方面曾經感到力不從心或灰心失望?家庭教育專家戴利會與你暢談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完美主義是不切實際的,跌跌碰碰是教養和成長的必修課。他會為你分享神對家庭、孩子和父母的美好心意及不同階段的教養角色與方法,幫助你教養出健康成長、具有良好品格、走在合神心意道路上的孩子。本書還涉及美滿家庭、夫妻關係、幼小培育、追求卓越、親子衝突、青少年心理、修補關係、克服困難等重要內容,不僅是家長,亦是教師、屬靈父母和導師的指路明燈。

《當教養孩子不完美時》讀後感

讀者 鄺張寶燕

看到《當教養孩子不完美時》,我很感興趣。究竟有甚麼方法可使我的孩子、孫子都完美呢?我真的很想知道。在書中,作者分享了許多生動真實的故事,坦誠而深刻的見證,適切地引用了神真理的教導,使我明白到世人是以成功來衡量完美的,追求的過程不容有失,卻為人們帶來無法醫治的傷痛和苦難,人的完美是不可能的。而神的完美是在容讓我們犯錯、接受我們失敗中彰顯出來的。這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可以犯錯,當中常存仁愛、寬恕和恩典。細心閱讀後,我得到不少啓發、教訓和指導。感恩!

書中有幾個故事使我印象特別深刻:

⑴ 積琪的故事

積琪從小便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但是在大學二年級時,她告訴母親她是同性戀的。她母親說:「……神竟給我們一個不及格的孩子。」不久,積棋的媽媽便取消了積棋的扣賬卡,並要積棋歸還之前送給她的車輛,否則控告她偷竊。(參頁69)積琪在我們眼中是個近乎完美的孩子。可是,問題出現了,該怎麼辦?作者提醒:「即使子女遠離了我們的價值觀,即使他們將我們的希望付諸一炬,如果我們愛子女,希望造就他們的人生,那麼不是仍然應該竭力維繫彼此之間的關係嗎?」積琪母親採取了遺棄排斥的方式對待孩子。(參頁70)

在這裏,我看到了完美主義的禍害,它把孩子推向了痛苦的深淵。

⑵ 安德魯的故事

安德魯是個任性的孩子,他是世界級的惡作劇能手。他的父母想方設法制止安德魯,但他從不知錯悔改。他的父母則竭盡所能,設法與這個任性的兒子保持關係,並孜孜不倦地為他禱告。最重要的是他們仍然愛他,即使安德魯拒絕他們的一切努力。直到安德魯27歲那年,他的人生扭轉過來了。(參頁213-216、227-229)作者寫道:「安德魯的人生由自己作主,由自己決定。他的父母無法改變他,只有他和神才可做得到。不過他的父母一直把門打開,從未停止過愛他,從沒有放棄他,也從有停止稱他為『兒子』。」(頁229)

在這裏,我看到愛的偉大,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罪。

⑶ 科迪的故事

科迪聰明伶俐,風趣幽默,樂天好動。他的父母把孩子教養得很出色,他前途無可限量。可是,12歲那年的一天,他離家出走了。(參頁140-141)作者指出:「即使我們都做了正確的決定,所要做的事都做足了,但問題依然會出現。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居於墮落的世界,我們的本性也淪落了。我們都會犯錯,而且有時這些爛攤子根本不是出於錯誤,只是要我們學習的功課,衪要從危機深處帶出一些寶貴的東西,把問題化成祝福。」(頁145)科迪的父母在傷心失望之際,立刻採取行動去「尋人」,後來終於找到了。經過了這次離家出走事件,父母上了可怕而寶貴的一課。他們對科迪的管教寬鬆了一些。「當科迪做得不錯時,他們樂意讚賞他。當他搞砸了事情時,他們對事不對人,嘗試糾正不良行為,但不作批評……他們明白到兒子不單是活的陶泥,將要陶造和燒製成討神喜悅的形象,還是神賜予他們的禮物。這孩子以神的形象受造,不只配得他們的愛護,值得他們付上時間和精神,還需要他們的包容體諒。」(頁149)

在這裏,我看到了包容和體諒的重要,是神要我們學習的功課。

在本書中,我看到作者的一段話:「我們基督徒明白恩典,比任何人更加明白恩典的重要。我們能夠將這種恩典施於他人,善待別人。」可是,「我們把恩典留給外人,但家人最『需要』我們這份恩典,而我們卻將之收了起來。」(頁161)這話多麼值得我們警醒,多麼值得我們反思啊!

如何把恩典留給家人?作者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處處都觸及現實,如:夫婦相處之道、建立和睦家庭等,真實可行,值得學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