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是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所寫的一首詞。該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 作品名稱 ;生查子·遠山眉黛橫
  • 創作年代 ;南宋
  • 文學體裁 ;詞
  • 作 者 ;張孝祥

作品原文

生查子①

遠山眉黛橫②,媚柳開青眼。樓閣斷霞明,簾幕春寒淺。[1]

杯延玉漏遲,燭怕金刀剪。明月忽飛來,花影和簾卷。

注釋譯文

①生查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尊前集》註:雙調。元高拭詞註:南呂宮。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②化用晏幾道《生查子·遠山眉黛長》「遠山眉黛長」句。

作品鑑賞

這首詞或題秦觀作,字句亦略異。詞寫一位女了從傍晚到深夜的春愁。主人公的感情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風格清婉淡雅,讀時須細細體味,久而方知其味。

上片寫傍晚。開頭二句寫環境同時暗中引出人物。《生查子》是個小令,形式宛如兩首仄韻的五言絕句,篇幅短小,不能盡情鋪敘,用筆務須精神。因此它在描寫景物的同時即照顧到人物,抓住主要特徵,勾勒幾筆。遠山以眉言,楊柳以眼說,便是抓住未出場的女主人公最傳神的地方加以暗點。遠山,是古代一種畫眉的式樣。《西京雜記》卷二云:「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宇文氏《妝檯記》還說因受卓文君影響,時人效畫遠山眉。「媚柳開青眼」,本謂柳葉初生,細長如人之睡眼初睜,饒有媚態。元稹《生春》詩第九「何處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即指此。通常詩詞中皆以柳葉比眉,這裡詞人為了避免落套,而以柳葉形容美人之俏眼,用語可謂新奇。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韋莊《荷葉杯》詞云:「一雙愁黛遠山眉,不忍更思惟。」可見遠山眉往往含有愁情。一雙遠山眉、新柳眼,已隱隱透露出女主人公的淡淡哀愁。三、四兩句逐漸寫到人物所處的環境。「樓閣」乃女子的居處,「簾幕」乃室內陳設的帷幕,有時也指帳子。賀鑄《減字浣溪沙》有「樓角紅綃(一作初銷)一縷霞」句,色彩明麗,此詞「樓閣斷霞明」,與賀詞詞境近似。「簾幕春寒淺」,表明此刻女子正無聊獨處,漸覺陣陣微寒飄入妝樓,傳向羅幕。他沒有圍,似可窺見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過片二句寫夜間女主人公的活動。比之上片寫傍晚景色,又更加細緻一層。然細品詞意,此乃寫女子長夜難耐的心情。所謂「杯延玉漏遲」(作秦觀詞者「延」字為「嫌」),是說主人公以酒銷愁,但覺時間過得太慢,正是俗語所說的「歡娛嫌夜短,愁苦怨更長」了。「燭怕金刀剪」,是說把燒焦了的燭芯剪了一次又一次,以至不堪再剪。這是描寫女子獨對孤燈,坐待天明。這兩句中,杯和燭本為無知之物,但詞人卻把它們擬人化,竟說酒杯也嫌漏刻過於遲緩,蠟燭也怕剪刀剪得頻繁。語似無理,然而詞中的無理之語,往往是至情之語。其心情之痛苦,自是不言而喻了。

最後二句,以振盪之筆寫靜謐之景,遂使詞情揚起,色調突然趨向明朗。從詞中寫景來看,先是寫傍晚時的霞明,次是寫夜深時的燭暗,至此則讓鑽出雲縫的明月,穿簾入戶。詞中人物的感情也仿佛隨着光線的變化,時而陰沉,時而開朗。其中「忽飛來」三字,表現月色之突然明朗,心情之突然暢快,非常準確。寫月亮如此生動,在整個宋詞史上也極其突出。

蘇軾《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明月本在天空,因簾開而照入,人或未覺也:「月色忽飛來,花影和簾卷」,天空本無月色,忽爾突現如天外飛來,人遂捲簾而歡接之,則是有意去看月。有如中夕孤獨無聊,見客至而起迎,雖本非所盼,亦有勝於無。從另外一頭看,也似乎是月亮對人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際,忽然撥雲而出,殷勤下顧。誠如東坡詞所謂「明月多情來照戶」(《漁家傲·七夕》)。一筆而四面玲瓏,堪稱高手。「花影和簾卷」,也是極富含蘊的名句。張先《歸朝歡》詞云:「曈曈,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是寫日間情景。此詞在構思上可能受到他的影響,但時間放在夜裡,日影改為月影,卻別具一番情趣。月光忽然照進室內,閨中人要捲簾看月,把照在簾幕上的花影也一齊捲起了。月色未現時原無花影,「花影和簾卷」顯然在「月色飛來」之後。不說看月而說捲簾,說捲簾又用「花影和簾卷」這樣優美精緻的詞句來表述,不純是以景結情,還通過行動以表達內心。此刻閨中佳人是怎麼想的呢,作者沒有明言,只是把這種帶有象徵意味的景象呈現出來,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含蓄不盡,意在言外。

作者簡介

張孝祥 [2],(1132-1170)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紹興二十四年甲戌狀元。因廷試第一,居秦檜孫秦塤之上,登第後即上書為岳飛叫屈,秦檜指使黨羽誣其謀反,將其父子投入監獄,秦檜死後獲釋。歷任校書郎兼國史實錄院校勘、權中書舍人、撫州知州、建康留守等職。在建康任上所作《六州歌頭》,慷慨激昂,力主抗金的大臣張浚為之感動罷席。其詞風格豪邁,與蘇軾相近,「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有《於湖集》《於湖詞》《於湖居士文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