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淩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淩雲
王淩雲.jpg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899年9月27日
洛陽蟒莊村
逝世 1989?
國籍 中國
別名 新成
職業 國民黨陸軍中將 軍事家

王凌雲(1899年9月27日~?)小名新成,字仙峰;蟒莊村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著名抗日將領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畢業,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第五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三期畢業。抗戰期間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美國銀質自由勳章。1968年9月,因在文革中遭到衝擊而離家出走,就此失蹤,下落不明。

早年經歷

王凌雲的父親王好禮善於持家,思想開明,所以王凌雲才有機會上學,王凌雲從伊陽縣第一高等小學堂畢業後,於1917年投入到直系軍閥管轄的伊陽縣(今汝陽)知事鄭國翰旗下,很快受到鄭國翰的賞識;1924年,鄭帶王至項城, 1925年被師長憨玉琨提升為上尉副官。旋又升任第35師第1混成旅衛隊營少校營長。1926年4月衛隊營改編為陝潼護軍使署第9混成旅第1團2營,任少校營長。 1927年6月混9旅改編為伊陽城防總隊後任第3隊隊長。 1929年7月升任總隊長。

人物經歷

1930年5月伊陽城防總隊擴編為臨(汝)伊(陽)平(等)自(由)四縣剿匪司令部,河南省主席萬選才委任王凌云為臨(汝)伊(陽)平(等)自(由)四縣剿匪總司令。

1930年,協助楊虎城進攻宋哲元,9月,王凌雲被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路總指揮張鈁收編,委任為二十路第三師少將師長,協助十七路總指揮楊虎城進攻據守洛陽、新安、澠池一帶的宋哲元。同年12月9日,蔣介石將二十路編為二個師,王任七十五師二二五旅少將旅長。

1931年2月第225旅改稱第20路軍特務旅(旅轄兩團),仍任少將旅長。1931年春,二二五旅被調汝南。不久移駐臨汝,協同第九師在臨汝、郟縣、登封、禹縣一帶"剿匪"(即剿滅那些沒有被收編的杆眾武裝)。7月又移南陽"剿匪"。

1932年3月中王凌雲的特務旅在潢光戰役被紅軍所擊潰,後被陳誠之79軍76師改編為第76師227旅(旅轄兩團),仍任少將旅長。

1933年6、7月間,調回洛陽整訓。之後,在嵩縣、伊陽、伊川、臨汝一帶"剿匪"。

1934年初,調駐南陽。7月被蔣介石調駐江西。先駐資溪,後駐南城。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1934年10月,進南京高等教育班受訓,1935年10月畢業。

1931年冬至1934年,王凌雲奉命率部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三、四次、五次"圍剿"。

王凌雲於1936年2月3日敘任陸軍少將;

1937年1月帶職入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受訓。3月畢業返部。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後,王旅被調參加了上海抗戰,擔任構築福(山)嘉(興)線的國防工事。與日寇激戰3晝夜,期間王凌雲亦身先士卒,赤膊上陣;此戰蔣介石親為王凌雲題寫"福山鐵軍";9月,被蔣介石擢升為七十六師中將師長。之後率部轉戰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無數次與日軍激戰;參加崑崙關戰役,武漢大會戰,長沙大會戰,南昌會戰、岳陽會戰,進攻宜昌,桂南會戰。

1940年4月,79軍王凌雲部76師劃歸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管轄;

1942年1月升任第2軍中將副軍長兼第76師師長。經湖北、四川、貴州、西康進入雲南,6月25日升任第2軍(轄第9師、第76師、新編第33師)中將軍長。兼任滇西警備副司令,隸屬中國遠征軍序列,參加滇緬抗戰之松山戰役,強渡烏江,與新一軍與會師,在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被英美國家編入歷史教科書里。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美國銀質自由勳章;蔣介石多次為王凌雲授勳並為其題字"常勝將軍",後洛陽淪陷,王凌雲的母親輾轉來到重慶,蔣介石又親自為之題寫"光慈博愛"。

1943年率部參加滇緬戰役,隸屬於中國遠征軍序列,

抗戰勝利以後,1946年3月第2軍整編為第9師(轄整編第9旅、整編第76旅、整編預備第2旅),任中將師長。7月升任雲南警備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總司令為何應欽之侄何紹周);兼整編第9師師長。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王凌雲率美式機械化部隊馳援74師張靈甫所部,後因按上峰指令而按兵不動,而致使74師全軍覆沒;7月兼任雲南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總司令為何應欽之侄何紹周);1947年11月在青島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大怒,當日便以馳援不力對王凌雲撤職查辦;旋即調為國民政府國防部中將高級參謀,後蔣介石查明真相,調任王凌云為膠東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司令為范漢傑);12月下旬,蔣介石在漢口任命王凌云為第13綏靖區(轄整編第9師、整編第15師)中將司令官,下轄國民黨第二軍,第十五軍,第六十四軍以及一些地方民團;駐守南陽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抗,

1948年9月22日晉升陸軍中將,1948年11月,王凌雲丟棄南陽城逃奔襄陽,與宋希鐮火併,出逃四川,聚眾活動在大巴山一帶;

1949年3月任河南第1路挺進軍總指揮,11月任豫陝邊區挺進軍總指揮兼豫西行署主任。

1950年,王凌雲化名張克明在四川通江找一村姑結婚,準備了其終生做一普通百姓,後被此村姑告發,遂被解放軍俘虜。王凌雲被俘後被押解到北京功德林戰犯所改造,後因積極表現,被同仁選為戰俘學習委員;

1961年12月25日特赦釋放後定居北京。任職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

1963年移居河南鄭州後出任河南政協秘書處專員。

1968年9月因在文革中遭到衝擊而離家出走,就此失蹤,下落不明

主要貢獻

王凌雲將軍對家鄉文化教育事業頗為關心,在上世紀的三十年代首先在自己的 老家汝陽縣蟒莊村建起了蟒莊小學,(後來,因為王凌雲的關心和支持;數年間,蟒莊小學便成為洛陽市域內數一數二的大規模的高級小學堂。成為了鄰縣伊川,臨汝(今汝州市),嵩縣,宜陽等等周邊縣貧困學生求學的首選。蟒莊小學著名的校友有-趙雙虎,共產黨員,曾受到過國家最高領導人毛主席和周總理數次接見。生前為貴州某國有企業的廠長。

因為蟒莊村的水資源瓶頸,王凌雲把中學選在了依山傍水閻村以西200處,中學在古色古香寶應寺旁,校園占地百餘畝,在校園中廣栽樹草,當寶應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正是學校的放學時間。解放後做為初中部經營數年,後改為汝陽縣第二高級中學。現在的同學們走在汩汩流水的小河旁邊,徘徊蕩漾在畫一樣的校園中。是否還能憶起當年王凌雲將軍在建校的慷慨大方呢!汝陽一高的著名校友有-李曉明(清華大學才子,斯坦福大學博士,在美國奮鬥10餘年,後回深圳從事lt研發。)

平山五修族譜

古今偉大人物對於畢生事業、日常生活,學問之造成,品行之修養,多有忠實之日記記載以傳後世,即歷代國家興衰、君臣賢愚、政治良窳、人民憂樂,一一編諸史冊,使後人有所稽考,知所法戒。推及一族之眾,子孫蕃衍、土地增廣、尊卑親疏、生歿葬向若不志之於譜,若干年後,其能秩序井然不亂者乎?是家乘之不可無可想知矣。考貴房先世自威公居太原發祥,而後始祖光大公官居江南,繼遷茶陵,終籍安仁。嗣後楚南公、奇英公、文習公分為平山新市祠、天堂嶺祠、宜陽小背祠,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互相崢嶸。迨及繁衍日眾,散居平山鋪、龍海塘、南雷廟等二十餘處,由一而十而百千而萬,行見將來以皇如繭絲蟄蟄、瓜瓞綿綿亦可預計也。茲值貴房譜牒五修之期,適當倭寇內犯之際,澎湃驚駭,人心騷然。然而貴房執事諸公猶不因之稍懈,此種奮發努力暨團結精神足見貴房隆宗重典、和親睦族氣概,令人欽佩,堪稱壯舉。今譜事將竣,又值長沙大捷之後,凱歌遍傳,萬民鼓舞,而貴房譜牒又得以安然美滿竣事,善始善終象徵。

貴房先靈不昧,實開後世子孫,發皇之先兆。是則異日人才茁起,緯武經文,顯英豪於東亞,播洪威與西歐,族宗藩衍,由安邑而三湘而全國,裕後光前,雲實有厚望焉。

貴房席珍同志供職本師,此次由黔領兵回鄂,以貴房族譜將竣乞序於余。雲以戎馬倥匆,鮮治往史,寡學無文,難副殷望;但云同在槐蔭庇護之下,籍雖豫省,本源相符。今得以錄詞譜首,洵亦幸事,因不揣拙陋,握管構思,樂而為之序。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軍第76師師長王凌雲 民國29年識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