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珪 (唐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珪(571年-639年),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祖父王僧辯。為南梁重臣,為南梁湘東王蕭重用。後與陳霸先不和被殺。父王顗

簡介

王珪年輕時「性沉澹,志量隱正,恬於所遇,交不苟合」,性情沉穩恬淡,不隨便交結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讚賞。開皇十三年(593年),王珪被召入秘書內省,授為太常治禮郎,參與校定圖書典籍。叔父王頍因參與漢王楊諒謀反,被誅殺,王珪受到牽連,隱居終南山,直到隋朝滅亡。李綱以其「貞諒有器識」,薦為世子府諮議參軍,為太子舍人,成為李建成的心腹。後來由於李建成陰謀作亂之事所牽連,王珪被流放到雲南嶲州。玄武門之變後,王珪被太宗召回,拜諫議大夫,遷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628年),任侍中

經歷

仁壽四年(604年),王頍隨漢王楊諒起兵反對隋煬帝,兵敗被殺。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應當連坐。他逃到終南山中,隱居十餘年。在此期間,就與房玄齡和杜如晦交好。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攻入關中,擁立代王楊侑為帝,進封唐王,冊長子李建成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錄李綱的舉薦,出任世子府諮議參軍。

貞觀四年(630年),王圭作為三省大佬之一,王圭也是當時朝中有數的幾位宰相之一。後世將他與房玄齡、魏徵、杜如晦並稱唐初四大名相。王珪也是唐朝有名的諍臣,史書上的記載說他是「推誠納善,每存規益」。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不久繼位,是為唐太宗。王珪與魏徵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諫議大夫。同年十月,唐太宗追封李建成為息王,以禮改葬,王珪與魏徵等原東宮屬官一同前去送葬。自此之後,王珪多次進諫,深受太宗信任。

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丹霞殿設宴,叫王珪評品諸大臣。王珪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祥明,出納唯允,臣不如彥博。處繁治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冑。恥君不及堯、舜,以諫諍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於數子亦有一日之長。」[1]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等齊名,《舊唐書》評價他:「性雅淡,少嗜欲,志量沇深,能安於貧賤,體道履正,交不苟合。」人稱唐初四大名相。逝世後,追贈吏部尚書

王珪作為孔門儒學的傳人,一生謹守孝悌忠恕之道。對經傳皆有着自己的獨特闡述解讀。

貞觀十一年,即被受命正定《五禮》,並於同年成為魏王李泰的老師。

貞觀十三年,王珪病卒,年六十九,追贈吏部尚書,諡曰「懿」。

  1. 《舊唐書》卷七十《王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