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暢文心以雕龍(曾令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暢文心以雕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暢文心以雕龍》中國當代作家曾令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暢文心以雕龍

暢文心以雕龍 懷情志而竟天

——顧建德《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簡評

接到密友顧建德先生《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翻閱還散發着濃濃墨香的新書,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建德以一己之力,懷必行之志,收眼見之功,充分表現出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也充分展示出文化自覺與自信的豐碩成果。此書的出版,非惟資中文壇之喜事,亦內江文壇之大事也。建德以他多年努力勤耕的實績,在資中和內江文壇的坐標上,標出了自己應有的位置

評論家顧建德先生

關於建德此書的特點,我談一談閱讀此書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三個問題

一、獨特的視閾,奠定坐標

一本書以怎樣的視角切入,這與作者的視閾有着最為直接的關係。

資中歷史悠久,自先秦建縣以來2300餘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同時,資中還作過將近1000年的州府,明、清以來,書院的發達更是助推了文化的昌盛。由清入民以迄於今,現當代作家、藝術家更是群星閃爍。後來,因為老資州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的遷移等多種原因,資中在某些方面落後於兄弟縣市區,但在文化、藝術方面,資中仍然繼續保持着「先鋒」狀態,可圈可點者甚多。

那麼,如何來切入、定位本書的寫作呢?

《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收入書法篆刻家一人(姜公醉),音樂家一人(周鐵城),畫家一人(孫文光),跨界藝術家一人(楊祖塏),藝術家合占全書20%的名額,其他80%為作家、詩人等文學創作者。這個比例與資中文學、藝術界的實際是大體相符的。當然,因為資料搜集、成稿時間的關係,更因為全書體例、出版要求的原因,還有一批足以進入此書的作家、藝術家未能收入,這可謂一個小小的遺憾,期待建德將來「續集」有作,進一步地挖掘、整理。此其一。

《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書影

而尤為可喜的是,此書的創作,大多來自第一手資料,其中的很多基本資料,為作家、藝術家親自挑選、提供,極個別的由作家、藝術家的家人提供。這樣,既保證了資料來源的準確而不虛妄,還具有傳真、傳實、傳信的史學的意義。這個問題,我曾經與建德和其他文友進行過探討。我的觀點是:這本書的價值,現在還不能完全體現;過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隨着時間的推移,其資料之珍貴、人物之豐富、架構之完備的特點,將會愈來愈散發出歷久彌新的輝光。此其二。

其三,將《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放在大內江的範圍,更能看出其符號學的意義。

記得前些年孫自筠先生有兩部專著:《內江作家十二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20世紀內江文學通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對原老內江八縣市的作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論述。時間推移了二十年、三十年,現在回過頭去看,孫先生的真知灼見,如同一串珍珠,至今還在歷史的塵埃中熠熠發光。

建德此書,雖然所論似乎僅限於資中籍的作家、藝術家,但因為當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很多作家定居外地,此書所寫20人,其中12人就定居他鄉,占比高達60%。這些客居外地的資中人,影響所及,非止國內,還達于海外。魯迅先生在1934年4月19日致青年木刻家陳煙橋的一封信中說:「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於中國之活動有利。」(見《魯迅全集》第12卷)魯迅所談,擴大到所有的文學、藝術,也無不妥。

勒口作者簡介

聯繫到孫自筠先生從前那兩本書,我們更加感到建德此書的意義和價值。因為「很資中」,所以也就「很內江」;因為地域特徵很明顯,所以其為地方存史、為藝術家立傳的意義也就顯得更加突出。

日本僧人遍照金剛(774—835)在《文鏡秘府論·論文意》中說:「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辯則律清。」對於建德此書而言,正因為其「意高」,所以其「格」才高。那些花花草草、嘻哈打笑的「吹牛」式的、「小我」式、快餐式的「閒篇」,怎可與之同日而語呢!

正是因為視閾獨特,其價值才尤顯。所以,我認為,《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這本書,真正奠定了建德在內江文壇的坐標。

二、超人的膽識,淬鍊宏論

世間的山山水水漂亮與否,其實很好評論,因為你去與不去,你喜不喜歡,山水總在那裡,不增不減;世間人事的對對錯錯,也很好評論,因為不管你是真是假,是實是虛,只需要「金口」一張,就可以肯定或否定,不管別人反應如何。但惟獨「知人論世」不太好玩。因為,「知人」不易,「論世」尤難。古人論史,有史才、史學、史識之說。對於一個評論家而言,「識」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建德的《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是如何做的呢?我的感覺有三:

一是敘述人物的生平,以溯成才之因。

此書創作之時,資中籍的幾位前輩作家、藝術家如林如稷、鄭拾風、王體誠、周鐵城已經作古。特別是林如稷先生,他所創辦的「沉鍾社」,曾被魯迅先生贊為「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建德將林如稷放在新文化運動的大背景之中,敘其成長;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敘其成才。通過敘述林如稷的生平、交友、辦刊,既敘且議,既評且論,將其文學理念與主張、辦刊與創作的實績、中晚年人生的坎坷,寫得真切感人。

學術大家梁啓超先生曾經說:「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清代學術概論》)。建德的行文,敘中有評,評中有敘,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將一個出身名門、青年時期「狂飆突進」、晚年遭受磨難而半身偏癱的學人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由此,結論的得出也便水到渠成——學人風骨,大師風範。

《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目錄一

二是分析人物的個性,以尋作品之味。

對於鄭拾風先生這樣「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的文人,建德則主要從性格入手,分析其性格對人格的影響、對文格的影響、對文風的影響。1946年6月23日「下關慘案」發生後,鄭拾風義憤填膺,奮筆疾書,寫下長篇檄文,予以申討。但臨近開機印刷,因軍警武裝包圍報館、強行撤稿,於是鄭拾風使筆如槍,揮毫寫下「今日無話可說」六字。要知道,在當時,這是要冒着殺頭、抄家甚至滅族的風險的。

文中詳寫鄭拾風當時的義憤、勇敢與機智。後面的述評,基本上都在以他的個性為原點,寫他的為人、為文和創作,並由此提煉出鄭拾風先生最為可貴之處——文化人精神。

三是解讀人物的作品,以證特色之由。

《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這本書,並非純粹的文學評論,並非純粹的學院派式的高深專著,而是介於文學評論與人物述評之間的一部作品,兼有評論、述評的特點,表現出通俗性、大眾化的一面。但這並不影響其在作文本分析的時候,披沙揀金、細緻入微的探討、分析。寫「辛亥老人」王體誠先生那一篇,作者着重對王體誠的楹聯進行了較為細緻的分析與解讀。對王先生題江油李白紀念館「歸來閣」聯:「綠草迓王孫,喜蒞故園,遠涉風濤成過去;青蓮留客子,新開畫閣,放懷詩酒賦歸來。」作者結合歸來閣的環境,點評楹聯,描繪塑像,抒發感受,行文頗有太白瀟灑之風。該篇中這樣的解讀與分析尚多。篇末,作者得出預言式的結論:王體誠先生「膾炙人口的作品」,必將「影響更多詩詞楹聯家的創作」。

對黃代培將軍創作成就的述評,對傅天琳大姐詩歌藝術特色的分析,對康式昭先生文風形成的探究……莫不如此。正是因為作者以宏觀的視野去仰望文學史,又以微觀的態度去解剖文學作品,隨物賦形,靈活自由,不拘泥於純粹研究的筋筋絆絆,才讓筆下的每一個人物「活」起來,讓每一篇評論「立」起來。20個作家、藝術家,25篇評論,人物與事件同寫,「工筆」與「寫意」共存,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建德以超人的膽識,選取、爬梳,淬鍊論點,並以鮮明的、富有個性的行文,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

三、恆久的堅持,九轉丹成

對國家和有關方面而言,《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這樣的創作,可能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於個人而言,卻是一項相當龐大的工程。更為主要的是,這本書創作時間之長,涉及人物之眾,閱讀資料之多,論點提煉之難,是一般人所難以想象的。可以說,這本書的創作,完全是一個文化人自覺踐行文化自信、持之以恆地堅守文心的結果。

《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目錄二

我和建德至今結識32年、相交30年。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互相砥礪,惺惺相惜,交往密切,相知甚深。建德的寫作,並非像個別人認為的那麼容易。雖不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至少是霜染兩鬢、煙頭成堆。但正因為不易,才尤見超邁常人的膽識與氣魄,尤見「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文創精神。忽然想起盛唐時代的吳兢在《貞觀政要·慎終》中的幾句話:「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天下之事,哪一件事情不難?就建德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延續傳統文脈的文化自覺,沒有恆久堅守文心的文化修養,沒有建樹資中創作的文化視閾,那麼,也就決然不會有《資中籍現當代二十位文藝名家研究》這樣的力作。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文學創作是一個長期、複雜、艱辛的過程;文學創作除了熱情,更需要堅持。文學這一場馬拉松,比拼的不是起跑的速度,而是耐力、韌勁和堅持到底的勇氣、一以貫之的恆心。

也許,人生最美的遇見,就是在恰當的季節,遇到翩翩走來的你。正如杜工部所言:「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正是」二字,透露出令人無限遐想的信息:暮春三月,鶯飛草長,水天一色,突然邂逅。這樣的情景,豈不美哉!今天,我們姑且將杜甫筆下的「君」看作是「文學創作」吧。是文學緣分,讓我們聚集在一起。

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認為:「(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明,一種享受。」作為密友,在祝賀祝福]建德的同時,希望他暢文心以雕龍,懷情志而竟天,以文怡情,以文歌志,筆耕不輟,勇猛精進,在文學之路上走得更遠,攀得更高!也祝願在座各位,漫賞朝霞,笑指落暉,共攜一縷春光,迤邐行於文學追夢的路上。我相信,只要文心在懷,便可溫潤如初。如此,我們便能將自己,活成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

2022年5月6日,星期五,於西都長樂居[1]

作者簡介

曾令琪,賈平凹先生關門弟子,中華辭賦家聯合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