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振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振義,(1924年11月30日-),江蘇省興化人,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1] [2]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

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1月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年12月1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第77507號公報」,將「第43259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王振義星」。

王振義長期以來從事醫學內科血液學領域的研究及臨床工作,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在國際上首創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在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做出了重大貢獻,王振義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了中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3]

人物經歷

1924年(民國十三年)11月30日,王振義出生於上海富裕的家庭,小時候家裡住的是一幢三層高的洋房,還有個不小的花園。

父親總是教育他們要與人為善,並且特別重視教育,八個子女中,除小女兒受文革影響外,其餘七人均畢業自國內著名大學,成年後均在各自領域裡有所成就,而且個個精通兩門以上外語。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王振義畢業於上海法租界所辦的薩坡賽小學(現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王振義免試直升進入震旦大學,選擇了醫學專業。「這一方面是因為祖母逝世後,父親希望子女有一人能從醫,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當醫生可以幫很多人。」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王振義從震旦大學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因成績優異,留在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前身)擔任住院醫師。

1952年,王振義投入血液病研究中,同年廣慈醫院細分出消化、心血管、內分泌和血液四個專業。王振義開始在著名內科專家鄺安堃的指導下從事血液學研究。

1953年,王振義在臨床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病人在平時沒有出血症狀,但在拔牙等小手術後會出血不止。王振義翻閱了大量文獻,了解到血漿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關鍵,一般實驗室檢驗無法發現,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試驗。但做該試驗時,需要將硅膠塗在玻璃管壁上。當時國內無此材料,王振義用石蠟代替硅膠,成功地在國內首先確立了這種檢測方法,並做出診斷,解決了這種不明原因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問題。同年,王振義報名參加了抗美援朝醫療隊。10月,作為東北軍區內科巡回醫療組主治醫師,王振義來到了黑龍江省勃利縣後方醫院參加會診。在那裡,60餘名志願軍戰士集體出現了咯血、頭痛等症狀,初步被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

1954年起,王振義從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

1959年,「大躍進」的浮誇之風也影響了醫院,王振義和團隊提出「3年攻克白血病」。

1963年,王振義被調至醫學法語班做教師,精通法語的王振義重拾法語課本學習。

1973年,王振義調回上海瑞金醫院內科,進行血液病的治療和研究,只要不查房、不問診,王振義就查閱國內外的學術文獻,同時主編或參編了多本血液學著作。

1978年,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成為王振義的研究重點之一。

1980年起,王振義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

1982年,開始就指導研究生開展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的研究,以後又開展肝素對血小板和巨核細胞刺激作用的研究。

1997年,應邀與沈志祥合寫了「巨核細胞與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的變化」一章,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被邀在國際刊物上撰寫有關血液學的論文。王振義與李家增阮長耿,以後又有王鴻利韓忠朝宋善俊參加主編的「血栓與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為中國在這領域中的代表性專著。

1982年,王振義從臨床醫生調任基礎醫學部,複習起基礎的醫學課本。

1983年,王振義用全反式維甲酸這種藥進行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急性早幼粒細胞」在「全反式維甲酸」的作用下,順利分化成正常細胞。一年後,這種分化誘導效果確認無疑。

1986年,王振義用獨創的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法救治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同年,24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治療並好轉。

1994年,王振義和團隊將研究論文投稿國內某家知名學術雜誌,卻被批為「烏合之眾」。對方的答覆是研究單位都是基層醫院,沒有知名醫院,不予發表。王振義說「科技界評獎應該將真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只看論文發表在最高雜誌上,在群眾中有影響,而忽略了研究的創新性。

1996年,王振義主動把代表中國血液學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位置交給了陳竺

1997年,王振義應邀與沈志祥合寫了《巨核細胞與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的變化》一章,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被邀在國際刊物上撰寫有關血液學的論文。王振義參與主編的《血栓與止血》已成為中國在這領域中的代表性專著,並被不斷再版。

2012年3月6日,由於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創性成果及開發全新療法,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在美國領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會頒發的第七屆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這是世界在癌症研究方面的最高嘉獎,也是美國以外的科學家首度獲獎。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王振義自1954年起,從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

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

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為惡性腫瘤在不損傷正常細胞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誘導分化療法取得效果這一新的理論,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從事於血栓與止血的研究.在國內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方法,並發現輕型血友病。王振義依據誘導分化學說,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療APL的誘導分化療法,證明採用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將惡性早幼粒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為良性細胞,在有效緩解治療APL的基礎上,王振義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發現聯合應用維甲酸和氧化砷治療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從而使APL成為第一個可治癒的成人白血病,在臨床治療獲得成功的同時,王振義又揭示了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APL是一種針對致癌蛋白分子的「靶向治療」方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王振義的領導的團隊與中科院藥物研究所合作,從生蒲黃中分離出四種有效成份,確定了它們的化學結構,並闡明了它們在防治食餌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

同一時期,王振義所領導的研究組,在中國首先提純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建立了檢測該因子抗原與功能,以及甲型血友病攜帶者的方法,因而兩次獲衛生部科研乙級獎;研究組還在中國首先提純和檢測抗凝蛋白(蛋白C和S),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首先發現和報道蛋白S缺乏症。

人才培養

重視年輕人的培養,一直是王振義所堅持的,王振義曾先後擔任過內科學基礎、普通內科學、血液學、病理生理學等領域的教學工作,共培養了博士21人,碩士34人。在王振義的學生中,有陳竺、陳賽娟這對著名的「院士夫妻」、「973」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

論文著作

王院士共發表論文310篇,主編專著五本,參加編寫著作17部。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85年至2007年間,王振義發表論文共136篇,情況如下:

期刊論文

論文題名-------------------------------------------------------------------------------------作者-------------年卷期-------------發表刊物

CD4+ T細胞克隆對自體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特異的腫瘤殺傷作用----王振義,陳賽娟----2007年 2卷 01期-----內科理論與實踐

急性白血病細胞遺傳和分子發病機制以及相關靶向治療-----------------------王振義-------2006年 1卷 01期------內科理論與實踐

多個短串聯重複序列位點在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基因診斷中的應用--王振義---2006年29卷 03期------中華檢驗醫學雜誌

血管性血友病診斷與分型方法的建立和臨床應用-------------------------------王振義----------2006年 29卷 09期-----中華檢驗醫學雜誌

細胞因子信號轉導抑制因子與多發性骨髓瘤-------------------------------------王振義----------2006年 15卷 03期------白血病·淋巴瘤

成人急性白血病的治療----------------------------------------------------------------王振義----------2006年 20卷 02期------中國交通醫學雜誌

遺傳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組織因子異常的研究--------------------------------王振義----------2006年 27卷 03期------中華血液學雜誌

凝血因子Ⅺ基因內含子區受位剪切位點突變導致的遺傳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王振義---2005年 26卷 03期------中華血液學雜誌

抗凝血酶基因C2759T(Leu99Phe)突變導致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分子機制研究----王振義---2005年 26卷 03期------中華血液學雜誌

白血病靶向治療的應用-----------------------------------------------------------------王振義----------2005年 25卷 06期------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專業著作

專著名 -------------------------------------------- 作者------------------出版社 ----------------------出版時間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 --------------- 王振義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臨床醫學卷·內科學(上、下)-----------------王振義 ------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臨床醫學概要(一版) --------------------------王振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腫瘤的誘導分化和凋亡療法----------------王振義,陳竺------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生命科學叢書 腫瘤的誘導分化和凋亡療法-王振義,陳竺----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12月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 -------------王振義,阮長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第二版)----王振義,阮長耿-----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9月

英漢雙解精選英語慣用語詞典------------王振義------------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血栓與止血:基礎與臨床--------------------王振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2012-03-06 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獎 (獲獎)

▪ 2011-01-14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因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獲獎)

▪ 2003 在美國血液學年會上作大會專題報告,獲得海姆瓦塞曼獎 (獲獎)

▪ 2000 獲年度最佳被引徵文獎 全反式維甲酸臨床應用論文 (獲獎)

▪ 1996 獲得求是傑出科學獎 (獲獎)

▪ 1994 獲得國際腫瘤學界的最高獎—凱特林獎 (獲獎)

▪ 1994 獲得了何梁何利科技獎 (獲獎)

▪ 1993 獲得法國榮譽騎士勳章 (獲獎)

▪ 1990 獲法國「1990年傑出醫生」獎牌 (獲獎)

榮譽稱號

▪ 2004 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獲獎)

▪ 2001 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獲獎)

▪ 1992 被授予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獲獎)

社會任職

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

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

中華血液學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血液學雜誌》副總編,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歷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前廣慈醫院)主任、主治醫師(1948~196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

基礎醫學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1984~1988)、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1987~1996)。

人物軼事

1996年,王振義72歲時開始學習使用電腦和上網,從此每天都要在網上查閱醫學文獻三四個小時以上。

王振義追憶起當年每周末大老遠到中華醫學館查資料,逐字逐句把有價值的內容抄下來,一天最多能讀四五篇文章,不禁感慨現在的網絡實在太方便。

王振義說:「為人師表,我不能老拿舊知識去糊弄年輕人。讓他們看到我的學問在不斷上進,他們也會受到激勵,不斷學習。」事實是,每次「開卷考試」最緊張的不是考生王振義,反倒是考官。年輕的醫生們既為有機會能得到王老師真傳而興奮,又為王老師可能會提的各種問題而緊張。

代表作品

《出血性疾病》

參考文獻

  1. 王振義英雄事跡.南京醫科大學[引用日期2016-01-04]
  2. 王振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引用日期2016-01-05]
  3. 師昌緒、王振義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圖).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