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光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光祈
王光祈
出生 1892年8月15日
四川溫江人
逝世 1936年1月12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潤璵,筆名若愚
職業 開東方民族音樂之先河
知名作品 《東方民族之音樂》、《歐洲音樂進化論》、《論中國古典歌劇》、《東西樂制之研究》等。

王光祈(1892年8月15日—1936年1月12日)字潤璵,筆名若愚,是本世紀中國現代音樂歷史中音樂學研究領域先驅。四川溫江人,自幼受到較深的封建文化薰陶。畢業院於北京中國大學。1920年赴德國留學,研習政治經濟學,1923年轉學音樂。1927年入柏林大學主攻音樂學。1934年以《論中國古典歌劇》一文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研究範圍寬泛,傳世17 種論著。不僅是當時東亞最早實踐比較音樂學研究方法並提出頗具開創性見解的學者,更是中國近代音樂歷史上第一個以外文向世界各國介紹中國音樂的音樂學家。

他的研究,開東方民族音樂之先河。代表作《東方民族之音樂》、《歐洲音樂進化論》、《論中國古典歌劇》、《東西樂制之研究》等。

個人經歷

1892年8月15日,生於四川溫江。
1908年,進四川高等學堂分設的中學堂,1912年畢業。
1914年到北京,入中國大學攻讀法律,同時任職於清史館,並先後擔任成都《四川群報》駐京記者和北京《京華日報》編輯。1918年與李大釗、曾琦等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會上,被推為該會執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等支持下,又創建「工讀互助團」。
1915年秋天,王光祈考入北京中國大學專門部學習法律。當時,他寓居北池子一間狹小簡陋的小屋,過着半工半讀的艱苦生活,課餘兼任成都《群報》(後改名為《川報》)的駐京記者。也正是借着這個機緣,王光祈結識了李大釗,當時李大釗正主編《晨鐘報》副刊,他們一見如故。李大釗對王光祈非常欣賞:「光祈是一個能想、能行的青年,極有志氣。
1918年,與李大釗、曾琦等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學會」,在翌年 7月1日的成立大會上,被推為該會執行部主任。同年底,在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等支持下,又創建「工讀互助團」。
1920年,赴德國留學,先學德文和政治經濟學,併兼任《申報》、《時事新報》和北京《晨報》的駐德特約記者。
1922年,改學音樂,在柏林從私人教師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1927年入柏林大學攻讀音樂學,師從E.M.von 霍恩博斯特爾、A.舍爾林、H.沃爾夫和C.薩克斯等教授,1932年起任波恩大學中文講師。
1934年,以論文《中國古代之歌劇》(今譯《論中國古典歌劇》)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
1936年1月12日,病逝於德國波恩。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1892年8月15日生於四川溫江,王光祈在童年時代就會吹簫奏笛,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讀中學時又醉心於川劇。這為他 後來從事音樂研究奠定了基礎。他早年讀私塾,15歲考入成都第一小學堂高年級。他勤奮好學,才思敏捷。清宣統元年(1909年),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堂丙班,與郭沫若 、李劼人、周太玄等人為同窗知己,是班上的高才生。與李劼人周太玄魏時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同班,並為至交[1]。一次他們一起到成都東郊菱角堰周太玄家聚會,仿「桃園結義」,相約死後同葬此地(後來王在德國逝世,李劼人果然設法將其骨灰運回安葬於該處)。1912年春畢業於成都府中(現石室中學),清貧之中刻苦功讀詩書。1914年考入北京中國大學,學習法律,1918-7月以優異成績(第二名)畢業。在京求學期間,還擔任了幾家報社的記者、編輯等職,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在其主辦的《每周評論》的創刊號上發表社論,積極從事社會活動。

宣統三年(1911年),他積極投身於四川保路運動。1914年,王光祈東出夔門,輾轉赴京,在趙爾巽主持的清史館任書記員。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專門部法律本科。1916~1918年,經同學李劼人、周太玄等推薦,先後兼任四川《群報》、《川報》駐京記者,《京華日報》編輯。1917年,結識《晨鐘報》主編李大釗,以後成為李大釗和陳獨秀創辦的《每周評論》 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18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中國大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他參加了火燒趙家樓曹汝霖住宅的群眾遊行示威。當天下午即將遊行情況用專電發回成都。他向《川報》提供了大量報道,促使「五四」烈火在四川熊熊燃燒。1919年7月1日,他與李大釗等人經過將近一年籌辦的「少年中國學會」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光祈任該會執行部主任,毛澤東、趙世炎、張聞天、惲代英等人都是他先後推薦加入該會的。毛澤東在北京時,還和王光祈經常來往,並曾相約一道出國,因此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曾兩次囑託陳毅元帥返川時探詢王光祈及其家屬的下落,當了解到王光祈已無親屬存世時始肯作罷。1919 年底,王光祈又同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人在北京、上海發起組織了「工讀互助團」, 努力探索改造中國、振興中華之路。

出國學習

不久「工讀互助團」解體。1920年4月,王光祈赴德國 法蘭克福學習政治經濟學,同時擔任北京《晨報》、上海《申報》、《時事新報》的駐德特約通訊員。約在1922年冬改學音樂理論與音樂史。1923年7月,從法蘭克福遷居柏林,向德 國音樂教授學習小提琴和音樂。1927年4月,入柏林大學音樂系深造,歷時7學期。1933年10 月,受聘于波恩大學東方學院,擔任該院中國文藝課教師。次年6月,王光祈以《論中國古典歌劇》一文獲波恩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最早在歐洲為祖國爭得榮譽的音樂學家。

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王光祈參加了遊行,並電告成都《川報》。繼後,還陸續寫回有關「五四」運動報導50餘篇。同年,王光祈與一些社會名流發起組織了「少年中國學會」和「工讀互助團」。

1920年,王光祈赴德國留學,研習政治經濟。1923年改學音樂。1927年入柏林大學學習音樂學,長達7個學期。1932年任波恩大學中國文藝講師。1934年以《論中國古典歌劇》一文,榮獲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中國第一位在西方獲得榮譽的音樂學家。1936-1-12日王光祈積勞成疾,突患腦溢血卒于波恩,時年44歲。

王光祈一生辛苦工作,勤奮著述,在客居德國的十多年裡,除撰寫、翻譯了政論著作《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三國干涉還遼秘聞》等十餘本外,還陸續寫成音樂專著18本、論文40餘篇。諸如《歐洲音樂進化論》、《德國國民學校與唱歌》、《東西樂制之研究》(屬中國最早的,具有開創意義的比較音樂學著作)、《各國國歌評述》、《東方民族之音樂》、《音學》、《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翻譯琴譜之研究》(向西人介紹中國古琴音樂的著作)、《中國音樂史》、《西洋音樂史納要》、《西洋名曲解說》等等。其中不少書著具有首創性,表現了王光祈的音樂思想:主張發揮音樂的社會功能,藉以振奮人心,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時還提出了發展民族音樂的具體辦法,洋溢着民族自豪的感情。

積勞成疾

王光祈在德國的留學生活,十分艱苦。他既未享受公費待遇,又無家庭資助,全靠賣文為生。積勞成疾,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突發腦溢血驟然病逝於德國波恩醫院,終年44歲。波恩大學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噩耗傳回國內,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他的故鄉溫江縣都為 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在南京追悼會上,蔡元培致悼詞,徐悲鴻為王光祈畫了遺像。成都各報發表了悼念文章。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其生前好友從波恩輾轉運回成都。1941年冬,李劼人將王光祈骨灰葬於成都東郊沙河堡菱角堰側。

社會活動家

「五四」運動時期,王光祈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1918年,他曾在陳獨秀和李大釗創辦的《每周評論》和成都《四川群報》上發表若干篇文章與通訊,抨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後日本侵略中國山東的罪行

參考文獻